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在北京的大型連鎖超市華聯、超市發和便利峰,在普通藥店,在許多居民便利店,買不到口罩,口罩短缺。可是,許多私人卻囤積大量口罩。由於價格相對來說還是便宜,口罩使用的浪費現象也極為嚴重。短缺會造成恐慌心理,普通民眾會進一步搶貨囤積,口罩短缺的市場信號循環強化。雖然大部分人已經有了口罩,但是現實需求仍然巨大,也許會高速膨脹。
口罩需求與其他救災物資不一樣,是大宗的,而且是不斷消耗的。估計疫情對口罩的需求量,是以十億片為單位計算的。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在央視采訪中,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形勢的最新研判是,目前社區傳播疫情嚴重,還沒有判斷疫情傳播高峰、拐點的依據。疫情控制的轉折點還未到來,不要盲目樂觀。馬上要到企業開工日期,人們需要外出。對口罩的需求量會進一步加大。雖然各地加班生產,但是對口罩的供應能力仍然不能掉以輕心,要想辦法具有自動的持續供應能力。
武漢肺炎,有廣泛的傳染性,具有典型的經濟學的負外部性效應問題,必須快速以正確的姿態治理。經濟學的負外部性效應是指個別人的經濟行為不當,造成對他人或社會的損失,而造成損失的人卻不承擔成本或者對他人進行補償。
那麽,有什麽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辦法,來解決口罩的短缺問題和大量持續供應問題呢?
答案是,放開價格管制,充分運行市場機制,綜合利用政府的和市場的力量,解決對口罩供應會有摩擦阻力的任何環節的問題,激勵口罩生產和供應,平抑市場。當然,這不排除政府在公平原則基礎上,搞政府采購,定向供應抵抗疫情的關鍵部門和人群的需要。
有人說,放開價格,價格如果高了,經濟困難的人怎麽辦?當然,社會機制還有市場以外的調節力量,社會輿論鼓勵慈善行為,免費向窮人發放,鼓勵親朋好友饋贈經濟困難的人。中國人善良,這樣的細微善舉,不用擔心。慈善捐助口罩的行為,在前面的疫情期間,已經大量存在。
個別地方政府對口罩供應側,采用征用和價格管制措施。個別地方對口罩銷售漲價進行重罰,據媒體報道,罰款額到了三百萬。這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短缺問題的嚴重性。
對確診患者,政府實行免費醫療,尤其對那些經濟困難的人,實行免費救助,這是對的。這是政府的積極作用。對極為稀缺的物資,進行征用,這是對的。對口罩這樣的大宗商品,進行價格管制,就是笨招,就會出現武漢那樣,有經辦權力的人,直接去紅會倉庫免費拿貨,就會出現大理市的市場監管部門,以征用的名義直接把重慶市的口罩攔路劫走。如此辦法,對腐敗和濫用權力,難以阻止。口罩的工資成本、原材料和物流成本都在漲價,許多人冒健康危險供應口罩,銷售不漲價,怎麽可能?供應增加,價格自然很快就下來了。
這個方面要相信市場,市場會自動各取所需。危機時刻,無政府不對,消滅市場力量也不對。
權力粗暴管制,造成物資緊缺,尤其是某些具有經辦權力的人,他們會優先分配低價和免費分配給自己。粗暴的價格管制和征用,對大宗商品來說,社會效果好嗎?不要膚淺地進行道德綁架,不要膚淺給人扣發國難財的大帽子。價格管制,反而會造成灰色地帶和特殊情況下,發生敲竹杠行為,嚴重的會影響染病生命的緊急救助。
限價和粗暴的行政征用,不能解決口罩這樣的大宗商品的供應短缺問題。限價會減少生產和供應。口罩這樣的大宗商品生產和物流,是一個充分競爭的生意,門檻很低,沒有人能夠壟斷任何一個環節,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成本和激勵的問題。計劃經濟時代,糧食進行統購統銷,糧食極為短缺。改革開放後,包產到戶,糧食自由生產,自由流通,自由定價,糧食短缺問題的解決,立竿見影。
如果口罩的終端銷售價格不放開,依然會鼓勵普通人的囤貨行為。銷售價格放開,市場自動調節,自然會讓個體從經濟行為考慮,不再囤積,不再浪費,節約使用 。經濟學告訴我們,這樣的簡單事物的決策,個體經濟人是最能理性決策的。價格信號和使用成本,最能激勵個體合理使用和購買物資。
各地政府現在在口罩生產上協助得不錯,但是對需求量的膨脹,依然不應掉以輕心。各屬地積極組織醫療耗材類企業覆工,解決原材料生產運輸投入一條龍的問題。但是終端價格不放開,依然會鼓勵普通人的囤貨行為,價格能夠引導人的行為轉變,價格夠高,需求者也會轉為供應者,原本囤積口罩的人,也會出於自私的目的,將庫存通過淘寶這樣的平台向市場投放,平抑價格。
與個別小眾需求物資不一樣,對口罩這樣的大宗物資生產,競爭激烈,擴大生產容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商業信息流通和監管成本是最低的。價格上漲,自然刺激供應和生產增加,市場自動會找到一個均衡點。無利不起早。
地方政府這個時候應該管的,不是限制口罩漲價,而是打擊假冒偽劣,保證生產供應必須嚴格合乎國家質量標準,為企業擴大生產提供幫助。
口罩緊缺,如果采用價格管制,如果對漲價進行道德責罵,沒有價格調整機制,浪費和過度囤積口罩現象會很嚴重,口罩會永遠不夠。計劃經濟思維的教訓忘了嗎?放開價格和管制,口罩迅速就夠用了。違背人性講道德,那才會真不道德。
講一個香港的案例。我從一位香港教授的朋友圈看到的,他的親身經歷。一個商場把口罩漲價到400元港幣一片,買者很少,立買可取;一個商場是輕微漲價,排長龍幾百米,有的淩晨就排隊,許多人二個小時都排不到。各個商家采用不同策略。對那些人命關天的人,緊急需要,可以去買四百元的救急。四百元對生命來說,貴嗎?對那些有時間的,可以排長隊幾個小時。各取所需。這就是市場的有效作用。那個不怎麽漲價的商場,贏得了品牌和顧客忠誠度。那個大漲價的,解決了急需人群的需要,也許救了人的命,誰說這漲價者的自私,在經濟外部性上,不是善呢?
緊急狀態,政府征用和價格管制,對那些不能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需求的商品物資來說,也許有用,但是也該補償;對口罩和防護衣服這樣的大宗商品來說,市場自動調節,效果超級好,迅速解決短缺問題。口罩和防護服裝資源,需求和消耗太大了,其實也不是什麽極為稀缺的東西,全球物流和供應鏈,市場機制刺激,自動到位。
有人提出,應用區塊鏈技術,全民按照個人身份認證,人均領用口罩,供應和領用信息都上鏈,救災物資都上鏈,杜絕不公,杜絕腐敗,全面監督。
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業內人士,我相信,區塊鏈是可以輔助解決社會信任危機和信任赤字的挑戰的。疫情過後,區塊鏈技術肯定對解決中國這個大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問題,可以發揮大作用。區塊鏈技術革命已經是中國的國策。
這不,區塊鏈技術不是還沒有在口罩領用領域和慈善捐助領域得到普及應用嘛。遠水解不了近渴。況且,區塊鏈技術與市場機制,也不是矛盾的。市場機制的普遍作用,在區塊鏈技術時代也會繼續發揮效用。
社會危機時候的治理,有的地方采用行政手段管用,有的地方采用市場的手段管用,有的地方采用技術的手段管用。
放開口罩銷售的價格,讓市場機制來自動調節供應和需求,再加上政府的輔助和維持公平競爭秩序,打擊有人趁機假冒偽劣,謀財害命,口罩短缺問題自然很快解決。
最為關鍵的,要為口罩需求的再次膨脹性爆發做好準備。
群策群力,中國人民一定可以取得抵抗疫情的勝利,中國的危機救助機制一定會更完善。利用區塊鏈技術和國民經濟信息化手段,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一定會進步。
天佑中華,這點,我堅信不宜。
作者介紹:王學宗,中國區塊鏈技術改革聯盟首席經濟學家,鏈改大陸創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