2.5天休假会不会全国推行?从经济学角度看“周末plus”
日期:2020年4月24日 上午11:31作者:蘇甯金融研究院
“周末plus”的脚步正渐行渐近。
近日,南京市召开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提出“培育新消费,打造夜间经济品牌,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
在此之前,浙江、江西、甘肃陇南、河北等地也都发文鼓励推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意在每周多给居民半天的闲暇时间。
消息一出,不少人欢欣鼓舞,直呼“家里蹲”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关于“2.5天休假能否在全国普及”的讨论声音。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疑虑与担忧,认为此举推行起来并不容易。
那么,2.5天休假是否会大范围铺开?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做一番讨论。
1
每周多放半天假,自然不是让人们“肥宅”的,而是为了促进消费。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整体向好,恢复经济成为当前一大重要任务。这其中,除了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之外,提振消费市场同样重要。
究其原因,就此次疫情来看,尽管线上消费需求全面爆发,但线下消费受到的冲击不容回避,餐饮、酒店、旅游等众多服务行业陷入困境。
虽然相当一部分人并非没有消费需求或消费能力,但他们却不得不将相关领域的消费延后,这便助长了市场短期有效需求的收缩。另外,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消费需求收缩势必会制约行业复工复产的进程,以及国民经济重回正轨的步伐。
为此,很多地区纷纷采取了发放消费券、提供购车补贴等措施。而周末2.5天休息的安排,则是为了激发出“假日经济效应”,即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旅游购物,以此来带动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我们熟知的春节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每逢此时都会迎来一波消费小高潮,这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例如,江西省在《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这一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求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引导居民健康出游,推行周末弹性作息,实行景区门票优惠等,营造良好旅游消费环境,引导广大游客健康放心出游,加快振兴疫后旅游消费。甘肃陇南市发布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消费稳增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里也强调,“为了拉动消费,每周星期五下午,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工作任务、安排好值班人员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其余职工休假旅游等”。
种种利好,都指向了旅游业。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天生带有出行和聚众属性的典型行业,受疫情冲击是最严重的。虽然当前众多行业都开始按部就班地复工复产,但绝大多数旅行社的复工之路遥遥无期,其中相当一部分更是面临着现金流紧张、企业成本受损、员工收益受损、业务损失惨重、服务难度加剧、旅游合同纠纷等困境。
而就旅游业本身来说,不仅涉及到餐饮、酒店、交通、景区景点、商超、娱乐设施等诸多领域,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等其他配套产业部门,它贡献了11%的GDP和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深远。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旅游消费能够迎来回暖,势必会带动一系列行业的消费复苏。考虑到足够的闲暇时间是出游的必要条件,南京等地尝试实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的做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
如果不考虑疫情的因素,延长周末假期至2.5天这件事本身,对于经济增长也是颇为重要。
诚然,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繁荣离不开人们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也是全社会普遍认可的理念。然而,现代社会生活一再证明:工作绝非财富和提升自身福利的唯一来源,闲暇时间的增加与合理利用,同样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的本身”。
具体而言,足够的闲暇时间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则,能产生“闲而优”效应。
科技的进步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得脑力劳动占比和强度越来越大。在实践中,不仅常常需要劳动者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还会要求劳动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此时,光靠吃饭睡觉断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作为保障。这既能帮助劳动者“休养生息”,更好地恢复体力和脑力,又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以更加健康的体魄和更为充沛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则,容易催生“闲中学”效应。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干中学”概念,是指人们在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积累经验和知识。殊不知,积累经验和知识绝不是只能在工作中进行。而利用闲暇时间,劳动者除了恢复体力脑力之外,还可以接受教育或是进行职业培训,甚至可以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这一切必然会带来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进而增进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三则,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
纵观历史,除了前文提到的旅游、餐饮、酒店以及电影业、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服务行业之外,因闲暇时间的增多而发展起来的行业还有各种工业产品,如电视机、录像机、健身用品、乐器等等,这些都要得益于人们在闲暇时间中日益增多的新需求,而国民经济也因此得以源源不断地发展前进。
四则,为人们的“第二职业”营造了条件。
最典型的例证便是当今社会的“斜杠青年”,崇尚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他们在都市中已成为一抹亮丽的色彩,不断地尝试和突破,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潜力,在丰富自己工作经验、生活阅历的同时,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尽自己的力量。而这些能够付诸于实践,都离不开足够的闲暇时间。
然而放眼全球,中国人在职场上的“拼”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因为剔除周末的双休,国人每年的法定休假天数为16天,且不说荷兰、丹麦、瑞典等高福利国家与法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单说在亚洲地区,我国的法定假日也明显低于日本、越南等国家(见下图)。另外,从工作总时长上看,2018年中国人均全年工作时长达2100个小时,仅次于墨西哥的2225个小时,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工作时长。
这当中,不少大城市中的“996”、“5+2”、“白+黑”等加班现象已是见怪不怪,即便是公务员队伍,如今也是忙碌不堪。
基于上述考虑,此次疫情之下,一些城市提出尝试实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无异于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3
话说回来,每周2.5天休假这件事究竟能不能“遍地开花”?
客观地讲,这一措施虽然对于忙碌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好消息,对于提振消费市场也是一大利好,但真正落实起来恐怕还是有很大难度。因为就目前而言,疫情防控工作还远远没到结束的那一天,不少地区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境外输入压力,而延长周末很可能就意味着增加疫情蔓延的风险。
另一方面,一季度我国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比较明显,绝大多数地区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收入和现金流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利润减少、订单合同违约等风险都不会立即消散。故而,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当务之急必定是加快恢复生产经营,此时若是给予员工每周2.5天弹性休假,无疑会加重企业负担。
跳出疫情,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尚不足以支撑“2.5天弹性休假”的全面铺开。从国外经验看,无论是北欧高福利国家,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居民,几乎都曾有过工作量大、上班繁忙的经历。而高度发达的经济恰恰是人们实现长时间休假的前提保障,正应了那句众所周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只有70名上下。回溯历史,我国的周末休假制度曾从1天、1.5天调整到2天休假,这已经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所以,2.5天弹性休假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在小范围内试点和探索,不宜也不能操之过急。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其他方面做文章,以满足民众客观存在的闲暇需求。比如,适当延长“五一”与春节假期,以此来增加法定假日数量,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家庭税负等渠道,来切实提升民众的幸福感——相比于延长假期,或许这些才是人们更为在意的事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