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医疗器械企业康德莱成功上市A股市场,距今将近三年时间,其又将分拆子公司康德莱医疗器械冲刺港股市场,近期已通过聆讯。市场一度将此举解读为“吃红利”心态,因前不久国药局刚下发了关于扩大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意在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
而纵观其在A股二级交易市场的表现,股价自上市后一路下挫,截至10月25日,最新股价为8.1元/股,已跌破9.5元/股的发行价,最新市值为35.77元,远不及行业龙头迈瑞医疗高达两千亿元的市值级别。
这不仅让人打出一个问号,此次上市港股的康德莱医疗器械又将获得投资者的几分青睐?
招股书显示,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德莱医疗器械)是国内领先的心内介入器械制造商,产品(包括球囊扩张压力泵、导管鞘套装、造影导丝、动脉压迫止血带、Y型连接器套装、压力延长管、三通旋塞及造影导管)主要用于心血管介入手术(特别是PCI手术)。
2016-2018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1.06亿元(人民币,下同)、1.37亿元、2.03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3400万元、4077万元、5832.6万元,总收入及净利润持续增长,主要由市场份额及市场需求增加推动。
细分业务来看,康德莱医疗器械大部分收入来自介入医疗器械的销售,2016-2018年占比营收分别为76.5%、79.7%、87.1%,而同期医疗标准件的销售额分别占总收入的17.6%、16.9%、10.1%,
营收净利规模较小,且还在长期依赖介入医疗器械销售获得收入,单一的产品线潜藏不少隐患,若未来这一板块产品的销售收入大幅下滑,将对业绩产生巨大冲击。
就目前公司向分销商销售的产品而言,受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设立的公开招标影响,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尽管康德莱医疗器械在努力通过投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及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定价议价能力。
但从成本端来看,高企的销售成本已在不断摊薄利润厚度。
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公司在销售上的开支分别为4744万元、5975.5万元、8466.2万元,已超过同期的利润额。
具体来看,销售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而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近一半左右,在公司定价议价能力逐步减弱的情况下,高额的原材料成本可能很难转嫁给下游客户。
况且,公司的多数产品单价在500元以下,更多集中在100-300元的价格区间,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时候,若医院等终端客户接纳意愿不强,产品未来的提价空间有限。
分析下来,康德莱医疗器械整体实力显弱,未来成长性如何?
在行业前景方面,医疗器械市场是连接上游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和下游分销商以及终端客户的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从上游医疗器械厂家采购货物,然后批发给下游分销商,或直接出售给医院等零售客户。
当前在多方面因素驱动下,医疗器械市场正在步入黄金发展期,很多医疗器械企业开始“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成为这类企业主要布局的出口市场和新兴市场。
招股书披露,由于全球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加上新兴经济体的医疗支出不断增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由2014年的3752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4253亿美元,2014年至201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2%,并预期在2023年将达到55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4%。
其中,体外诊断、心血管及医疗成像器械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三大部分,按销售收入计,分别占总市场份额的13.3%、11.8%及9.5%。
尤其在康德莱医疗器械专注的心脑血管领域,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及心血管医疗器械相关技术进步,预期心血管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将继续增加。
以冠状动脉介入器械为例,这一细分市场长期被国际品牌控制,但近些年在技术发展、研发投入增加及扶持国产品牌有利政策等推动下,国内制造商已通过不断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份额后来居上。
在2018年,国产品牌市场已达人民币6亿元,预计在2023年将增至人民币18亿元,大幅超越同期国际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主要源于国内制造商在同等质量水平上较低的价格优势。
而此次康德莱医疗器械赴港上市,拟为介入类产品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独立融资平台,以加速其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也不可否认其战略规划具备前瞻性。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