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货币金融系统改良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阐述了天才般的设计,但也因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有所疏忽。人们担心即将横空出世的Libra会重塑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它真的是最佳方案吗?
为什么会出现区块链数字货币?
在《比特币白皮书》(全名《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中本聪认为互联网贸易中充当中介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这限制了日常的小额支付交易。同时,即使有第三方金融机构从中周旋,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不诚实交易存在,这进一步增加了交易成本。
中本聪设计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电子支付系统抛弃了传统的信用概念,改为基于密码学原理。这样就不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参与,这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他也证明实现支付欺诈的超高成本不如进行诚实工作生产新的电子货币。
这一天才般的设计除了解决在线支付的“不足”之外,也包含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不满”。中本聪在区块链的创世区块中写下:“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 财政大臣正处在对银行业启动第二轮紧急援助的边缘》)这是《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文章标题。
虽然中本聪并没有对这段“彩蛋”描述做具体说明,但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这被普遍解读为对主流金融体系的不满。
不能被忽视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奠定了网络物理层面的基础。
比特币的使命和不足
随着比特币在全球扩张版图逐渐打开,它的意义也远超过了中本聪在白皮书中的说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货币包含了传统货币所不具备的特点,它们试图解决一些传统金融市场的,以满足市场需求。
比特币解决了一些问题,并呈现出以下令人兴奋的特征:
1)去中心化
2)全球流通
3)低交易费用
4)匿名
但这同时也诞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需要质疑的便是去中心化。比特币虽然在技术上实现了货币发行和交易的去中心化,但比特币仍是需要与真实世界相融的。也就是说现有的金融体系仍将对比特币等区块链货币施加影响,何况主流金融体系远比区块链货币体系强大的太多。
举例,拥有传统资本优势的主体可以购置大量的比特币挖矿机器,通过集中生产的方式获取大量的比特币,当他们手中的比特币数量足够大时,可能就足以影响整个比特币市场价格走势。这样,如何还能确定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呢?
比特币无法拒绝传统资本的加入,传统资本也必然会加入比特币,实际上这也会把主流金融 体系的一些问题也带入比特币系统,这点放到稍后再说。
第二个问题涉及的是货币的职能。这实际上也与传统资本加入比特币市场有关。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它丧失了作为货币的交易媒介和储存财富的基本职能,这对货币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个问题就是匿名交易带来的监管难题(这里不讨论监管究竟是好是坏)。在现实中,比特币的匿名交易一方面保护了交易者的隐私,另一方面也成了洗黑钱的途径。因为这里并不会受到AML(反洗钱)规则的约束。更糟糕的是,比特币成了暗网的交易货币。因为它对交易者身份信息的保护,刚好满足了使用者的匿名需求。
所以说,到这里可以看到比特币的诞生是源于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的改良意愿。一位代号中本聪的人(或是团队)并没有像传统的金融机构那样的停留于表面的“疏堵”政策,而是选择从金融的根基——货币的发行和交易出发,寻找整套货币系统的改良方法。
可以说,中本聪提出的货币系统改良方案并不是嫁接在现有金融体系之上的温和性改良,而是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替代性方案。
从本质来看,比特币与现有的金融系统并不是相融的,他们更多是相斥的。可是,这套激进的货币系统替代性方案,在诞生之初,因为相对的弱小不得不依附于现有的金融体系。简单的说,比特币仍依赖美元来为它定价。同时,作为一套独立的货币系统方案,它本身也是充满着巨大的缺陷的。所以,就比特币现有的状态来说,论完备程度,它落后于现有的金融系统,它很难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货币系统改良的第三种途径
面对现有金融系统的不足,第一套解决方案是金融体系内的渐进式改良,这样改革的是以疏导为主,鲜有触及根基的改革。第二套就是类似比特币这样的体系外的改良,重建一套新系统试图替代旧系统,却推进困难。
试想一下,如果在现有的金融体系外再建立一套货币金融体系,它并不是为了击败现有的金融体系,而是为了与现有的金融体系相融,以此来弥补现有金融的缺陷。同时,这套新的货币金融体系自身也是有缺陷的,它也需要现有的金融体系来补足它。这两套系统间互相弥补,互相制约,实现动态平衡。
这是否是实现货币系统改良的最佳途径呢?
中本聪的疏忽:最佳途径的设想
中本聪试图建立一套新的货币金融系统来补足现有的金融体系的问题,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比特币的特征:
1)去中心化
2)全球流通
3)低交易费用
4)匿名
中本聪在解决问题时是否有遗漏?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次贷危机中,央行为金融机构的过失兜底的行为引发了中本聪的不满,所以比特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同时还实现了货币的全球流通、低交易费用和匿名交易。
我们先按照重要性来给这四点做个分类。1)去中心化和2)全球流通可能是最为重要的,3)低交易费用也比较重要,4)匿名的重要性目前看来最弱。
不过,这是否是传统金融体系的全部主要问题呢?比特币诞生于次贷危机的时间节点,是否令中本聪忽视了一些金融体系潜在的问题呢?
我们回到2008年的那场次贷危机中去。彼时百年历史的投行宣布破产,大型的金融机构被政府接管,常年利润丰厚的跨国企业宣布巨额亏损。那些曾一度风光满面的,突然间跌落神坛。这样的时间节点是否会令中本聪暂时的忽视了与现有金融体系相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贫富差距的扩大?
*所有数据都经通胀调整(1987至2013年的年均通胀率是2.3%)。
(注1:20世纪80年代全球成年人口为30亿,所以此部分人的数量为30人;21世纪头10年全球成年人口为45亿,所以此部分人口数量为45人。)
(注2:20世纪80年代全球成年人口为30亿,所以此部分人的数量为150人;21世纪头10年全球成年人口为45亿,所以此部分人口数量为225人。)
从1987至2013年间的整体趋势来看,全球1/100,000,000最富人群的平均财富增速是6.8%,1/20,000,000最富人群的平均财富增速是6.4%,这远高于同期全球成年人均财富2.1%的增速,也超过了全球成年人均收入1.4%的增速。
但是,2009年却是一个例外,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最富人群的财富快速缩水,并且缩水的速度超过了全球人均财富减少的速度。
全球顶级富豪占全球私人财富的比重
1987至2013年,全球1/20,000,000最富人群的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额的比重从0.3%上升到0.9%;全球1/100,000,000最富人群的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额的比重由0.1%上升到0.4%。
(图片来源: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l21c)
在1988至2009年间,2009年是全球最富人群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额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2009年全球1/100,000,000最富人群的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额的比重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全球1/20,000,000最富人群的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额的比重下降了0.26个百分点,也是该统计区间内唯一一次同比份额下降超过0.20个百分点。
所以说,身处次贷危机之中的中本聪在2009年1月3日在区块链的创世区块中写下了那著名的充满反叛精神的话的时候,正好是二十年来贫富差距缩窄速度最快的年份。若他此时忽视了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事实,这是可以解释通的。
Libra的使命
次贷危机之后,最富有人群的财富占全球财富总额的比重快速升高,甚至很快的就超过了次贷危机之前的水平。(参考上图)
这引发出的众多社会和国际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列,但是若有意打造的新的货币金融系统的话,就不会放弃对缩小贫富差距的尝试。这不仅是上文中推演的“最佳途径”的必备条件之一——弥补现有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同时也是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得以推行的关键。
Libra白皮书中的问题陈述部分介绍了全球仍有17亿人无法享受到传统的银行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服务费用高企,穷人为金融服务支付的费用更多;那些仍未开立银行账户而无法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高额和难以预测的费用,距离银行太远,以及缺乏必要的手续材料。”
白皮书中称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为数十亿人服务。”
拆解Libra
Libra预计在2020年推出。在它推出之前,为了更好的理解“Libra区块链”的特征,先将它在白皮书中“自述的特征”做一个拆解:
1)稳定币:为了避免与大多数数字货币一样价格剧烈波动,Libra将由真实资产储备支持。每个新创建的Libra币都需要用一篮子银行存款或高质量的政府债券。这可以使Libra的币值相对保持稳定,利于其行使货币的职能。
2)货币发行和销毁:每个Libra币都有由稳定且具备流动性的资产支持。当使用资产兑换Libra币时,将根据需求创建新币,当需求萎缩时将销毁Libra币。用户无需担心滥发Libra币制造通胀。只有Libra协会能制造和销毁Libra币。
3)Libra协会管理:相对于比特币在技术上实现的去中心化,Libra设立了内部的治理机构——libra协会。白皮书的介绍中一方面对协会的权利做了限制,协会不制定货币政策,只能在经销商接到Libra币兑换需求时铸造或者销毁Libra币。另一方面,协会拥有最终决策权。
Libra协会由Libra协会理事会管理。所有的决策都要提交给理事会,重大决策或技术性决策需要三分之二的成员投票表决同意,这与BFT(拜占庭共识)协议中的要求相一致。在Libra系统的初建阶段,理事会将由作为Libra创始成员的企业、非盈利组织、多边组织以及全球的学术机构组成。
截止2019年6月,Libra白皮书发布时,共有28家创始成员。
28家创始成员中,除了4家来自非营利组织、多边组织和学术机构。其余的创始成员来自支付业(5家)、技术和交易平台(8家)、电信业(2家)、区块链业(4家)和风投(5家)等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数量占总创始成员数量的14.3%,营利性机构占比高达85.7%。
Facebook方面希望到2020年上半年时,Libra协会的创始成员数量能够达到100个左右。目前无法确定Libra是否会控制新协会成员来自各行业的比例,以及是否会控制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的比例。这将会直接影响Libra理事会投票决策时的倾向。
1)自我去中心化:白皮书中称Libra协会将逐渐降低网络构建和使用的进入门槛。协会将逐步实现Libra网络的非许可型管理和共识,协会目标在五年内启动这一过渡方案,以减少对创始人的依赖。
无法确认的是,创始成员和理事会成员如何有动力进行自我的权利削减。
2)低交易费用:低廉的支付费用将是Libra相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一大竞争优势,Calibra(facebook推出的Libra钱包)声明只收取低廉的服务费用,尤其在国际汇款上,会更加的便宜。
有意思的是,Libra协议中并没有区块链数据结构。现有的Libra协议当面对大量交易时,若要快速的处理响应,同时要控制成本,收取的较低的服务费用就需要做好平衡。
3)普惠金融:白皮书中的“问题陈述”项中重点提及了被排除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的“边缘人群”和低收入群体。
在为他们服务的措施上,Libra将通过低廉的金融服务费用来降低低收入者的负担,并且提到了“边缘人群”因无法享受现有银行金融服务而需要承受高利贷的现象,不知Libra是否有意向低收入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中本聪的比特币错过了从货币金融系统层面尝试缩小贫富差距的机会。但在2019年宣布即将构建的Libra系统不会忽视这一重要事实。白皮书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缩减贫富差距的理念,但是在施行的技术层面却缺乏有力的支撑。
从白皮书中对现有金融服务的“边缘人群”和低收入者的特征描述,以及可能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来看。Libra关注的群体是与Grameen Bank(注3)关注着相同的人群,并且Libra也提供了类似的解决方案。不过Libra的创始成员中超过80%是营利性机构,它将如何与身为社会企业的(注4)Grameen Bank提供相同的服务呢?
(注3:格莱珉银行,创办于孟加拉的微贷银行。用无抵押物的方式贷款给贫困家庭中的女性,贷款偿还率却高达98%。格莱珉银行帮助孟加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拜托贫困,并将格莱珉模式发展到众多国家。创办者默罕默德·尤努斯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注4:社会企业是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采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并获取资源,投资者在收回投资后不参与分红,盈余再投资于企业获社区——摘自 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
4)全球货币:这是目前Libra最主要的特征。更便捷的支付方式,更低的交易费用,在跨境支付业也更具优势。同时,这也会带来AML/KYC(反洗钱/了解客户信息)规则的担忧。白皮书中Libra将携手传统金融部门提高反洗钱的效力。Calibra钱包也声明,所有用户将通过政府发放的ID就行身份验证。所以,Libra将不会如比特币一样的匿名交易,交易的信息将会受到政府监管。
虽然Libra在实现全球货币这一条路上看起来困难重重,但若真的实现了,有声音担心这会出现一个由facebook领导的全球单一央行。实际上这有些多虑了,鉴于现有的世界格局,Libra并不可能在所有的国家推广。当Libra取得区域性成功时,不同阵营的国家也会推出类似的币种加以制衡。因为阻碍Libra推广的并不是计算机技术,而是在于达成多方共识。但是也需要提防发展壮大的Libra带来的权力的扩大,这可能会加大不平等的现象。
Libra的新使命?
Libra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新的全球货币系统。它并没有像比特币一样希望建立一套完全独立在传统金融系统之外的新物种,而是选择了与现有的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的融合,通过接受稳定的主权货币、债券兑换Libra币,以及接受AML/KYC规则试图与传统金融体系合作,给自己以发展的机会。可是Libra与传统的金融体系拥有大量的业务重叠和竞争,传统的金融体系因此对Libra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对Libra来说,与现有的金融体系合作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将是一道难题。
Libra注意到了贫富差距这道难题,可惜并没有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或许Libra需要将自己的野心放下一些,放弃主导全球货币金融系统的野心,甘心做传统金融系统不完美的补完面。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