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熱門搜尋:

海通姜超:股市將取代房市 成為居民財富增值的首選

日期:2019年4月8日 下午6:52

  海通證券(600837-CN)研究所姜超對本輪經濟的五大判斷:

  1. 政策:財政強於貨幣政策

  2. 經濟:消費走勢強於投資

  3. 物價:CPI表現強於PPI

  4. 利潤:利潤早於經濟拐點

  5. 資產:股市將遠好於房市

  在中國資本市場,向來有春季躁動、四月決斷的說法。原因是由於春節假期的原因,中國的很多經濟數據不會在前兩個月公布,因而春季是時間最長的數據空窗期,給了市場充分的時間去炒作。而到了四月份以後,隨著一季度經濟數據的陸續出台,市場會回歸到經濟基本面,這時才會決定全年市場走勢的真正方向。

  比如剛剛過去的18年,股市也曾經在年初上漲,但結果全年走下來成了大熊市,部分原因或在於當1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以後,經濟企穩回升的邏輯被證偽,業績的下滑推動了股市的下跌。

  因此,站在4月份的時點上,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今年以來的經濟表現和政策邏輯,看看到底今年的股市上漲是由什麽因素推動,未來是否可以持續?

  一、政策:財政強於貨幣政策,今年貨幣沒大放水

  雖然今年以來中國股市的表現令人驚艷,但到目前為止股市漲的主要是估值而不是盈利,因而有不少人認為本輪股市是貨幣寬松推動的大水牛。

  但在我們看來,這其實是個非常錯誤的認識,因為今年的貨幣政策其實並沒有大放水。

  首先,貨幣政策遠低預期。

  進入19年,由於1月份央行全面降準1%,加上海外貨幣寬松周期重啟,市場對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充滿期待,不少人預期很快會有下一次降準,甚至不排除會降息。

  但事實上,自1月份央行全面降準之後,除了1月份還有過一次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以外,央行的貨幣政策就進入了空窗期,到目前為止再也沒有任何新的刺激政策出台,甚至在上周央行還專門對降準的消息進行了辟謠,貌似新一輪降準目前還看不到任何跡象。

  其實,今年以來雖然央行全面降準,但貨幣政策的寬松程度遠不及去年。在18年全年有3次定向降準,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2.5%,而同時央行在公開市場的資金投放也基本平衡,這相當於凈釋放了4萬億左右的基礎貨幣。

  而在19年,雖然有一次1%的全面降準,釋放資金約1.5萬億,再加上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釋放2500億資金,一共釋放1.75萬億基礎貨幣,但今年前3個月央行持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公開市場凈回籠貨幣1.9萬億,綜合來看央行甚至還在凈回籠貨幣。

  此前總理表態不走大水漫灌老路,而央行易綱行長稱中國銀行(3.900, 0.01, 0.26%)業的總準備金率已和美日歐等主流央行接近,未來進一步降準的空間和過去相比已經大幅下降,已經預示了今年貨幣政策空間十分有限。

  而央行的放水主要作用在銀行體系,而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其實要看廣義貨幣。但目前的廣義貨幣M2增速僅為8%,位於近20年的最低點附近,也證明在影子銀行全面監管之後,中國的貨幣超發已經全面受控,難以走回到大水漫灌的老路。

  其次,減稅降費遠超預期。

  而與貨幣政策的雷聲大雨點小相比,今年的財政政策明顯要積極的多,從年初到現在,關於減稅降費的政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

  進入1月份,首先開始生效的是6項個人所得稅抵扣政策,我們估算可以給居民部門每年減稅1000億元左右。

  而在1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政府又推出了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減稅計劃,包括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減稅金額2000億左右。

  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進一步提出了2萬億的減稅降費計劃,包括大幅下調增值稅稅率、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

  從4月1日開始,制造業增值稅稅率正式從16%下調至13%,我們測算減稅規模約為8000億。而從5月1日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正式下調至16%,預計可以減輕社保繳費負擔3000多億元。

  而在最新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又提出要降低政府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以及下調對進境物品征收的行郵稅稅率,其中包括了不動產登記費、專利申請費,民航發展基金,移動網絡流量和寬帶資費,工商業平均電價,鐵路運價,港口收費等等,合計再為企業和居民減負3000多億。

  而除了今年以來的多項減稅以外,在18年也有過兩次減稅,分別是5月份下調1%的增值稅稅率以及10月份上調個稅起征點,而這兩次減稅的部分效果也會在19年體現。

  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在16、17兩年提出的減稅降費目標分別為5000億和5500億,而2018年升至1.1萬億,到2019年則激增至2萬億,這也充分顯示19年的財政減稅降費力度空前。

  二、經濟:消費走勢強於投資

  過去經濟靠投資拉動。

  回顧中國經濟在08年之後的三輪回升,幾乎每一次都是靠投資拉動,區別只是在於投資的主角不一樣。比如09年的經濟回升,靠的是基建和地產投資雙輪拉動。而13年的經濟回升靠的是基建投資拉動,16年的經濟回升靠的是地產投資拉動。

  但是本輪經濟不太可能靠投資拉動,原因是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

  由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全面規範,地方層面的基建投資缺乏足夠的資金,只有中央層面的項目有8100億的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但不足以拉動基建投資整體回升。

  而在地產投資方面,由於棚改目標的大幅下調,占全國銷量七成以上的三線以下城市銷量不容樂觀,3月份雖然一二線城市地產銷售增速回升、但三線以下城市地產銷售依舊低迷。而地產銷售來源於居民舉債,但今年頭兩個月居民戶新增貸款同比出現明顯下降。缺乏居民信貸和地產銷售回款的支持,地產投資目前的高增長肯定難持續。


  本輪經濟靠消費企穩。

  雖然投資難以指望,但是消費有望異軍突起,成為本輪經濟企穩的主要動力。

  推動消費回升的主要貢獻是減稅降費。由於今年的減稅降費規模達到2萬億,我們測算其中的一半也就是1萬億將歸屬居民部門,而中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大約在0.8左右,因而1萬億的新增收入有望增加8000億左右的新增消費。

  而18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8萬億,而計入GDP當中的居民消費約為34萬億,新增8000億消費可以帶動消費增速上升2%,使得社零增速從目前的8%升至10%左右。

  目前消費占GDP的比重已經高達55%,幾乎是地產投資占比的5倍,因而2%的消費增速回升足以對沖10%的地產投資增速下滑,未來只要地產投資不出現斷崖式的下滑,而基建投資和出口增速在目前的低位水平企穩不再下降,那麽消費增速的回升就有希望穩住整體經濟。

  三、物價:CPI表現強於PPI

  在物價方面,與消費有關的物價是CPI,而與投資有關的物價是PPI,因而消費強於投資意味著本輪CPI表現或將強於PPI。

  過去物價反彈,PPI通常較強。

  在過去3輪通脹回升周期,有兩輪都是PPI明顯強於CPI。比如在09年那一輪,PPI從底部回升了16%,而CPI從底部回升了8%;而在15年那一輪,PPI從底部回升了14%,而CPI則從底部回升了2%。原因或在於這兩輪經濟回升主要靠地產投資拉動,而地產投資是中國所有投資的核心,其產業鏈帶動效果最強,足以拉動工業品價格整體回升。

  而在2013年那一輪的通脹回升周期中,PPI始終為負,因而CPI一直強於PPI。原因或在於13年經濟反彈靠的是基建投資,而基建投資的產業鏈拉動效果遠不及地產投資,因而對PPI的拉動也相對較弱。

  本輪CPI有望強於PPI。

  從投資的表現來看,本輪通脹的表現或更類似於2013年,原因也在於地產投資的回升乏力,對工業品價格整體的拉動有限。

  此外,本輪政策以減稅降費為主,而增值稅稅率下調會降低工業品出廠價,帶動PPI下行。但對於消費物價而言,減稅降費會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消費需求並推動物價上漲,對CPI的支撐也要明顯強於PPI。

  本輪溫和通脹更可持續。

  但即便我們認為19年的CPI表現相對較強,也不認為19年會發生高通脹,而是預測CPI大部分時間將位於2-3%的溫和區間。

  原因在於過去的通脹大幅上行都伴隨著貨幣增速的顯著回升,但本輪貨幣增速相對平穩,而一切通脹都是貨幣現象,這意味著通脹上行的幅度將相對有限。

  而過去由於貨幣超增引發了通脹上行預期,往往很快會引發新一輪貨幣緊縮,使得物價再度下行。例如13年中爆發的“錢荒”讓市場印象深刻,隨著貨幣政策收緊,14年以後通脹很快步入了新一輪下行周期。

  但如果本輪沒有貨幣大幅回升的支持,即便豬價大漲推動CPI短期回升,也不會引發貨幣政策的急劇緊縮,那麽與之相應本輪溫和通脹持續的時間也有望更長。

  四、企業利潤:利潤拐點早於經濟拐點。

  過去經濟變化在先,利潤變化在後。

  在理論上,有兩個重要的宏觀因素會影響企業的利潤走勢,一是經濟的實際增速,代表了企業生產的產品數量;二是物價走勢,代表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而綜合了經濟實際增速與價格走勢的最好指標其實就是GDP的名義增速。

  而一旦GDP的名義增速發生了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企業利潤的走勢,因而理論上經濟走勢會同步甚至領先於利潤走勢。如果我們比較過去10年A股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累計增速、和GDP名義增速的走勢關系,可以發現這兩者的走勢基本同步,在部分時期經濟表現更為領先。

  比如從利潤增速的底部來看,在09年1季度、12年3季度A股凈利潤增速與GDP名義增速幾乎同時見底,但在16年2季度的A股凈利潤增速見底滯後於GDP名義增速兩個季度。


  減稅降費超預期,利潤或提前見底。

  但是影響企業利潤走勢的除了經濟與物價之外,其實還有第三個因素,也就是稅收成本。而今年恰恰是企業的稅負水平發生了大幅下降,這會使得企業利潤增速領先於經濟見底。

  從基本面來看,我們判斷社會融資增速已經在18年末見底,基於社融對經濟的領先關系,預測本輪GDP實際增速或有望在19年2季度見底。而從物價走勢來看,雖然今年CPI或全年穩中有升,但由於PPI或要3季度才見底。因此綜合來看,本輪GDP名義增速的見底時間或在19年3季度,而到19年4季度才會明顯回升。

  但是另一方面,今年對企業部門的減稅力度極大,而且幾乎全部都集中在2季度釋放,4月份起增值稅稅率大幅下調,5月份起社保單位繳費比例下調,而這近萬億的減稅降費並不需要企業的額外付出,其實是直接增加了企業的利潤總額。

  2018年,我國企業所得稅總額為3.5萬億,按照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這對應的我國企業稅前總利潤約為14萬億。如果減稅降費給企業增加了1萬億的總利潤,這相當於增加了7%的企業利潤增速,而且主要從19年2季度開始體現。

  因此,由於大規模減稅降費超預期,本輪上市公司利潤增速很有可能在19年1季度就提前見底,領先於經濟見底半年左右。

  五、資產表現:股市將遠好於房市

  由於本輪政策主要是財政減稅降費、而非貨幣刺激,加之估值的巨大差異,我們認為未來股市的表現或遠好於房市。

  估值差異天上地下。

  首先,當前股市和房市最大的差異在於估值水平不一樣。

  股市的估值處於歷史相對低位。哪怕目前上證指數漲了30%,但是上證指數的PE估值依然只有14倍,而代表藍籌的滬深300指數(4057.229, -5.00, -0.12%)(4057.2286, -5.00, -0.12%)PE估值只有13倍,這一估值水平遠低於07年泡沫時期的50多倍,而且從全球比較來看也比美日歐股市便宜。

  而房市的估值則處於歷史最高位附近。從一線城市房價租金比來看,在08年初的時候只有30倍,而在18年末的時候已經高達60倍。

  也就是說,如果目前投資買中國股市,靠企業盈利13、14年可以回本,而如果投資中國一線房市,靠租金需要60年才能回本,因而估值水平股市遠遠比房市便宜得多。

  但很多人說,中國股市估值並不便宜,因為很多企業不分紅。而房市看估值就輸在起跑線上,因為房子的估值就沒有便宜過。

  如果不看估值,那麽怎麽理解過去房市大漲,股市不漲呢?

  任何一個資產其實都有兩種屬性,一是估值、一是收益,當大家願意為一類資產付出很高估值的時候,肯定是預期這類資產的收益會高速增長。

  過去貨幣超發,地產最為受益。

  過去10年,房地產是中國表現最好的資產,而且中國房地產中表現最好的是住宅、而非商業地產。

  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把錢買成住宅以後,其實是把錢換成了一堆鋼筋水泥,如果不考慮少數住宅附加的教育醫療等屬性,大多數住宅唯一的產出就是居住,在這一點上住宅對全社會的貢獻甚至遠遠比不上商業地產,因為商業地產是幫助企業生產經營。因此,之所以過去10年住宅價格大漲,並不是因為住宅創造了多大的居住價值。

  如果房子本身不創造太多收益,那麽房子的收益來自於哪裏?其實是來自於貨幣貶值!07年時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只有40萬億,而目前已經超過了180萬億,貨幣的增幅接近4倍,而這也差不多是同期中國房價的漲幅。

  在07年以後的10年,中國廣義貨幣M2年均增速為15.4%,算上影子銀行的話增速更高,這遠遠超過了同期11%的GDP名義增速。因此,大家之所以在過去拼命買房,其實是為了對抗貨幣貶值。由於預期貨幣每年增長15-20%,相當於每隔3、4年貨幣就貶值了一半,而房子印不出來、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房子,所以大家願意給一線城市的房價60倍的高估值。

  雖然在紙幣時代,貨幣天然有超發的沖動,但其實貨幣超發的程度是會發生變化的,而這就會影響到各類資產價格的表現。

  由於貨幣超發使得中國債務率大幅飆升,貨幣增速超過GDP名義增速這種狀態是無法持續的,因而在過去兩年中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去杠桿,其主要目標就是把貨幣增速降下來,降到和GDP名義增速相當,甚至慢於GDP的名義增速。比如說去年全年的廣義貨幣M2增速為8.1%,已經低於當年9%左右的GDP名義增速。

  這意味著在去杠桿之後,從貨幣貶值角度看房子每年的潛在收益只有8%左右,那麽估值給到60倍其實是太貴了。

  未來減稅讓利,股市更有希望。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股市。

  股市與房市的區別在於,我們買的股票,最終對應的是實體經濟當中的企業,而企業是有生產經營的,所以股市的長期回報是來自於企業的盈利。

  而在07年之後的10年,中國上市公司利潤平均增速大約是在11%,和同期GDP的名義增速大致相當。但由於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實施,未來中國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速很有希望跑贏GDP的名義增速,跑贏貨幣增速及其對應的房市潛在收益增速。

  回頭來看2007年,當時買股票肯定是錯誤的選擇,因為股市估值接近60倍,遠高於一線房產的30倍,而從盈利來看,股市每年的盈利增速只有11%,低於每年15-20%的貨幣增速,而後者是大家眼中的房市收益增速。

  但站在2019年,目前股市的估值水平只有13/14倍,遠低於一線房市的60倍,再加上未來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速有望跑贏貨幣增速,那麽很可能股市將取代房市,成為居民財富增值的首選。

  總結來說,我們認為本輪政策主要是大力減稅降費,而並沒有重走大水漫灌老路,未來消費將取代投資成為穩增長主力,而CPI表現也將好於PPI,同時企業利潤增速有望領先於經濟提前見底,而股市也將取代房市成為居民財富增值的主角。
  
 
來源:海通證券宏觀與債券研究姜超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

相關文章

2月17日
曹遠征:美聯儲加息節奏大概率放緩 不排除降息可能性
2月17日
王小魯:貨幣寬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幾乎沒有了
2月2日
中泰證券李迅雷:科創板為什麽不實行T+0?
1月23日
對沖基金橋水達里奧:下一波衰退最令人恐懼
1月14日
世銀前行長佐立克輕鬆談經濟衰退
1月14日
匯豐控股(00005-HK)CEO:「不贊成現時作出短線投資。」
1月10日
美國孳息曲線倒掛是經濟衰退徵兆? 祈連活:無知!
1月3日
大摩前亞太區主席中美博弈持續 恐波及全亞洲
1月1日
高毅重陽等知名私募把脈2019:主跌浪已過,這些行業機會最確定
12月31日
美股「結構性牛市」未完!

視頻

快訊

17:33
巨騰國際(03336.HK)附屬擬1.45億元人民幣出售中山市地塊及建築物
17:20
兆科眼科-B:擬就泰国商业化NVK002、BRIMOCHOL™PF及六款青光眼藥物訂立分銷協議
17:13
百奧家庭互動(02100.HK)首季活躍賬戶同比上升10.2%
17:06
遠洋集團(03377.HK)3月協議銷售額約24億元
16:49
天譽置業(00059.HK)清盤呈請已撤回
16:47
中國建材(03323.HK)料首季股東應佔虧損同比收窄至5.2億元
16:40
洪九果品:董事長及相關董事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16:28
農發種業:正與國内優勢科研單位聯合開展轉基因大豆品種研發
16:23
國軒高科:已成功研發出車規級全固態成品電芯「金石電池」
16:14
中國與越南簽署產供鏈合作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