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郎(中国)有限公司创办于1987,如今已过而立之年。2009年利郎作为中国首家登陆港交所上市的男装品牌公司,至今也已过十年之久。作为中国老牌男装代表品牌,如果利郎遇到了挑战,那这可能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是需整个中国传统商务男装品牌共同面对的挑战。
3月13日,中国利郎 (01234-HK)召开2018年业绩发布会,公司的收入同比增加29.8%至31.7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22.9%至7.5亿元。零售门店总数增加260家,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
统计中国利郎近八年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可以看到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业绩报告,公司收入是近八年来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归母净利润也是突破7亿元人民币大关,在这样的积极情绪带动下,当日中国利郎的股价也是气势如虹,大涨13.3%。
这要归功于利郎自2014年开启的自我革新。在财报中显示“集团从二零一四年以来针对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提升产品力和性价比,加强渠道管理的策略,成效逐步反应到业绩上。”
2002年1月1日,利郎签约陈道明做为品牌形象代言人。这是陈道明的首部商业广告,这是一个绝佳的营销投资案例,因为当时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还没有上映。所以后来的情况大家也可以猜到,陈道明的演艺道路愈加顺畅,并且由于他自身良好的修养和口碑,利郎的品牌形象也逐渐树立起来。最初利郎在国内定位的客户是“中产”,这在当时国内消费者的心中,利郎是较高端的品牌。
“性价比”这样的表述是忌讳出现在高端服装品牌中的。当利郎确定了性价比的方向,是否就意味着它放弃了“中产”的定位,而向市场的妥协呢?这应该是该公司自我革新内容的一部分,这样换来销售量的提升从而利润。当然,“性价比”产品的定位可能也会影响毛利率的提升。
从中国利郎近八年的毛利率来看,在2013至2015年间三年保持在42%以上,2016年开始下降到42%以下,今年刚好是守住了41%的整数关口。在净利率上,整体保持稳定,2017年创下25%的高点之后,2018退回正常的23.7%水平。
根据公司的财报资料中显示,全年计划净开店约200家,主要开放在三、四线城市。
利郎在2018财年收入大增29.8%,归母净利润上升22.9%的情况下,存货大举上升了109.2%,远超收入增速。再联系公司2019年的订货会订单增长来看,2019春夏季订货会订单增长23%,秋季订货会订单增长21%。虽然这些都表现亮眼,但是似乎仍不足以解释超高速增长的存货。
根据财报资料显示,存货中包括三项内容,它们的增速分别为:原材料同比增长74.9%、在制品同比增长42.4%、制成品同比增长176.0%。
关键是看今后的两个季度中利郎的存货水平能否下降,如果可以顺利下降的话,相信取得的收益将进一步推升公司营收。反之,就要面临大量存货带来的折价问题。
中国利郎精于品牌形象打造,加上390名的国际设计师团队,以及中国设计师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计文波的加盟,妥妥的拥有冲击本土中高端商务男装市场的实力,可偏偏本土商务男装却受制于消费者的品牌认知,难以跻身高端市场。
同为晋江的鞋企们似乎找到了破解之道,将多品牌战略玩得风生水起。安踏在此收益颇丰,特步也在2019年初宣布了引入国际大牌合资发展,这样就构建了自身产品主做中段及以下市场,引入的国际大牌做中段和高端市场的产品多层次矩阵。直接引入国际大牌成了这些本土品牌进攻高端市场的捷径。
利郎是否可以借鉴晋江老乡们的经验呢?或者是重新趟出一条适合国内服装企业的多品牌发展道路,以供其它本土服装品牌跟进。
Q:今年是否会推出十周年特别股息?以及第七代店铺的建设情况。
A:特别股息这个正在考虑中。第七代店铺可能针对的更多的是大城市,年底应该会有20到30家整改成第七代店铺,新建的部分应该有一半以上建成第七代店铺。
Q:(财华社)公司的多品牌战略是要在本企业内孵化品牌,还是要通过收购兼并呢?
A:我们想收购兼并一些国内外品牌,但公司去年刚推出轻商务,目前主要精力放在此。在收购兼并上会谨慎的寻找好机会。这两年的重点是在发展本品牌。
Q:今年集团的销售目标是多少?
A:2019春夏季订货会我们有23%的增长,秋季订货会有21%的增长,冬季的订货会在5月份,预计15%以上的增长。
Q:(财华社)我们看到2018年财报中存货是翻番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A:(王良星)这是因为轻商(服装)部去年了开了100多个店,这需要大量的铺货。这些店铺是年底开的,销售的季节就会比较短。我们会通过今年新开的店,把去年的货会在通过新开的店,在一个月里消化掉。
(王东星)我补充下,我们过去主品牌是批发为主,轻商务我们在尝试用代销的形式。所以说轻商务增长越快,店越多,必然库存就会增大。同时我们春夏订单的增加,我们投入的产品再周转也会更高。我们在现在的良性阶段尝试批发和代销同步进行,看哪一条线更好。轻商务刚起步,规模不大,我们有信心在代销这有新的模式(增长)。
(高玉兰)我再来补充一下,刚才两个董事说的都是轻商务的库存,其实原材料也有增长。一是因为我们春夏订单是九月份下的,有些商场订单增长了23%,所以我年底的库存也会增加。另外我们自己工厂才有900多人,因为订单增加所以需要加工厂来做,加工厂一般说备货时间比我们自己生产要早,所以原材料就增加了8000万(元人民币)。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