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出行静态估值那么高的情况下,为何像高瓴这样的顶级资本还在加码下注?
·如何理解目前的动力电池企业和智能驾驶企业的天花板,才能不流下格局小的眼泪?
本文将从乐观预期入手,估算相关企业乐观预期下远期能达到的一个天花板的盈利级别。当然,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期。各位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调整相关假设参数动手算一算。不过大家要知道这是一个乐观预期,仅供估算盈亏比用。实际上汽车行业销量的周期性不小,一旦销量和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在估值过高的情况下,股价可能收获腰斩以上级别的调整,永远不要忘了在便宜的时候买好公司。
由于作者并非行业从业者,对相关数据上可能存在误差,望各位指正。
须知数据:
2020世界汽车年销量约7800万台,中国年销量约2500万台保有量3.8亿(汽车2.8亿)。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136.7万辆全球第一。2021H1中汽协新注册登记新能源车110万辆接近去年去年同比增234%,保有量603万辆占比2.1%,纯电493万辆。同时国外以欧洲为代表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也是高速增长。
智能汽车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01
动力电池类比智能机的处理器,但有周期性
分析行业之前我们先毛估估动力电池世界龙头乐观预期的盈利级别:
【远期30%渗透率】
5000以上单车电池利润*7800万辆*30%渗透率*30%市占率=351亿以上利润
【远期50%渗透率】
5000以上单车电池利润*7800万辆*50渗透率*30%市占率=585亿以上利润
从乐观预期看,这样的利润级别给20倍以上的估值至少也要对应1.17万亿市值(以目前的市值看给的估值倍数很高,高瓴减持有道理的),只不过可能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悲观就不预期了,随着动力电池企业增加,原材料涨价产能过剩的时候应该周期性很明显。
产能规划不保守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规划产能如下(实际更多)。总共规划了1150Gwh,大约5年后对应1610万中等新能源车,对应全球20%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如果算上国外大约1820Gwh,对应2548辆中等新能源车,对应全球32%新能源车渗透率。当然,这个渗透率是不考虑汽车销量增长。
02
动力电池有技术路线风险,强者恒强但地位可能会变
动力电池企业有两种死法:
1、赌错技术路线;
2、财务报表不好。
现有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技术其底层基本都是基于化学原理,要从技术层面造出动力电池从技术上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长期的研发投入能够打破老技术路径的专利壁垒。
每次出现新的技术路径大家都会再一次处于同一起跑线。这也造成了弯道超车的可能。而一旦赌错了技术路径,大概率就直接破产了。
比如曾经的动力电池龙头。
AESC在14年的时候是仅次于松下的动力电池企业,锰酸锂才是当时的主流技术路线。在14年的时候LG锰酸锂的占比也高达70%。
但随着技术的不停迭代,车厂们发现锰酸锂电池不适合放在高速乘用车上。于是这条技术路径便被抛弃,LG凭借多技术路线均衡布局,成功穿越周期。而AESC却对技术布局不够均衡,最后倒下了。
还有财务状况不好破产的,沃特玛是中国排行第三的动力电池企业,当年沃特玛主攻磷酸铁锂电池,酸铁锂电池因为退补的原因,销量下降的很厉害。而沃特玛在之前举债融资扩建的产能,一下子就没了市场,最后资金链断裂而宣布破产。曾经的电池龙头A123的死法也和沃特玛是如出一辙,A123也是磷酸铁锂电池的龙头企业,与通用、宝马等主流车企建立了供应关系。但若减去政府的补贴,会发现A123一直在亏损。巨额资金的投入,又碰上08年全球金融危机需求不振,财务不健康的A123也没撑到磷酸铁锂的再次爆发。
我们发现像宁德时代、LG这种穿越周期的龙头企业都是不断保持一定研发投入,并且均衡布局各个技术路线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断保持研发投入,技术路径综合布局的企业才能更好的规避技术路径的迭代的风险。
所以以史为鉴,动力电池企业满足以下2个条件的能大概率长期待在牌桌上,但排名会变化:
1、今年磷酸铁锂的再崛起表明除了续航,安全与性价比(包括技术路线对应的上游价格)也是重要追求目标,不能唯性能论。所以相关企业必须多技术路线全布局,保持长期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未来安全的纯固态电池,蜂巢能源的无钴镍锰酸锂电池、氢燃料电池、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在中高等级别的车型上都会同台竞争。所以高研发投入且国际人才必须到位才能保证霸主地位。
2、A123、沃特玛的破产警示动力电池企业必须:现金流充沛,财务状况健康。
03
短期可能限制于上游资源
目前,我国对锂、钴、镍等动力电池上游关键原料的掌控力有限,属于紧缺的状态。
目前我国锂电池上游资源依赖进口,低成本的锂矿都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我国70%的锂矿都需要进口。而三元锂电池需求的钴、镍也同样如此。
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已从去年低点的3.8万/吨上涨至9万元/吨。深层原因是因为我国锂、钴等上游资源无法完全自供。而随着动力电池的产能快速扩张,未来关键原料可能由于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短期无法跟上产能扩张节奏。以国内锂资源龙头赣锋锂业为例,大量布局海外锂矿,未来虽然规划了20万吨以上碳酸锂产能,但由于开发权和政治原因相关开发很容易不及预期。国内1150Gwh规划产能大约对应69万吨碳酸锂,2025年国内相关企业合计112万吨以上规划如果顺利落地长期看是可以满足,但实际上和资源相关的就很容易碰到政治和利益冲突的特殊情况。
至于电解液和六氟大约对应138万吨电解液和16万吨六氟,此处不展开。
04
至于智能驾驶
当前智能驾驶大规模使用的视觉和激光SLAM等智能算法,硬件上对算力需求也不小。考虑到这类算法需要海量的数据,所以从竞争的角度看,如何获得更多数据量和装机量很重要。对于像长城汽车这类销量居前的整车厂是比较有利的。
从需求的角度看,智能驾驶是解决出行中最繁琐的司机这一环节。功能型很强,如果顺利升级到L5和目前的其他服务存在本质性区别。对比车险金额,拍脑袋想愿意为年驾驶年付费3000元以上的概率是不小的。因为智能驾驶在紧急停车这类安全方面很容易做得比人好,至于更智能的驾驶体验可以期待技术成熟。百度已经给自己标上了L4级别的智能驾驶。我们认为从主打安全的角度看,未来大规模上机概率不小。
毛估估智能驾驶国内龙头乐观预期的盈利级别:
商业模式上看,智能驾驶是类SaaS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非常好。扩张的边际成本不高,可以给很高的估值。又由于出行数据有敏感性,可以假设智能驾驶局限于本国。
远期智能驾驶30%替换后的盈利级别:
【远期智能驾驶30%渗透率】:
2.8亿汽车保有量*30%渗透率*3000元年费*30%市占率=756亿
以类SaaS这样的商业模式给30倍的估值也是可能的,也对应2.268万亿以上市值。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