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据各大媒体报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抗疟机理,在青蒿素抗药性的难题上取得大突破。三年多的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将抗疟的治疗手段和抗药性成因结合,提出最新的治疗应对方案:
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世界卫生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更预测,到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将降40%。对此,突破青蒿素耐药性迫在眉睫。
但屠呦呦团队专家王刚指出,目前青蒿素仍然对治疗疟疾有效,并未表现出完全耐药,只是需要较长疗程或对联合治疗方案做出其他调整。他进一步指出,短时间内,在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屠呦呦团队本次提出应对的“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其实并非“突破”,而是“进展”。
不过似乎二级市场并不这么认为。受此利好消息刺激,昨日开盘,青蒿素概念股集体高开,其中誉衡药业、昆药集团、沃华医药竞价涨停,同时拉升医药股走强。
笔者认为,由于此番青蒿素耐药性研究进展本身并非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相关药企的实际经营影响不大。不过二级市场的相关概念股将闻风而动,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预计股价拉升只是短时间。但是,由于屠呦呦团队及青蒿素的发现对医学界意义非凡,因此有必要对青蒿素的前世今生及产业链和竞争格局进行梳理,来看看哪些相关上市公司可以关注。
从“一根针一把草”到问鼎诺贝尔奖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越美双方在越南战场上激烈厮杀。越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2摄氏度以上。高温多雨、丛林密布,是嗜血蚊虫滋生繁衍的天堂。大批周旋于热带雨林的战士被体内寄生了疟原虫的蚊子叮咬患上了疟疾,或病倒或死亡。
当时应对疟原虫的药物氯喹产生了抗药性,前方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7年至1970年间,在越南战争中因感染疟疾死亡的战士高达80万人,是同期战斗死亡人数的4到5倍。研制无抗药性的、速效的疟疾防治药刻不容缓。越南共产党迫切希望中国能伸出援手。
1969年,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医科学院前身)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时年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自那时起,屠呦呦就展开了与疟疾漫长且艰苦的拉锯战。
青蒿素是一种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本草纲目》有记载,黄花蒿与青蒿相似,蒿色绿中带黄,气辛臭不可,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等功效。由于黄花蒿臭味较大,因此长期以来,民间只是用它来熏蚊子。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含有能催化青蒿素类药物并使疟原虫因失去蛋白功能而死亡的原理。1972年,屠呦呦通过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方法,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并制成了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即青蒿素类复方联合用药。
可以说,青蒿素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植物化学药品,也是中国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可按合成药标准开发的中药。
青蒿素原料市场供过于求,制剂市场毛利低
由于青蒿素被发现的历史时期比较特殊,而且在1985年中国专利法诞生之前,国内知识产权的意识非常薄弱。国外药商利用自身优势仿制或者改换包装,使得我国生产的青蒿素类药物在国际市场上份额极小。但青蒿素确实挽救了每年400至500万疟疾病人的生命,所以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97个国家和领土中有33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风险,其中非洲地区的风险最高,东南亚地区次之。2000年至2013年间,全球疟疾病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0%和47%,原因是为控制和消除疟疾而投入的资金大幅增加。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各国政府、全球基金、世界银行。
黄花蒿是青蒿素类药的最终上游原材料。但受地理、采收时间和气温施肥等因素影响,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有差异。其中,以中国重庆武陵山区生长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最高,近0.8%,最具工业提取价值。因而全球约80%的青蒿素植物原料由中国提供。
除了初期植物分离,在实验室内合成青蒿素也成为了替代的提取方法,比如赛诺菲利用美国授权的酵母工业菌发酵产生青蒿素前体等。2012年至2013年间,全球青蒿素植物原料的供给有260吨,而需求仅为190吨,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原料端,中国的原料优势逐渐消失,价格也受市场控制。
在制剂端,由于中国并未把握好青蒿素开发初期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之后又受到世卫组织启动药品预认证因素的影响,乃至在2007年以前世卫组织的抗疟药物清单中没有一项是中国自主生产的。目前诺华和赛诺菲占据大部分青蒿素类制剂市场,国内生产厂家以复星医药旗下的桂林南药和昆药集团为主。
鉴于抗疟药物的资金来源限制,政府采购及非政府采购的药物很难让让制剂企业实现高毛利营收,除非覆盖的市场够大。因此从原料端-制剂端-终端的青蒿素产业链分析来看,当前国内企业想通过销售青蒿素来实现高盈利,是不现实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市场因重磅利好而迅速拉升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
医药股涨幅领先,中药股表现出色
国内和青蒿素相关的企业有近30家,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有9家,分别是昆药集团、复兴医药、誉衡药业、康恩贝、中新药业、浙江医药、新和成、华润双鹤和白云山。受屠呦呦青蒿素抗药性突破的利好消息影响,这9家公司短期内股价将出现拉升。
在这9家公司中,复星医药是中国抗疟制剂最大的出口企业,拥有最多的通过WHO认证的制剂。复星医药的青蒿琥酯从原料药、片剂到注射剂均符合国际GMP标准,片剂、注射剂均获得世卫组织供应商资格,产业链优势明显。
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产商,其青蒿素及其 衍生物年产能约为90吨。昆药集团生产的蒿甲醚注射液是WHO的基本用药。2018年年报显示,集团旗下的武陵山制药双氢青蒿素车间通过WHO认证。目前公司正在开发7个创新药,其中治疗红斑狼疮的双氢青蒿素片已进入临床2期。
截至6月17日收盘,医药股板块领涨。其中誉衡药业涨10.05%,收盘价4.16元;昆药集团涨9.99%,报收9.69元;浙江医药涨4.58%,收盘价10.95元;中新药业涨4.39%,报收14.5元;复星医药A股涨3.87%,收盘价3.87%、港股涨2.76%,报收22.30港元。同时中药股板块表现突出,除昆药集团外,陇神戎发、神奇制药、沃奇制药、精华制药等一众中药股单日涨幅超过9%。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