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滴滴来说是“多事之秋”,公司除了道歉就是整改,到了年终又“克扣”员工年终奖。可见滴滴去年一整年都没有消停过,到了2019年滴滴不满“网约车”身份,正式涉足互联网金融服务行业。
在继今日头条推出保险业务后,滴滴金融app在2019年开年低调上线,截至2019年1月14日,滴滴金融平台上总共推出四款金融产品——水滴贷、分期购车、金桔宝、点滴相互,产品涉猎健康险、理财、车险等多个领域。
2012年滴滴上线,经历与“快的”的网约车大战之后,一跃成为国内网约车行业大佬,独掌国内网约车市场。但滴滴发展似乎并不是顺利,尤其是在2018年。据滴滴创始人程维透露,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来仍未实现盈利。6年连续亏损达390亿元,其中,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
据媒体报道,2017年滴滴全年亏损25亿元,这意味着滴滴在2018年仅半年的亏损额就超过了2017年全年。
此外,滴滴在2018年上半年共产生研发费用71亿元,支付服务器成本37亿元,高额的营运成为使得滴滴在去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仅为1.6%,较2017年全年1.9%的毛利率水平下跌了0.3个百分点。
从业务上看,2018年滴滴两起震惊社会的“顺风车杀人案”事件,滴滴从此走上了业务整改之路,直至今日,滴滴顺风车业务还在下线中。由于顺风车没有车辆运营成本,加之高达28%的抽成比例,即便订单数量小于专车和快车,但确是滴滴最早实现盈利的业务模块。由此看来,顺风车的下线对于滴滴的能力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但从用户量来看,滴滴无疑是巨大的流量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滴滴订单总量达74.3亿单,平台乘客规模超4.5亿元,每日完成单量超2000万次;而平台注册司机5000万人,每年约有2000万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
如今滴滴,企业亏损的同时又手握巨额流量,不发展互联网金融岂不可惜?
滴滴当然明白利用流量变现来填补业务亏损的坑。2015年12月,滴滴取得商业保理牌照,历时三年的发展,2018年滴滴已取得了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代理等5块金融牌照,涉及货币基金、保理、保险、汽车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业务。
但如今互联网金融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滴滴作为后来者,能否分得一杯羹?又能否真的靠金融造血?
滴滴从2015年边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如今到了2019年才正式上线,可见滴滴对此项业务也是“寄予厚望”。
但值得关注的是,滴滴四款金融产品问题重重,尤其是业务合规上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和压力。
首先,从作为滴滴金融重点项目的“点滴互助”来看,该项目于2018年12月30日上线,目前参加的用户数量超过3万名。然而,作为重大疾病互助计划的“点滴互助”其产品类型与蚂蚁金服的“相互宝”有诸多相似之处。
反观相互宝,在2018年10月16日上线,上线三天后用户量突破300万,九天的时间破千万。对此,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表示,不光因为支付宝用户多,是因为公众参与时会比较信用,滴滴出行前段对于发生危险的乘客关爱不够,所以,参加者比较少。”
其实,唯一与滴滴主营业务相关的汽车金融业务是“分期购车”。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达到1.39万亿元,增长率达19.2%。看似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汽车金融领域除了传统车企外,新兴第三方平台租赁公司此起彼伏,如毛豆新车、易鑫、大搜车等,在此群雄割据的市场环境下,滴滴想要取得一席之地恐怕是难上加难。
再次,剩下的就是理财和消费金融的“金桔宝”和“水滴贷”。“金桔宝”由于缺少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该项业务仍处于“服务升级中”而暂停服务的状态;至于水滴贷,相比用惯了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的用户很难注意到水滴贷的存在。
综上看来,流量轻松变现的时代已经过去,单靠流量发现互联网金融,滴滴金融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滴滴外卖。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