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4日登陆港交所以来,翰森制药(03692-HK)股价一路上扬。截止9月4日收盘,最高股价为29.55港元,较发行价14.26港元/股,涨107.22%。截至9月6日,其最新股价为27.75港元/股,最新市值为1606亿港元,已超过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市值,成为港股最大市值医药股。
这只与“医药一哥”恒瑞医药(600276-SH)有着“药界夫妻店”称号的新个股,能否被市场长期看好?
与股价走势相一致的是,翰森制药常年稳健的业绩表现。
据招股书披露,2016-2018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54.33亿元、61.85亿元、77.2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4.76亿元、15.95亿元、19.03亿元,呈现双增态势。今年上半年,翰森制药营收及净利延续走势,录得营收45.99亿元,同比增长21.9%;录得净利润12.96亿元,同比增长24.3%。
得益于销量增加,翰森制药多元化的产品线贡献近九成收入,这些核心产品主治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抗感染及糖尿病四大领域。其中抗肿瘤领域专注治疗发病率高的实体瘤(如肺癌及乳腺癌)及血液肿瘤,产品组合包括普来乐、泽菲、昕维、昕美、昕泰,上半年实现营收18.43亿元,占比总营收40.1%,为营收贡献最多的板块。
其次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产品,如欧兰宁、阿美宁等,上半年的营收占比为25%,也是公司营收的贡献主力。此外,抗感染领域产品的营收占比为21%,其余领域的产品营收占比为13.7%。
一直以来,翰森制药常以“为数不多的以研发为主导的制药企业”著称,但从销售及研发两方面的开支来看,和多数药企一样,翰森制药深陷重销售轻研发泥淖。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23.78亿元、27.04亿元、32.08亿元,平均占比总营收超40%。而相比大额的销售开支,翰森制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甚微,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4.03亿元、5.76亿元、8.81亿元,分别占比总营收的7.4%、9.3%、11.4%。
新药研发耗资大、周期长,多数企业受盲目逐利心态驱使,并不愿意在此方面投入过多金钱和精力,而是将钱大手笔大手笔地砸在市场营销上。纵观整个行业,除去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行业均线外,如上海医药这样的制药企业在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仅占总营收的0.6%,重销售轻研发已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比较好的一点是,翰森制药有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倾向,研发支出占比在逐年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支出约为5.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84%,占比总营收的12.13%,比上年同期高出近3个百分点。
研发支出主要用于创新药领域,近几年翰森制药的持续高强度投入,使得创新药临床试验开支持续增长,同时公司也在通过合作引入国际先进品种,上半年在技术引进的相关开支约为1亿元。
但相比创新药,翰森制药产品管线中首仿药、仿制药仍占大部分。
招股书披露,在公司的主要产品中,迈灵达是1.1类创新药;欧兰宁、阿美宁、普来乐、泽菲、昕维、昕泰、泽坦、恒捷、恒森、孚来迪及瑞波特为首仿药;而昕美为仿制药。
由于仿制类药品在剂量、疗效、质量、作用及适用症上与商业化药品相同,无论在研发资金还是在研发时间上,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长期占据位于国内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毛利率远高于国际药企,成为众多药企纷纷角逐的主战场。
招股书显示,翰森制药2016-2018年的毛利率分别为92.7%、92.6%及92.2%,可以比肩“长牛股”茅台,仿制类药品带来的高毛利或许是市场长期看好的原因之一。
不过,高市值背后隐存翰森制药仿制类药品竞争优势能否持续的风险。在“4+7”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背景下,中国医药市场严重依赖的仿制药市场将面临萎缩,一些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将被淘汰出局,而实力较强的头部药企在经过多方博弈后,药品价格或遭降价。
对于翰森制药而言,仿制类药品“光环”恐难以长期持续,而在近几年,国家对创新药政策窗口的相继开放,创新药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专注创新是其核心发展驱动力。
面对着巨大的临床需求缺口,翰森制药开始加大自主研发创新药的投入,预计在2019年至2020年将有四种主要1.1类创新药加入产品组合,这之中就包括今年5月推出的1.1类在研创新药聚乙二醇洛塞那肽,这些新药品的入市将进一步增强公司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不过,创新药研发道阻且长,一款新药的开发周期可长达15年,届时研发成本可能耗尽数亿元,除了研发支出外,生产设施、质量体系及技术团队的搭建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巨大的投入和长回报期成为制药市场的进入壁垒。
估值方面,截止9月6日收盘,翰森制药的市盈率为66.68倍。而港股医药板块市值较大的中国生物制药、国药控股、药明康德、复星医药四家药企的市盈率分别为13.89倍、11.91倍、59.43倍、20.76倍,高于行业平均。但近几年翰森制药的净利率呈持续下滑趋势,该指标从2015年的28.71%一直降至2018年的24.64%,表现不是太好,较高估值背后可能存有一些泡沫。
翰森制药能否续写资本传奇?需要时间来见证。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