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热门搜寻:

中概股私有化背后的市场博弈逻辑
原創

日期:2020年4月23日 上午8:25作者:冯雨瑶

前言:

有人将中概股比作唐人街上的华人。

特殊的架构、差异化的监管,就连最基本的沟通问题,都成了中概股在美股市场宣讲自己价值的障碍,低估值似乎是中概股的常态。如今,瑞幸事件更是将中概股推向了信任危机的边缘,走出去的中概股日子并不好过。

回A、回港、亦或私有化?中概股们该如何抉择?

论回购价:私有化快慢的核心?

近日,聚美、畅游先后完成了私有化,而58同城也正处于评估阶段中。

在美股市场,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规定相对简单,需满足两个绝对条件:一是由1位控股股东发起;二是收购流通股需全部以现金进行。

由此,私有化进程的快慢往往取决于1位控股股东发起的邀约是否获得多数股东认同,以及回购价格是否合理。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价格是私有化中的关键一环。

从SEC的规定看,从二级市场购入,回购价格比照市场价需有一定的溢价(高过市场价格)即可进行私有化。但对于中小股东来讲,当然是希望价格越高越好。

由此,为顺利达成一致意见,多数公司开出的私有化价格要高于现时股票价格。

以聚美优品为例,陈欧及其买方团拟用每ADS 20美元的价格收购回未持有的股份。这一价格较其收到私有化要约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溢价14.7%,较合并协议签订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溢价近30%。

庚子鼠年这一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美股在短短十天内经历四次熔断,原油期货也随后上演大跳水,叠加疫情黑天鹅的来袭,全球资产面临贬值风险。在此背景之下,聚美优品给出这样的价格,整体是符合市场预期。

不过,相比四年前聚美优品首次发出的私有化邀约,每ADS 20美元的回购价聚美优品还是血本很大。

彼时,聚美优品收到买方团的私有化邀约,拟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进行私有化。虽较过去1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高出26.6%,但在多数股东看来,这一收购价远低于每股22美元的发行价,并不合理。

聚美优品的第一次私有化以未果收尾。

由此可见,价格在私有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为何在最近这个时间点成了中概股们选择私有化的节点呢?

论时间点:多因素促成私有化?

上文我们提到,中概股私有化需以现金收购回全部流通股。

这就意味着,私有化并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上市公司必须要有充裕的资金做支撑。

根据美国监管层的要求,收购方必须向中小股东提供基于当期股价的溢价,再加上律师咨询费用、审计费用、会计费用、财务顾问费用、银行贷款及融资费用,合计下来,没有几分财力,私有化退市实属空谈。

中概股们缘何选择此时出走美股?

如果说,2016年聚美优品的第一次私有化尝试,只是基于在当时私有化大浪潮环境下的试水,那这次的如愿退市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还是那句话,中概股在海外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如证监会、交易所日益严格的监管及要求,又如做空机构无处不在的做空狙击战,以及由此引发的股东集体诉讼等,都将可能成为压垮中概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日,由瑞幸事件引发的中概股做空潮便是一次重创。

信任是昂贵的,同样为失信付出的代价更为惨痛,瑞幸高达22亿的财务造假不仅让美国投资者寒心,更是让众多中概股背上黑锅。

回顾2011年前后的中概股猎杀潮,24家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遭遇审计师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财务问题,19家遭遇美国证监会停牌或摘牌。后期中概股在市场上不断上演“流血上市”、融资受阻、股价重挫、估值缩水的剧情。

历史会否重演?虽不得而知,但于中概股而言,美国资本市场的环境并不友好。

聚美优品和畅游的私有化运作,理由或也多与其在资本市场被严重低估,融资进程不顺畅有关。

其次,国内资本市场的火爆以及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也成为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主要考量原因。

当然,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以上两点外,对于一些中小型上市公司而言,高昂的运营费用也成为其选择私有化的一大因素。

要知道,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主体为满足证监会及纳斯达克市场的要求,需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公司的经营及财务业绩,并与投资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定期要财务报告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

由此,上市公司每年付给律师、审计师、投资者关系顾问及其他顾问的费用不下百万美元,这对于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是不堪重负的。

此外,公司战略,架构的调整与重塑也是中概股选择私有化的主要考量。

论未来:私有化后仍存不确定性?

私有化后,中概股何去何从?

从以往案例来看,中概股退市后多选择回A或港股谋求再上市。

以阿里巴巴为例,在2018年港交所扫清“同股不同权不得在港上市”障碍后,阿里巴巴作为市值排名前十的中概股,毅然投入到港股的怀抱中。

虽市场对阿里巴巴回港原因有多番猜测,但不可否认,在美国资本市场生存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上市企业多地上市既能减少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同时也能拓宽融资渠道,在无形中为自己设置一道保护屏障。

同时,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也为中概股回归打开了窗口期。

早在2018年,我国证监会制定的《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发布,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市场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

而后科创板的开市,在对公司盈利等上市条件放宽限制的同时,亦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申请上市,更是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新平台。

考虑到当前A股的互联网及新科技企业资源相对匮乏,预计这类企业回归后将拥有更高的估值和溢价。

回归的前景是美好的,但不可否认,道路也是坎坷的。

通常来讲,中概股从私有化退市到拆除VIE架构,再到国内上市这一流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首先,私有化时间约6至7个月。企业要经历寻找PE和战略投资人的合作意向,接着向董事会提交私有化方案并公开宣布,在董事会批准、签署最终收购协议后,实现退市并从美国证监会注销。

而后,拆VIE架构时间约4至7个月。期间要经历获得境外投资人支持、终止全部VIE协议、

重组境内企业业务架构、终止基于境外上市的员工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注销或转让境外主体等环节。

最终,在A股上市等待时间约12个月,包括排队IPO,借壳上市等。

市场行情千变万化,三年后上市A股的企业会面临怎样的形势?都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在港股市场,长期陷在市场交易不活跃、流动性差的“魔咒”中,相对于美股市场而言,也并非是一些新经济企业的最佳归宿。

因而,中概股回归港股后,也难免会分化明显,即大企业迎来活跃的市场交易,而中小企业则“有价无市”,只是换一个场所继续自己的低估值尴尬而已。

尾语:

回首过去及展望未来,中概股面临的挑战及考验依旧严峻。想了解更多中概股背后的故事,请广大读者点击财华社“中概股专栏”参阅相关文章。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

相關文章

4月22日
中概股做空危机下,金山云赴美上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4月16日
一文读懂中概股造假套路 信任危机蔓延,监管如何堵上中概股造假漏洞?
4月16日
中美指数殊途同归下的投资思考
4月15日
爱奇艺会“不打自招”吗?
4月15日
遭遇沽空的爱奇艺,究竟是否有长期投资价值?

视频

快讯

17:40
香港2023年运输、仓库及速递服务业总收益为6,715亿港元 按年下跌12.0%
17:36
香港金管局:15年期港元特区政府机构债券将于12月4日进行投标
17:27
香港2023年制造业总收益达2,433亿港元 按年上升12.1%
17:23
香港2023年地产活动业总收益为1,804亿港元 按年上升3.5%
17:11
香港2023年建造业总收益为4,509亿港元 按年上升9.7%
17:04
坛金矿业(00621.HK)中期股东应占亏损收窄至740万港元
17:00
三巽集团(06611.HK)前十个月合同销售额约2.67亿元
16:59
奥威控股(01370.HK):陈立仙获任执行董事
16:46
TAI CHEUNG HOLD(00088.HK)中期股东应占溢利增至3660万港元 中期息0.12港元
16:37
亚盛医药-B(06855.HK)耐立克新增适应症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