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热门搜寻:

李迅雷:我国究竟有多少人出过国?旅游业对內需的贡献有多大?

日期:2019年2月4日 上午4:30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旅游逆差创出历史新高,达到237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14亿美元。旅游逆差创历史新高,反映了国內居民境外出行消费规模在不断扩大,这是否意味內需旺盛,以至于引发境外游消费高潮呢?

通过分析旅游行业权威机构、国家统计局及国际专业机构提供的相关报告和数据,我认为国內旅游业中的不少数据可疑,容易误导投资决策,有必要存真去偽。

出过国的人数估计不会超过一个亿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初步统计,2018年全年中国出境游旅客达到1.4亿人次,比2017年全年1.29亿人次多出1100万,不过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的数据显着低于国家统计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1.358亿因私出境人次。不管如何,我国出境游的人次稳步增长,说明消费仍在升级而非降级。

但是,出境不等于出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三地都属于中国领土,因此,我们必须区分1.4亿人次中究竟有多少属于出国、多少是去港澳台。根据中国旅游研究员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7年我国出国游的比例持续提升,约占到出境游总数的33.3%,假设2018年这一比例维持不变,则2018年出国游的人次约为4667万。

但必须注意了,人次不等于人数,人次必然大于人数。假设2018年出国人数中,其中有一半人平均出国两次,则可能出国人数只有3100多万。

估算我国迄今为止出过国的国內居民人数,还有一个办法是看国內居民持有有效护照的数量,由于在网上没有找到迄今为止国內居民持有护照的确切数据,只找到2016年11月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透露,全国有效的因私普通护照持有量达1.2亿本。

假设到2018年末国內的有效护照数量达到1.4亿本,这并不意味着出过国的人就达到1.4亿,就像有驾照的人未必都会买车自驾一样。我的判断是,我国出过国的居民人数占持有的有效因私护照人口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70%,也就是低于1亿人。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过去曾经有过护照并出过国,如今护照过期没有及时办理的是否也要统计进去?确实应该纳入统计,但苦于没有数据,但相信这部分人占比很少——毕竟出国越早的人越富有,护照续办也会越积极。

此外,出国人数的增长应该与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增长率密切相关,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也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出境人次数的匹配程度高度相关。累计52.4%的出境游居民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及西南的成渝城市群(见《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

2017年占全国人口20%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934元,但从“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29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1152.9亿美元(见《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看,差不多人均出境游花费要占高收入组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10%。

一般而言,我国目前出境游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3000万)是不过夜的,但出国游一般就要过夜,故出国游比出境游所花费的费用更高。因此,即便对于大部分高收入组的居民来说,出国游仍然属于“奢华旅游”,能够承受这类奢华旅游的,其可支配收入水平至少是高收入组平均水平两倍,即年均12万元人民币以上吧。

按国家统计局定义,高收入组总人数不足2.8亿,其中年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的人数,应该不足1亿人。也就是说,能够承受当前出国平均花费的人数,理论上不超过一个亿。

总之,通过出境与出国之间的比例、人次与人数之间的关系、有效因私护照数量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分析,我国迄今为止出过国人数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肯定不到10%,可能的在5%-7%这个区间內。

出国游人数增长将呈现下降趋势
尽管不少权威机构对国內居民境外游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但2017年因私出境的人次增速只有5.7%,相比2010年22%、2015年10.6%和2016年的5.6%,基本呈现逐级下降趋势,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

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继续下降,其背后反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含旅游业中的娱乐消费)支出增长只有6.7%,低于人均消费支出8.4%,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速为16.1%,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悄然变化。

尽管我并不认可“消费降级”之说,因为反映食品烟酒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2018年降至28.4%,但消费增速的下降、居民购房杠杆率的上升等,对消费升级的增速都起到了阻碍作用。

从我国居民出境游的目的地看,2017年中国游客前15位目的地分別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日本、越南、韩国、美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不难发现,旅游目的地的路程较短,基本上集中在东亚地区,说白了,旅游支出中的交通费用相对较低。

但为何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前全球排第70名左右,但出境游的人均消费支出额能够排全球第一呢?

我认为,我国居民境外游的主要花费在购物上,真正花在休闲、娱乐上的费用并不多。那么,为何要在购物消费上花那么多钱呢?

原因很简单,国內对品牌类商品的关税较高,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居民出境游的实际旅游花费并不高,购物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高关税。

本人曾估算过2014年1亿多人次的出境游中,其中有超过3000万属于港澳等地的一日游,俗称“奶粉党”,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属于旅游支出,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何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但为何出境游的人均支出反而领先与发达国家游客。

另外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迄今为止对各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偏大问题依然难有对策,这也会影响消费乃至旅游业的增长。

据贝恩公司预计2018年中国內地市场的奢侈品销售总额将会达到230亿欧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8%,这是2018年国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两倍。也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群体的高档消费增速反而是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群体的基本消费增速的两倍,这对于扩內需是不利的。

随着2019年春节旅游黄金周拉开序幕,我们不妨再仔细观察一下出境及国內游相关数据,看看2019年春节的旅游消费增长情况是否符合我的判断。

旅游业对拉动內需贡献存在高估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2017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內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3%》,为何要到2019年年初才公布2017旅游业的数据呢?可能是旅游业的数据核实需要较长时间吧,因为历年都是如此。

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53%,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旅游业统计公报》中显示的“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大相径庭,那么,究竟谁的数据更可信呢?

中国旅游研究院实际上就是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过去应该是国家旅游局的下属单位,如今国家旅游局已经与文化部合并,该机构被科技部认定为“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

但旅游研究院在该报告中同时又指出,2017年我国旅游收入为4.57万亿元,旅游收入只有“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的一半,这该如何解释呢?且旅游业收入只占我国当年GDP的5.5%,更何况“收入”一定会低于“GDP-增加值”。

该统计公报中并没有对“综合贡献”进行定义和解释,只是说“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言下之意是,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2825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贡献,另一部分则是5165万间接从业人员的贡献。

那么,这直接与间接的分別贡献多少呢?公报中并没有作具体说明,很难令人信服。不能认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旅游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也要与之相对应。

因为旅游业的收入数据和出游人次数据很难进行全样本统计,通常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估算,而且,全国性数据通常都是通过各地上报后汇总获得,同样存在偏差的可能性。尤其要防止当各地政府都把发展旅游业当成经济转型的主要抓手之后,把当地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作为政绩和旅游广告来宣传。

我认为,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差距过大,可能与原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內推广“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验收标准过高有关——该标准中第三项“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要求“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15%以上”、“旅游业对当地就业和新增就业的贡献(旅游从业人数占对就业总人数的综合贡献20%以上)”。如此高的占比,究竟有多少个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大规模投资来拉动旅游得以实现呢?

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相对中立和客观,因为旅游与交通运输的客流量、商业零售、餐饮等数据都有关联性或勾稽关系。国家统计局关于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也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旅游业的直接产出,另一部分则是间接产出(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其中旅游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只有7.8%,也就是说,中国旅游研究院所指的所谓5165万旅游业间接从业人员的对GDP的贡献实际上很小。

不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旅游业总增加值与分项数据看,似乎与全国性整体与分项数据也存在较大差距,如2017年旅游业总增加值为3.72万亿,占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旅游总收入4.57万亿元的81.4%,收入当然可以转化为GDP-增加值,但转化率如此之高,令人咋舌。

从分项数据看,2017年旅游出行(交通)增加值增长了15.3%,但2017年我国作为交通载客主体的公路客流量出现了负增长,导致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在內的总客流量10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如2017年春节假期,全国旅客发送量4.08亿人次,仅比2016年同期增长2.1%,2018年春节全国旅客发送量则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9年春节假期已经来临,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毕竟交通部门数据的可信度更高些。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目前全球旅游业收入已经占到全球GDP的10%,但中国国內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只有5.5%,说明中国旅游业相对于中国经济体量而言,并不算发达,这可能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有关,如2017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GNI)在全球排名第69名,同期美国为中国的6.5倍。

《2017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共387页,其中在关于中国旅游业的论述中,指出中国旅游业从业人员为2249万,占中国就业人员总数2.9%,创造的增加值为224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2.1%,不足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一半。

注:上图旅游业增加值(T&T industry GDP)中国$224B,为2240亿美元缩写

中国旅游业增加值虽然不足美国的一半,但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二了;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不过2.7%,只比中国高出0.6%,但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美国的服务业占比达到80%,而中国只有52%;从居民人均国民收入看,美国是中国的6.5倍。

因此,无论从人均收入还是从产业结构看,我国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不太可能超过美国,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旅游业增加值数据,即便包括已经加上与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增加值数据(占比只有7.8%),仍有高估之嫌。

同时,世界经济论坛的《2017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全球对旅游业依赖度最高的五个国家:马耳他、克罗地亚、泰国、牙买加、冰岛,旅游业增加值在GDP占比中最大的也不过15.1%,最低的为8.2%。

即便国內居民境外游人次最多,长期成为出境游第一目的地的中国香港,其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不过8%。因此,中国旅游研究院所公布的“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11.04%”,归属“高度依赖旅游业的国家和地区”,但旅游业收入几乎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说明其可信度并不高。

综上分析,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扩內需、增加绿色GDP、促进经济转型等,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些年来,各地政府的确都在努力通过打造特色小镇、挖掘和开发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以促进当地旅游业收入的增长,但旅游业的发展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自然会水涨船高。但在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旅游业收入要实现快速增长并不现实。

更进一步说,如今各地都在争相开发旅游资源,则又可能造成旅游业的“供给过剩”,从而导致财政支出绩效的下降和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人次及收入数据较难统计,势必会出现旅游业“高增长”及“一枝独秀”的虚假政绩。

总之,想方设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及福利水平才是硬道理,才是所有繁荣得以持续的前提。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文|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

相關文章

2月4日
珠海跨境电商1210保税进口业务正式开通
2月3日
两部门解读:民办幼儿园不会退出 还会加大扶持力度
2月3日
中国移动首批5G基站订单出炉:华为份额第一
2月3日
意大利央行行长呼吁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
2月3日
共享汽车平台大道用车被曝裁员后总部仅剩20余人
2月3日
铁路预计2月3日发送旅客1000万人次 坚持开好“慢火车”
2月3日
苏宁张近东:3亿补贴员工 高管必须就近慰问一线
2月3日
一个季度亏9115亿元!世界最大养老基金炒股创出亏损纪录
2月3日
春节档:年初一排片超46万场创历史新高 预售票房近4.6亿元
2月3日
北交所:2018年交易6.49万亿 国资交易项目逾5600项

视频

快讯

17:39
香港12月底综合利率为2.24厘
17:38
新华保险(01336.HK)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8%
17:33
【盈警】重庆钢铁股份(01053.HK)料2024年度归属股东净亏损32.53亿元左右
17:21
莎莎国际(00178.HK)第三季度整体营业额按年下跌10.7%
17:10
【盈警】盈利时(06838.HK)料年度亏损1800万至2300万港元
16:58
美锦能源:参股公司国鸿氢能已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16:40
黄天祐:2024年三家公司在GEM进行IPO
16:39
嘉友国际:焦煤库存的增长不存在任何对赌协议
16:31
德赛西威:目前未供应MODEL Y的智能座舱
16:16
中联重科:目前公司没有与谷歌合作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