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啥时候能见天日啊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与欧美的差距,技术上的分晓不好判断的话,从下游车企的态度上管中窥豹,让人心酸。
如果采购的是德国的头部企业(比如博世)的零部件,大部分车企都会自豪的展示出来,还献媚抱其大腿,但如果是采购的中国的零部件,态度上就是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但自己不会主动公布,还约束对方不得公布与该车企的合作关系,若违约就会遭到罚款。
最近,均胜电子就中枪了。
01 抱特斯拉大腿被警告,或面临上亿罚款
均胜电子收到了特斯拉的正式警告,理由是均胜电子此前的宣传提到了和特斯拉的业务关系——为特斯拉提供行人安全保障装置,之前二者的供应商合同中有“禁止在任何场合对外提及与特斯拉的业务关系”的约束条款,特斯拉可能通过法律手段追溯均胜违反合同的处罚,罚款数额可能达到上亿美元。
均胜电子没有管住嘴,被网友称为“无诚信、不值得同情”,均胜电子的动机很明显,就是想抱一下特斯拉的大腿,然后暗示外界自家的零部件多么牛B,你看特斯拉都采购了,以此打动其他车企,增加潜在的客户。
不料,却招来特斯拉的严厉警告,真是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不过细思一下,这真有点“霸王条款”的味道,双方的合作本来是平等自愿,公平的,又不是什么特殊的商业机密, 说白了还是特斯拉自认为自己是明星企业,均胜电子不入流,但是性价比高,为了降低造车成本,选择了均胜电子,但是又不愿意让外界知道。
这就好比之前现代汽车透露了与苹果的代加工合作计划后,被苹果逼着又火速删了相关合作官方公告。
苹果自认为自己是王牌企业,怕现代汽车拉低自己的身价,但是又找不到心仪的合作对象,因此不愿意公布于众。
事实上,均胜电子和特斯拉之间的“基友关系”很早就确定了。
早在2015年4月,均胜电子就发布公告称,均胜子公司德国普瑞获得了特斯拉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传感器及相关零部件的采购订单。
2019年,均胜电子子公司均胜安全在上海临港新设立了安全产品工厂,配套特斯拉全系车型。
2020年,均胜电子开始为国产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提供方向盘、安全气囊等被动安全产品。
据均胜电子测算,该项目新增订单金额15亿元,生命周期约为3~5年,从2020年开始供货,目前共获得特斯拉相关产品订单额为75亿元。
一路走来,显然特拉斯是认可均胜电子的技术的,但是却将二者合作关系雪藏,不愿意让外界知道。
本质上特斯拉的话语权大于均胜电子的,因为特斯拉选择的空间很大,均胜的这一套产品,其他公司也能提供,说白了,均胜电子是特斯拉眼中无足轻重的角色。
剖析一下特斯拉的内部结构:
动力总成系统,包括锂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直流换流器等;
中控系统,包括系统总成、视觉、中控屏、仪表、地图、通信运营商、自动驾驶系统、空调系统、逆变器等;
电驱系统,包括电机、电机驱动模块等;
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桩、充电线等;
底盘,包括电动助力转向、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胎压监测等;
车身,包括包括车身结构、车门、安全气囊、方向盘、减震、安全带等
外饰,包括外饰件、保险杠、前后灯等;
总而言之,涉及到的零部件企业供应商成千上万个。
特拉斯不会把这些小兵小蟹当回事也是正常的,因为可替代性强,没有独一无二之处。虽然客观上,这些无名小卒确实参与了特斯拉。
02 从低门槛屌丝行业到华丽的并购史
翻一下均胜电子的前世今生,这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叫王剑峰,地处浙江,典型的家族企业,早期做的是塑料进气管、空调出风口等产品的制造,典型的低门槛屌丝行业,毫无技术壁垒。
这种功能件拼的是成本,几乎不需要研发,即使投入成本做研发,也很容易被山寨模仿,难以做大。
2008年的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得欧洲伤痕累累,不少德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动荡不安,甚至走向破产边缘。
2009年,一家中德合资零部件公司——上海华德塑料制品被低价甩卖,均胜慧眼识珠,收入囊中,资产翻倍,改头换脸成为业内较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
2010年,均胜借壳上市,开启了并购之旅。
2011年,均胜收购老牌汽车零部件公司德国普瑞。
普瑞既为均胜打开市场,又提供了技术资源。
市场方面,普瑞的主要客户是宝马、保时捷、奥迪、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欧洲豪华车品牌,均胜凭借普瑞获得了一个进入欧洲顶级品牌的渠道。
技术方面,均胜徘徊在汽车塑料件上太久了,低毛利、易模仿,不跳出这个泥潭就永远也做不大,而普瑞的汽车电子明显更有技术门槛,并且在新能源车和无人驾驶时代,前景要广阔得多。
2016年2月,均胜电子收购了德国汽车导航技术公司TS;
5月收购美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EVANA;
6月,均胜电子完成收购美国主被动安全技术供应商KSS。
2017年11月,均胜子公司KSS宣布收购日本高田;当月,均胜电子子公司德国普瑞并购了挪威康斯博格集团旗下的电力电子系统公司ePower,则意在其电池管理系统的布局。
并购之余,还与微软牵手合作,助力车联网领域。
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之一,相较于谷歌、苹果等公司,微软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一直不甚明朗,但是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普适性和对安全性的重视,微软的大佬地位不必多说。
均胜与微软的合作,称得上天作之合。
在微软助力均胜电子全球转型升级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在于通过微软的技术手段,将均胜电子全球的IT架构以及商务合同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下,从而实现成本节约、架构统一、能力提升。
另外,微软也弥补了均胜在车联网板块(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等)的短板,二者合力打造的office in car已经在法兰克福车展大秀肌肉,把办公室办公工作、电话会议等服务落地到智能驾驶中。
微软本身也有一个全球汽车行业的垂直团队,技术能力不容小觑。均胜电子通过与微软的合作,能够反哺自身在车联网领域的缺陷。
目前均胜在全球30个国家拥有40个研发中心以及近80个生产基地,主营业务涵盖了四大板块——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功能件以及智能车联。
通过对德国普瑞、美国百利得、日本高田公司资产等一系列对外并购与整合,又与IT大佬微软牵手联姻,如今均胜的腰杆挺直了吗?
并没有。在特斯拉面前,均胜依然是小弟的角色,这并非是出于“客户是上帝”的逻辑,同样是车企的上级供应商,宁德时代与华为的底气就很足,反而是车企争相抱大腿的对象。
其实,整车与零部件的关系着实微妙,在生存之道,二者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但是,话语权却是只能偏向一方的。
结语
话语权才是一家企业至高无上的名片。
作者 慧泽李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