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热催生大批CRO企业赴港上市。
5月9日,维亚生物(01873-HK)公开发售获得超额认购近107倍,成为港交所主板上市认购最火爆的生物医疗公司。
从股价来看,截止5月10日午盘,维亚生物最新股价为4.61港元/股,相较于发行价微涨4.53%,最新市值为69.3亿。
而此前在香港上市的国内CRO企业中,药明生物超额认购37.46倍,药明康德超额认购1.92倍,康希诺生物则超额认购90.83倍。
对于超额认购的程度,在投资者和承销商看来,这可以反映出公众对该公司发展潜能的信心。同样深耕CRO行业,维亚生物获此热捧究竟有何不一样?其未来潜力又在哪里?
CRO,即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
对于大多数制药公司而言,部分或全部委托CRO公司是现代专业分工的必然选择。按照目前中国制药公司的研发与注册能力,可以分为:强研发强注册、强研发弱注册、弱研发强注册、弱研发弱注册、无研发和注册等五种类型。
其中,第一种为极少数的大型、外资、合资公司,约10%-15%,第二、三、四种占绝大多数,约65%-75%,第五种,即无研发和无注册能力的公司,约15%-20%,甚至更高。
在研发能力方面,绝大多数制药公司没有研发团队,或力量薄弱,或根本没有懂研发的人才,又或没有现代研发的意识和理念。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CRO(合同研究组织)应运而生,专业从事药品研发领域。
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国内CRO企业一般选择在A股或者香港市场上市。其中,香港的企业有2015年上市的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HK)、2017年上市的药明生物(02269-HK)、2018年上市的药明康德(02359-HK)以及今年上市的康希诺生物(06158-HK)。
相较之下,维亚生物以106.9倍的超额认购获得如此高的市场关注度,与其自身独特的业务模式及盈利能力是分不开的。
据招股书,2016-2018年,维亚生物实现收益分别为9649万元、1.48亿元、2.10亿元;毛利分别为5414万元、8619万元、1.05亿元。
按业务模式划分,维亚生物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以技术服务换取现金(CFS),另一种是技术服务换取股权(EFS)。其中,2016-2018年,CFS模式分别贡献收益8145万元、1.21亿元及1.54亿元;EFS模式分别贡献收益1503万元、2679万元及5536万元。
可以看出,一是与众多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不同,维亚生物已实现盈利;二是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据国泰君安研报披露,在传统的CFS模式下,CRO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维亚生物在新药发现市场占有率2.6%,而2家龙头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3%。
因此,走传统模式很难在CRO市场立足,而维亚生物借助其特有的EFS模式,可以提高资本利用率和回报率,加大客户粘性。
模式创新外,维亚生物还拥有包括SBDD平台、FBDD平台、ASMS筛选平台及靶向膜蛋白药物发现平台四项核心技术。
同时自2014年以来,维亚生物已建立两个孵化中心,孵化了30个早期研发项目,并计划于中国上海、嘉兴及成都增设若干模版化孵化中心。通过不断筛选新项目扩大孵化投资企业组合,公司于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分别增加了6家、4家及11家孵化投资企业。
在这之中,公司出售4家孵化投资企业的股权已实现收益,回报率分别为212%、494%、200%及315%。而这部分收益成为维亚生物2017年及2018年纯利增加的主要因素。
此外,维亚生物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可能是其被看好的又一大因素。
据招股书,全球制药外包市场的规模由2013年的514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741亿美元,至2022年预期将增加至1270亿美元,2017年至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4%。
而制药外包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合同研究组织(CRO)及合同制造组织(CMO)。其中CRO市场预期将从2017年的50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83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8%。拥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目前来看,新推出的科创板也为一众CRO企业打开了融资的大门,随着国内对创新药研发的需求加速释放,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也会助力维亚生物未来的成长。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