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社訊】香港政府今日公布在政府債券計劃下的零售部分,推出2020年通脹掛鉤債券(即iBond)予香港居民認購。新債券的目標发行額為100億港元,視乎市場反應,當局可酌情考慮將其提高至最多150億港元。
香港政府於2011-16年每年发行100億港元通脹掛鉤債券,付息日的年息介乎1.02%至6.08%,符合政府設定息率不會少於1%的保證。
而此次的新iBond發行年期3年,最低認購額1萬港元,每6個月派一次利息,最低息率保證達到2厘,而過往僅1厘固定息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為此次債券發行的安排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對媒體表示,雖然香港現在仍然沒有通脹壓力,但是為在疫情之下提振經濟,全球各地的央行都已經采取了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
他又說,市場普遍認為低息的環境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通脹風險不容忽視。加上今年地緣政治不穩,都令到投資市場充滿風險。ibond在這時回歸,希望在當前低息和投資環境不明朗的環境下,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投資選項。
中銀香港和花旗均推出iBond認購優惠支持政府發行iBond。中銀香港表示,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發行iBond,推出多渠道認購服務,包括新增手機銀行認購iBond服務。除手機銀行外,該行亦提供網上銀行、投資熱線及全線超過190家分行等渠道供認購iBond。該行同時推出iBond認購優惠,相關手續費全免,包括認購手續費、保管費、代收利息費等。
花旗銀行公布,客戶可以於旗下各分行以債券戶口形式認購iBond,並獲豁免認購手續費、存倉費、代收利息費、到期贖回費、存入費及轉出費。劉應彬表示,超過8成申請者都是通過電子申請,包括網上及電話申請。
二手市場及市場莊家、銷售安排方面,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個人數字金融產品部副總經理周國昌稱,此次發行分為場外市場和聯交所市場,兩市互動,價格互為影響。場外市場適用於透過銀行持貨的投資者,已委任16間銀行為市場莊家,為債券提供回購保證。而聯交所市場適用於透過香港結算公司或證券經紀持貨的投資者,中介公司只為投資者將債券買賣指令呈上聯交所交易系統。
他又說,新ibond的銷售對象為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香港市民。為公平起見,所有重複申請均不予受理,投資者只能透過一間配售機構申請債券。
此外,零售債券市場方面,特區政府計劃在今年發行通脹掛鉤債券(iBond)及銀色債券(silver bond),預計兩項債券的總發行額將不少於130億港元,當中包括大概100億港元iBond和30億港元銀色債券。劉應彬表示,iBond和silver bond的發行是獨立的,如果市場反應好的話,會盡量滿足市民需求。
新iBond的認購期由10月23日早上9點開始,直至11月5日下午2時結束。香港居民可透過配售銀行、證券經紀及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認購債券。此外,新iBond將於11月16日发行,並於11月17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並可在二手市場進行買賣。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個人數字金融產品部副總經理周國昌、香港金融管理局主管(貨幣及結算)阮志才、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大中華區固收交易部主管黃子卓出席記者會,並回答記者提問,節錄如下:
劉應彬: 我們很難預測這次最終有多少人,每一年市場環境不同,都是市民的選擇,希望市民的反應積極和熱烈。集資所得方面,政府債券計劃成立的時候立法會有明確的授權,大部分會用於支付債券利息的支出,贖回的時候要把錢給投資者,不可以放在其他政府開支的用途上。
劉應彬: 由於虛擬銀行較新,很多都沒有拿到申請牌照。iBond是證券產品,需要成為有申請牌照的虛擬銀行才可以銷售,未來希望能將虛擬銀行納入銷售渠道。
劉應彬: 由原先的100億港元至150億港元的發行額,有50%的升幅,非常可觀,相信可以增加市民的參與度。我們也會考慮整個債券計劃的規模限制,此次是1000億,這包括機構投資者和零售部分,我們要在這個規模底下去做發行。
劉應彬: 債券投資和股票投資是兩個不同的客群,一般來說未必會有直接的衝突。目前香港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相當充裕,相信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