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PDD-US)年关难过,接二连三的员工猝死、自杀以及被辞退,让大众看到了拼多多完美财报之外的另一面。
马云老师曾说,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是所有员工修来的福报。“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怎么能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
在拼多多接二连三有员工离世之后,现在连“福报论”的提出者马云老师都已经销声匿迹。那么,互联网大厂的996,真的是福报吗?
1月3日,ID为“恒山弟子”的网友在脉脉上发布消息:
“我的好朋友,拼多多新疆买菜妹子凌晨一点半下班路上猝死,才23岁,真的没人敢出来讲一句话吗?这到底是什么鬼公司?愿望天堂没有痛苦,你可以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
当晚,知乎网上出现问题“如何看待网传拼多多员工加班后猝死一事?拼多多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问题陆续得到自称是拼多多内部人员的匿名回答,事情属实。拼多多内部已启动了保密措施,对外一致宣称是造谣。而且拼多多买菜一线员工全年无休超负荷工作。
4日上午8点多,拼多多官方账号回复该问题,内容随后被秒删。下午,拼多多官方辟谣,回复是有人恶意造谣,但同时证实,在2020年12月29日凌晨,员工张*霏在走路回家的路上晕厥倒地,最后不幸离世。张*霏出生于1998年,2019年7月入职拼多多,“花儿一样的年纪”。
可这朵年轻美丽的花儿终究没能看到2021年的阳光。据悉,女孩远赴乌鲁木齐是为拼多多抢占边疆市场。其生前在社交软件的个性签名仍是“为多多守边疆”。
1月9日中午12时许,拼多多一员工在湖南长沙家中跳楼自杀。员工名谭某林,在2020年7月8日入职拼多多,岗位为技术开发工程师,未婚。
拼多多表示,已在内网OA系统开通心理及特殊紧急事项咨询通道,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
1月10日,一名化名为“太虚”的前拼多多员工登上微博热搜,他在微博发布了一段15分钟的自述视频,讲述自己的在1月7日上班时在上海金虹桥办公室看见一名男员工被抬办公室,外有救护车守候。太虚随即拍下照片并在脉脉上匿名发布。第二日,太虚即在30分钟内被公司辞退。
太虚披露了更多拼多多内部的情况,如总部要求员工每个月工作300个小时,而社区团购业务“多多买菜”更是被要求每月工作380小时,否则会被质问工作是否不够饱和。
按正常一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300小时和380小时分别对应每日工作时长为13.6小时和17.3小时。而法定的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一天总共也只有24小时。
在张*霏猝死事件在网络爆发后,有才的网民想出了一幅对联:
心脏和字节只能有一个跳动
生命和工资只能拼一个多多
横批:福报绵绵
2.996是福报吗?
互联网BAT们(代指行业大厂)996究竟是不是福报,不同的人应该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根据脉脉发布的《人才吸引力报告2020》显示,2020年IT互联网仍是最大人才净流入的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净流入人数远高于排第二的商务服务业。人才净流出前三的行业则是金融业、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
数据说明,在去年传统汽车行业持续不景气、银行大让利的背景下,更多的人才选择逃离行业,而他们的下一站则可能是互联网业。
但在幸福感指标中,IT互联网行业则位列倒数第一,低于贸易/批发/零售、农林牧渔业。换言之,互联网业职场人在幸福感方面处于全社会所有行业垫底。
IT互联网业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全社会的人才打破头都想着挤入这个行业,然而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拥有的幸福感却是全社会最低。
因此,我们并不能简单断定996是不是就是福报,为奋斗者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互联网就是一个优劣势都很明显的矛盾体。
从薪酬待遇来看,根据猎聘网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高端人才报告,互联网业每个月中高端人才紧缺程度均明显高于全行业水平,平均年薪为23.42万元,仅次5G行业的26.38万元。
而头部大厂年薪更高。当中的后起者拼多多更是以更高的薪酬为卖点,从阿里、腾讯手中直接抢应届生。按网络上拼多多内部员工披露,公司应届毕业生可以拿到比腾讯阿里高30%的薪资,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普遍薪资水平高出业内30%至50%以上。
根据看准网统计,拼多多所有员工的月均薪为3.16万元(看准网主要收录普通职级员工的薪酬数据)。
从招聘软件可以看到,拼多多上Java开发工程师/算法岗等技术岗(要求有三到五年经验)月薪最高甚至可以开到6万元,每年发放16薪。如果按顶薪计算,一个有三到五年工作经验、足够优秀的程序员在拼多多一年是可以拿到接近100万元的。
当然,这部分岗位竞争亦会非常激烈。但互联网行业高薪,亦正是社会人才争相挤入的原因。在网上的求职论坛,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如果你出身普通,那么互联网可能是像你这种普通人最快实现阶级跨越的方法。
但高薪背后,则是互联网大厂所盛行的加班文化。2019年程序员平台GitHub发起名为996.ICU的项目,意为“工作996,生病ICU”。所谓996,即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一周六天的工作制。项目发起后,即成为社会话题。
腾讯有免费晚餐和班车诱导加班;阿里巴巴内部则流传着“加班是对的,不加班也是对的,规定时间内完不成项目就不对”的说法,加班主要分三个时间段,大部分是在第二个时间段即晚上十点下班;小米亦传曾经实行过996的硬性工作制度,但因为一年年会上员工在许愿纸条反映要少加班,之后才改为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进入2021年,快手为准备上市,人力负责人刘峰宣布从2021年1月10日起,全员开启大小周。而在快手之前,另一独角兽企业字节跳动亦传早已推行大小周工作制度。
而最近拼多多几例员工去世事件,则将公司内部员工的工作状况曝光于全社会。如果“太虚”等内部员工的爆料属实的话,在多多买菜,一线员工一个月工作380个小时只是标配,每天晚上1点(乌鲁木齐作息时间有别,对应内地时间11点)下班是常规,一年只有很少假期。而且很多员工是被逼转岗到买菜业务的。
也因此,IT互联网行业才会是全社会幸福感最低的行业。
996不是福报,也没那么不堪,里面全写着社会人对生活的妥协。低幸福感和高工资回报优劣都很明显,就像跷跷板的两端,广大社会打工人已用脚作出了他们的选择。
互联网加班文化为何如此盛行?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解释:
从行业大环境看,互联网行业风口频出,从移动支付到共享经济再到直播带货、短视频、再到近期的社区团购,从业互联网公司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占据高低,从能获得细分行业的优势。稍有差池,便会像当年的微信支付之于支付宝一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来看,雇主会核算劳动者的成本与收益,最后得出最优解就是不断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非增聘人手。由是,996工作制和企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开始在互联网企业中盛行。
其二,从企业内部看,很多公司内部的政策,如阿里的325制度和京东的加班排名制度都在变相鼓励加班。由于加班可能与晋升相关,在一个人主动加班的情况下,其他人为了晋升不得不随之加班。
这就好像一个考试作弊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拿到全班第一。其他人要想成绩比他更好,只能在下一次考试中也作弊——最近流行的“内卷”一词即由此而来。
最后,从员工自身角度考虑,互联网行业的付出与回报性价比算是比较高,很多程序员群体不排除是在怀抱通过奋斗上升到管理层实现阶级跨越的目标前提下,主动加班。他们后来也就成为第二点提到企业里率先“作弊”的人。
像多多买菜一线员工这种全年基本不休的做法,我相信一定不会是未来的常态。但在目前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入局社区团购情况下,拼多多不拼,可能就会被京东或是美团抢去了线下的流量。
这种高度内卷化的996加班文化有没有可能得到缓解呢?本来公司工会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手段,但可惜在国内“工会”存在只流于形式。
2019年有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记录曹德旺在美国开设工厂的过程。其中,当地工会成为工厂运作的最大阻力。曹德旺也表示美国工厂如果有工会组织加入进来的话,等同于给自己弄了个定时炸弹在身边,随时都有可能会爆炸。
而在豆瓣上,曹德旺的观点也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这说明,在中国社会语境下,要效益不要工会是主流想法。因此,在996代表的效益和工会之间权衡,中国雇主不但不会同意,连雇员可能都会反对。
唯一有可能解决996盛行之风的办法就是从监管层面规定所有互联网公司不准加班,不让它们有“作弊”的机会。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能给加班费,互联网公司的加班就是合法。如果加班费给的足够多的话,还可以变成公司鼓励竞争的“狼性文化”,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公司。看到华为工程师每年令人咋舌的工资,应该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压榨”吧。
数据统计显示,拼多多2019年、2018年、2017年末的员工总数分别为5828人、3683人、1159人,折算同期人均创收分别为150.48万元、356.23万元、517.19万元。同期阿里员工人均创收分别为376.79万元、369.61万元、433.43万元;京东分别为229.57万元、258.22万元、253.32万元。
正是在如此完美的营收数据之下,拼多多股价上週三盘中才创了187.7美元的新高——股市的投资者并不会关心冰冷的数据背后,每一位拼多多员工付出了多少“竖着进来横着出去”的辛酸。
那个被秒删、后来被指是“临时工”所为的拼多多在知乎的官方回复是这样写的: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这段话发出后随即被截图在网上疯传,但你仔细再咀嚼一下这段话,会发现它其实也没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只是从拼多多官方账号的口中说出,它就像在推卸责任而已。
内卷的996加班文化在中国是否真无解,其实作为一个打工人的你应该早就有答案了。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