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內地网上流传的消息,“滴滴出行”(一间类Uber的內地网约车公司)原来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都没法盈利。2018年的亏损更高达109亿元人民币。“滴滴”的CEO程维表示,为了做好过冬的准备,公司必须削减成本。据报已裁员达2,000人,占全体员工的15%。
这种不利的处境,与坊间原先的估计不一样。原先大家都以为,自从“滴滴”收购“快的”与并合Uber之后,应可统一天下,既可以有较高的定价能力,又可以减少很多恶性竞争的花费,盈利应指日可待。谁知“滴滴”至今仍未脱离不断亏损的困境。
网上的消息显示,“滴滴”至今仍得以补贴司机的方式来诱使司机采用“滴滴”的App。去年在这方面共花了113亿元人民币。这表示“滴滴”至今仍未真正取得市场的垄断地位,否则何需花费那么多的司机补贴。现实是內地有些资金丰裕的车企都打算加入这个战圈,“滴滴”仍需继续与不同的对手恶斗、烧钱。
本来,网约车公司是叫车行业的服务商,应向司机收费才是,没有理由司机作为服务的使用者反而可获得补贴。但在互联网世界,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大部分现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包括亚马逊、淘宝、微信、Uber等,都在开始时用过补贴用户的策略。
结果,在互联网世界,竞争都不单是靠科技先进与应用得法,而是靠谁能凝聚更多的社会资金,可以最终在一场持久的消耗战争中胜出。互联网世界的竞争,基本上已变成一场资本游戏,要靠烧钱的能力来置对手于死地。
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奉行资本主义的美国,亦出现在奉行社会主义的中国。真弄不明白,这样的竞争方式,有哪些地方像社会主义?而中国共产党竟听之任之。
由于在互联网世界的竞争中,贏者往往可以独取,能真正跑出的公司,在一个行业中只有两三家。结果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大量参与竞争的公司都没有存活的机会。而社会投放在这些公司的资源大部分都会付诸流水,造成极大的浪费。
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在货币政策极度宽鬆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否则社会上资金怎肯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制造一间又一间的独角兽公司。原因并非机构投资者比一般小股东更有眼光,而是他们投的不是自己的钱,而且从中可以有自己的收益。但只要政府一收缩货币政策,这类风险投资基金就会无以为继,没法再用下一轮的投资,去肯定前一轮的投资的正确性,这场另类的“庞氏骗局”就得告终。
自从美国联储局决定缩表,美国的投资亦同步萎缩,经济增长亦随即受到影响。中国之前亦试图去杠杆,但随即改为要稳杠杆,近日更有要鬆杠杆的趋势。可见一个社会一旦习惯了宽鬆的货币政策,就很难再恢复正常。但若然继续QE下去,一样会后患无穷。
我相信,今后中国政府在总体上是倾向尽量不再放鬆的,鬆只是为应付一时的危机的。互联网公司要有思想准备,以后融资不会再这么容易。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