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緊隨國家戰略,服務國家發展。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將陸續刊發對於本中心學者的精彩專訪。本期刊發港股100強研究中心顧問、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最新專訪,深度剖析一帶一路戰略方向及投資商機,歡迎閱讀。
嘉賓:梁海明教授
記者:段曉玉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下的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不可預測性上升,世界的脆弱性越來越強,非傳統安全問題突發性挑戰增多、破壞力更強、應對難度更大。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日前宣佈啓動20億美元全球人道主義應對計劃,用於在南美、非洲、中東和亞洲開展戰疫工作。而中國在此次全球戰「疫」中起到了極其突出的作用,同時「一帶一路」項目的逐步推進也對部分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扶貧減貧工作意義重大。
「一帶一路」倡議無疑是一項巨大且需要全球協作的長期項目。最近有一篇與此有關的學術論文非常值得大家注意。在全球168種Engineering的SCI期刊中排名第1位、在全球288種EnvironmentalScience的SCI期刊中排名第2位的國際Top期刊「Applied Energy」,6月1日將推出的第267期中,將收錄一篇名為《與「一帶一路」倡議(BRI)相關的電力發展及其對碳排放的影響》的論文(現已在線發表)。據論文統計,從2013年秋季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現在的七年時間里,這篇論文很有可能是中美兩國科學家合作發表在全球頂級科學期刊上的首篇關於「一帶一路」的論文。論文的討論完全基於收集和評估準確、龐大且客觀的數據。而該文作者之一,便是今日專訪的主角: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專家顧問、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
Q:「首先,我謹代表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及智庫恭喜您的論文在「一帶一路」研究領域取得新的成績、並有了全新的突破,您在這篇文章的研究過程中是否有什麽心得可以先與我們分享麽?」
A:「好的,感謝關注。當時寫這篇論文,主要是難在數據方面,我們研究了自2005年以來,在15個有代表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造的458家電廠非常龐大的數據。美國工程院院士Prof.Celia及其博士生陶以恒先生和我,花了超過1年的時間才完成整個數據分析、研究和寫作的過程。這或許是世界上首次有美國工程院院士參與「一帶一路」的研究並公開發表論文,也意味著縱使美國政府不斷打壓「一帶一路」,但美國學術界對「一帶一路」仍然興致盎然。中美在「一帶一路」領域的合作,首先從學術領域開花結果。」
「的確,聽您的介紹,此次論文研究時間以及花費的精力的確很大,我想這與您觸及全新的專業領域,對低碳環保相關問題的探索是分不開的」。
「是的,因為這篇論文,我頭發更少了。但過程很有趣,美國工程院院士的研究領域是低碳環保,而我的是經濟學,將這兩個學科交叉,用經濟學的思維和研究方式去探討低碳環保問題,從中碰撞出火花。我們的這種合作,未來將繼續。例如,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缺水,是其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考慮將發達國家、地區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儲存,運輸到有需要的沿線國家。然後將這些二氧化碳打入地下,從而將地下水逼出來。這種方式,既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也解決了因缺水導致經濟不佳的問題。我們未來考慮先在中國找一個地方試驗一下可行性,成功了再推廣到沿線國家,服務全人類。」
Q:「您這絕對是「為科研貢獻發量」呀!教授,在您看來,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發展的路徑有何重要意義呢?」
A:「我認為,未來,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是發揮我國大國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而在國際經貿合作方面,隨著疫情「震中」逐漸由國内轉向國外,未來的聚焦點也從最初的「復產復工」變成了「保障國際貨運暢通」。因此,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強中國與國際社會尤其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個領域的互聯互通,就成為了新時期、新趨勢下的新任務,「一帶一路」依舊是中國未來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
Q:「您總結的真好,讓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中所併存的挑戰與機遇。現在全球疫情下經濟環境緊張,「一帶一路」項目受到一些關於債務償還方面的質疑,您如何看待「一帶一路」項目中的風險與質疑?」
A:「儘管隨著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項目中斷,債務負擔增加,但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經濟共生和相互支持對於經濟能夠承受短期痛苦並加速復蘇至關重要。在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減弱、負債率上升的情況下,中國海外項目需要更加重視風險管理,對初始投資和建設計劃進行適當調整,降低投資和經營風險。長期以來,中國以負責任的態度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穩定的投融資合作,支持了一批發展中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國家面臨債務困難時,中國通過平等協商解決債務問題。至於債務方面,許多「一帶一路」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接受歐洲國家、美國、日本甚至印度的貸款。一些「一帶一路」國家向多個國家借款,面臨多個還款期限,可能會出現使用其他貸款支付利息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應妄下結論,將責任推給中國。在解決「一帶一路」債務償還問題上,中國和西方國家應該相互合作,分享信息。」
Q:「是的,的確在經濟全球化下,合作才能共生共赢。您從專家的角度,如何看待現階段部分國家的負債危機呢?」
A:在我看來,無論從經濟乃至政治層面,負債並不都是很負面,而是一種創新。我可以以西方國家的民眾應該都很熟悉的一段歷史作為例子。在16世紀,奧地利的哈佈斯堡皇帝為了籌集對法戰爭的資金,利用其領地荷蘭聯邦的議會的信用來為其發行債券。原因很簡單,皇帝信用不高,自己借錢支付的利息太重。在債權人看來,皇帝和國王總有一天會去世,老國王的債務是否會得到新國王的承認也不確定。而議會是永久性機構,其信用度要高於國王。
哈佈斯堡皇帝為了長期以低息籌集巨額資金,將用於償還本息的稅收權交給了荷蘭議會。1542年,又將設立新稅種以及決定財政支出的權限交給了議會。荷蘭聯邦議會以未來的稅收收入為保證金,以市場交易的方式發行債券,供投資者自由購買,這就是最初的國債。
哈佈斯堡皇帝在無意中進行了一次制度創新,把皇帝的「私人債務」轉換為面向市場發行的「公共債務」。在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來自荷蘭的威廉繼承了英國的王位,威廉把這套制度帶入了英國。
英國將其發揚光大,但它的宿敵法國卻一次次遭受財政危機的困擾。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由於法國國王經常違約,投資人對法國國王的債務,要求其支付較高利息。18世紀後半葉,英國國債的平均利率為3.7%,而法國信用最好的國債平均利率也達到了6.1%。
戰爭的背後是財政。高利率意味著法國在戰爭中付出更高的財政成本。由於英國的信譽良好,在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大量的資金反而流入了交戰國英國的手里。所以,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的失敗並非偶然。相比法國,市場更加相信英國能赢得戰爭。
由此可見,實際上,國家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對國際資本的競爭,哪個國家能夠大規模、低成本、可持續地吸引到新鮮資本,哪個國家就會獲取競爭優勢,從古到今,高效的國債制度都是一個國家融資能力的體現,都是決定著國家興衰的重要因素。
以中國為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方面得益於持續40年穩步推進的改革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外資源源不斷湧入中國投資。如果「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也能夠吸收低成本和持續的外資,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那麽,我們怎樣衡量債務融資是否有效呢?這必須取決於投資是否帶來新技術,新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麥肯錫2017年的報告調查了8個非洲國家的1000多家中國公司,發現平均有89%的中國公司紮根非洲本土,為當地帶來了數百萬個就業機會。此外,2/3的中國公司為當地人提供技能培訓,50%的中國公司提供實習機會,1/3的中國公司向當地社區引進新技術。例如,中資企業參與的蒙巴薩-内羅畢標準軌距鐵路建設項目,根據肯尼亞政府公佈的數據,該項目將肯尼亞的經濟增長提高了1.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在肯尼亞培訓了5000多名專業技術工人,創造了46000個就業崗位,鐵路建成後,貨物運輸成本下降了近80%,顯著提升了沿途的發展和繁榮。
這些數據表明,來自中國的「債務融資」並沒有給「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帶來債務問題,反而成功地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
實際上,債務規模處在高位與債務危機是兩碼事,國家的債務多高才算「高」?答案是,需要看該國信譽。進行債務融資會否出現債務危機,還得看信譽,例如日本債務已經佔到GDP的約240%,全球最高,能不能說日本到了債務危機的邊緣呢?只要銀行和金融機構相信該國有能力償還債務,該國的債務就不算高。」
Q:「好的。您的講解真的非常生動又全面。最近,我也拜讀了一些您的文章,您文章中提到「中國金融機構現在需要的不是流動性,而是可以投資的項目。」我想替廣大讀者問問,具體可否請您分享下關於中國金融機構投資方面的趨勢的想法與建議?」
A:投資新基建會是一個趨勢,尤其是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基建。因為數據已成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陽光和空氣,大型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曾經發佈一項有關全球開放信息數據價值的研究報告認為,通過教育、能源、健康等領域的開放數據,每年可產生3萬億美元的經濟潛力。而且,將計算機技術、信息儲存系統和互聯網普及「三位一體」,可以發揮1+1+1>3的效應,因為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儲存系統越趨廉價和互聯網在全球的不斷普及,就能夠把開放信息數據提升至全新的應用領域。例如,未來幾年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之一,是集中在無人駕駛車的競爭。無人駕駛車的導航系統使用的信息,主要是通過由政府開放的GPS資料、地圖數據等信息來導航。如果中國能夠開放更多有關信息數據,很大可能可以吸引更多外資率先前來投資無人駕駛車的市場。有研究顯示,如無人駕駛車導航系統能夠廣泛應用,不但可減少車禍數量、減少堵車情況,還能夠為駕駛人節省大量時間和堵車導致的燃料成本。在美國,僅一年就可創造2000億美元或更高的經濟價值。中國的市場則比美國更為龐大,歐美、日本汽車製造商搶奪國際市場份額,都非常看重中國的龐大市場。而且,此類新基建潮流在全球早已到來,世界各主要國家均高度重視未來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這對中國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而言,又遇到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機遇。
Q:「好的,非常感謝教授的分享。最後讓我們把目光回到我們身邊的「粵港澳大灣區」,您認為在「一帶一路」經濟學的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有哪些可發掘的突破?
A:「《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會的重要支撐區。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十分牢固的基礎和條件,相信粵港澳大灣區未來不僅可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對接融合的重要支撐區,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還能建設成為「一帶一路」的典範區域,精品區域。
在大灣區内部,除了港交所、深交所之外,根據綱要,粵港澳大灣區還將設立多個融資平台,這些融資平台的規則、制度和技術等設置上若能進行創新,當中既採用内地和香港股市現行的標準,又吸納美國或歐洲融資平台的規則,這將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大突破。與此同時,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特殊貢獻,尤其是要吸引包括美國在内的各國更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金融領域合作很可能是一個突破口。」
「好的非常感謝今天教授的傾囊相授。今日真的收獲頗豐,相信能夠看到這次專訪的網友一樣會收獲滿滿。再次祝願未來梁教授的學術研究更上一層樓,帥氣依舊!」
梁院長簡介: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專家顧問梁海明博士、教授,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智庫排行榜全國第三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研究合作者(2018—2019),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連續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會專家代表。
連續三年被由中央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推出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列為「一帶一路」最具影響力的30名專家學者榜單中,也是中國華南地區唯一的一名上榜學者。
近五年來,數十篇研究報告上報中央。已在Applied Energy、Chinaand the World等中外學術期刊發表89篇論文。出版的個人著作有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ese Version of "Marshall Plan"? 、《一本書讀懂「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經濟學》、《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等專著,以及有Singaporeand Hong Kong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一帶一路」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藍圖》、《「一帶一路」引領中國:國家頂層戰略設計與行動佈局》、《「一帶一路」:香港再起飛的最後一次機會?》等合著。
主要研究領域:「一帶一路」、宏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自貿區等。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建立一個國際知名的具有領先地位的開放式研究平台,依託港股100強的品牌和資源優勢,堅守開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視野,匯聚政商學界頂尖專家團隊,通過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實踐,推動行業發展,產生可觀的經濟與社會價值。研究中心以「緊隨國家戰略,服務國家發展」為己任,致力於在國家經濟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樹立專業化的投資指引,為用戶提供權威與前瞻性的投資參考,成為參與和影響政府決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