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我們擁有蓬勃的資本市場、完善的司法制度、穩健的監管框架和出色的專業人才,因為各方多年的努力建樹,致力鞏固和維繫,才讓香港不只成為中國領先的金融中心,更是全球的國際金融樞紐。
就以我們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為例,就凸顯了香港高度國際化的特徵。根據證監會剛剛於上周五(2019年7月26日)發表的調查,在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的2018年,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包括(i)資產管理及基金顧問業務、(ii)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務管理業務,和(iii)信託持有資產)的管理資產(assets under management)仍然達到239,550億港元,整個行業在去年的淨資金流入有7,830億港元。
如果撇除今年新加入調查範圍的信託持有資產以作比較,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即只包括(i)資產管理及基金顧問業務及(ii)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務管理業務)的管理資產,從2017年的242,700億港元下跌了5%到2018年的230,470億港元,但是這主要是因為亞太股票市場在2018年出現較大的調整,只要看各大指數的按年變動就能略知一二:MSCI世界指數(美元)(-10.4%);MSCI亞洲指數(美元)(-15.6%);恒生指數(-13.6%);上證綜合指數(-24.6%);及深圳綜合指數(-33.2%)。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從三方面體現了整個行業的確是高度國際化。第一,在資產來源地方面,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當中,非香港投資者的資產就達到142,150億港元,佔整體業務的62%。在這62%裡,21%來自北美洲,14%來自亞太區,11%來自中國內地,9%來自歐洲,以及7%來自其他國家及地區。
第二,在銷售網絡方面,我們一直透過基金互認安排,讓合資格的香港公募基金在海外市場作跨境發售。繼與內地、澳洲、馬來西亞(適用於伊斯蘭基金)、中國台灣(適用於ETF)、瑞士、法國及英國落實基金互認安排後,證監會於今年1月及5月亦分別將基金互認安排的範圍擴大至涵蓋盧森堡及荷蘭。同時,證監會正與其他海外司法管轄區磋商推行基金互認安排。
第三,政府和監管機構亦密切留意與資產及財富管理相關的國際標準和發展機會。好像綠色金融近年是環球大勢所趨,而證監會就於去年9月公布了為促進香港綠色金融發展而制訂的策略框架。這包括了探討資產管理公司應該以何種方式,向投資者闡明它們在投資及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如何考慮到環境準則。
此外,針對目前超過20隻以氣候、環保或可持續發展作為投資重點的認可基金,證監會亦於今年4月發出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披露指引,致力確保在香港發售的綠色產品是可信的,並藉此開拓更多樣化的綠色投資機會。
誠然,成功的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除了要具有國際資產、開發國際網絡以及緊貼國際趨勢之外,更需要培訓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所以政府非常重視培育年輕一代,希望多和青年人交流,我在剛過去的星期三就歡迎了兩位參與「與香港同行」計劃的中學生到財庫局,讓他們做「工作影子」,參與不同的會議。我亦鼓勵他們以多角度思考和了解社會議題,並且要培養國際視野,除了學好兩文三語,可以多學習其他語言和到不同地區參加交流團,以好好裝備自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來不易,而香港國際都會的未來,正正是靠我們的青年人去守護,就讓大家一起努力吧!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網誌劉怡翔 2019年7月28日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