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新河縣菜園村,43歲的楊丙義過去經常獨自一個人在河邊放羊,無聊時只能和羊說說話。和他一樣的同齡人早就享受到家庭的快樂。但是因為患有先天性白化病,楊丙義不得已在小學一年級辍學,幾乎與外界隔絕。沒有文化、缺乏技能的他經常為窘迫的生活發愁。
距離楊丙義500多公里的灤平縣,雙孤兒小佳、小俊(化名)的家是於營村唯一沒有脫貧的一戶。父親早逝,母親離家,兩個孩子只能與上了年紀且身患重病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生活費、學雜費......沉重的生活現實為兩個孩子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中國社科院CSR研究中心發佈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8)》顯示,扶貧實踐和成效、精準扶貧規劃等成為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中的新關注點,越來越多的企業主體通過扶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朝著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共同目標,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扶貧濟困、振興鄉村,讓社會變得越來越好。
碧桂園最新披露的《可持續發展報告(2018)》中顯示,自2018年起,碧桂園將扶貧正式上升為主業高度,在全國9省14縣全面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6萬人,不斷探索積極有效的扶貧模式。一年過去,已有10個幫扶縣相繼宣佈「摘帽」,助力超20萬貧困人口脫貧。
「你們看,我的小孫子門門考試都拿100分,可認真了!」小俊的爺爺孫國林拿著考卷驕傲地說著,佈滿皺紋的臉上滿是笑意。
小俊不到2歲時,母親就離家出走了,父親後來因病離世,只留下了他、姐姐小佳,和年邁的爺爺、奶奶4人相依為命。爺爺孫國林已經65歲了,老伴身體不好需要照顧,他還必須挑起撫養兩個孩子的重擔。
在全國9省14縣,碧桂園每個縣都有專職的扶貧幹部深入一線,入戶走訪,點對點提供幫扶。在了解到孫國林一家的情況後,碧桂園不僅為兩個孩子提供了共5000元助學金,同時還為孫國林提供了一份在苗木基地的工作,每月都有一筆工資收入。
碧桂園北京區域副總裁李冬還主動結對幫扶,個人資助兩個孩子上學,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人」、「領路人」。「新年的時候,他給兩個孩子買了羽絨衣,」奶奶感慨說,「現在有他們來幫忙,家里輕松了不少。」
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因病、因學、缺乏就業出路居多。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確保脫貧有實效、可持續,經得起歷史檢驗。精準扶貧就應該深入一線,真實了解建檔立卡戶的情況,精準施策,從根本解決貧困戶的貧困現狀,提供可落地、可造血、可持續的幫扶舉措。
碧桂園物業黨總支組織黨員到英德市九龍鎮楓木村貧困戶家中調研
2018年5月來以來,碧桂園扶貧工作隊在9省區14縣深入貧困村屯農戶訪貧問苦,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了以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為主、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輔以其他因地製宜自選動作的「4+X」扶貧模式,探索可造血、可復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道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由之路。民營企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自身擁有產業、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參與扶貧開發更能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楊丙義如今是碧桂園產業扶貧項目——苗木基地的受益貧困戶之一。2018年7月,楊丙義在碧桂園新河縣苗木基地負責人「老孟」的鼓勵下,主動參加面試成為了苗木工人。
一天工作8小時,全面學習苗木種植技術,每月能有3000多塊錢工資,另外還認識了很多朋友,過去自卑孤獨封閉的楊丙義如今頗有成就感,人也變得開朗了。不久前,他還成了一名管理負責人,在眾人面前發表了「就職演講」。
扶貧先扶志。有許多貧困戶過去和楊丙義一樣,被生活的重壓消磨了精神意志,生活失去了動力和方向。對於這些人,也許在關鍵時刻「拉一把」「推一掌」,他們就能重新走上正軌,併且迸發驚人的力量。
碧桂園在廣西田東的扶貧苗木基地,吸納週邊群眾就業實現增收
來自廣東英德的李觀練,曾經沒有任何技能,到處打散工。他和妻子要贍養3位老人,照顧兩個孩子,微薄的收入遠遠無法支撐家庭開支。李觀練說:「我不是不想打工,可是我沒技術沒本事,沒有人能請我啊!」
在參加了碧桂園組織的就業培訓班後,李觀練通過免費培訓很快掌握了一門技能,還通過了廣東騰越的培訓考核,成功獲得了一份月收入超過8000元的工作,這在過去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年,李觀練更是踏出了人生嶄新的一步,自己代辦承接鋁模工程,每天收入可達五六百元。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故事還有不少。廣東田陽縣,貧困戶王彬通過參加碧桂園提供的養老護理免費培訓,在廣東順德善耆養老家園找到了工作。隨後,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也參加了這項培訓,一家4口都在養老家園就業,目前全家年收入超過20萬元。
除就業培訓以外,碧桂園結合自身產業資源,努力讓貧困戶在家門口也能增收致富,帶動鄉村振興。碧桂園整合各方資源,依託合作夥伴力量,建立了產業扶貧項目資源庫,將貧困地區優勢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還積極打通銷售渠道,開展消費扶貧。在河南虞城,碧桂園扶貧幹部幫助當地農戶賣油桃;在河北新河縣,碧桂園將當地的靈芝、羊肚菌等納入區域採購平台促進當地農產品銷售……
2018年11月11日,碧桂園倡議的社會各界消費扶貧月正式啓動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脫貧攻堅大大改善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僅是貧困人口受了益,也讓所有農村的農民都一起共享了這些成果。通過脫貧攻堅還倒逼了產業發展、生態改善,讓農村治理水平有了提升。
走進廣東英德魚咀村,每逢週末遊客人來人往,其中不乏一些攝影愛好者來到這里創作。過去魚咀村曾經是喧嚣繁榮的商貿據點,經歷歲月洗禮逐漸成了一個嚴重「空心化」的沒落小村。在廣物集團與碧桂園集團合力幫扶下,如今魚咀村已經被改造為集民宿、咖啡書吧等為一體的旅遊休閑景點。
魚咀村的新面貌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引導和企業的熱心幫扶,也有一批扶貧幹部的長期付出,其中有不少畢業於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90後扶貧幹部,宋旭就是其中一員。
長期駐守在魚咀村,宋旭的工作包括協調新農村建設工作,跟進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常生活,參與協調鄉村改造相關事宜。日行步數超2萬步,一天在工地要超過8個小時,每天接無數個電話……這些都是宋旭工作中的標配。作為一名標準的95後,宋旭的外表、談吐、做事方式要比實際年齡成熟得多。如今,宋旭被村民們親切的稱為「外來的本地人」。
曾經,宋旭因為家境貧困,高中畢業後差點就要放棄大學夢外出打工,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向他伸出了援手,讓宋旭免費就學,接受優質的職業教育。畢業後宋旭毅然回到鄉村,成為一名扶貧人,從受助者變成了施助者。他解釋說:「我也是從貧困家庭出來的,曾經受到很多資助。做人應該懂得感恩。在碧桂園職業學院上學的時候,我就下了決心,以後要儘己所能,回報社會。」
以1997年為開端,楊國強成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用於資助家境貧困的大學生。隨後,他還先後出資創辦了3所慈善性質的學校:國華紀念中學、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
就在前些天,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迎來了2019屆畢業典禮,367名畢業生全部落實就業崗位,其中301名同學即將走上基層一線管理幹部或技術骨幹崗位,佔比高達82%。楊國強在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的孩子們殷殷叮囑:「要勤勞,要節儉,不要怕吃虧。别人交代給你的工作,要有信用併且做到極致,不能偷懶和無所謂……」
起於微末、長於草莽、於逆境中奮鬥而終有今日所成的楊國強,對這些貧困而優秀的孩子們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期望他們不但可以掌握一技之長,找到好工作、過上好生活,還能努力回報社會,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價值和力量。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