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社訊】5月31日,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第二期粵港澳大灣區系列財經沙龍,財華社等多方機構支持,是次大會主題為金融+科技:「香港金融服務業的重塑與創新」。
浦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青年與人才委員會副主任賈紅睿,發表題為「借助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服務業」演說。他指出,香港資本市場具有相當魅力,上市條例改革後吸引大批沒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事實上,金融科技、大數據企業其實也有這方面的需求,賈紅睿期望港交所方面也能向金融科技企業,放寬相關上市規則,容許它們也能在沒有盈利、收入情況下,來香港上市。現在由於在香港上市受到限制,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都到了上海的科創板,以及美國上市。他認為香港一旦為金融科技企業放寬限制,有利資本支持這些企業快速發展,同時亦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這些金融科技公司亦為市場接受,市值規模可達10億、20億美元。
金融科技亦賦能銀行業發展,提升客戶滿意度,升級金融服務,例如人臉識別有助減少客戶前往銀行分行排隊理財;而大數據快速更新能更準確向客戶提供貸款業務,防止騙貸。他亦提出了隱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更多大學生選擇醫科、商業、法律,選讀金融科技的人才不多,期望有關當局能供奬學金增加吸引力,否則將影響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
另一位主講嘉賓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發表題為「香港如何在政策層面推動金融科技的規範發展」演說。他指出在十四五規劃,以至大灣區30條中,也定出了金融科技助力打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據調查,86%的銀行已採納金融科技數字轉型創新;而本港46%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營運了3年以上。香港投資推廣署工作,就是在全球吸引最棒的金融科技企業來港,並協助已在港設點的企業生意擴充,以至為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尋找投資者和商機。
而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林晨,則發表題為「金融科技,金融穩定和普惠金融」演說。以往中小企一直面對授信困難情況,銀行會要求提供完善財務報表,以至抵押品才進行借貸;他指出透過金融科技可把軟信息轉為硬信息,掌握借貸人的行為特徵數據,以便對其貸款申請作出判斷。他舉例,德國一項調查顯示,只要掌握貸款人的手機設備,發電郵的錯誤程度,有否包含英大大寫或全小寫,買家俱情況,便可判斷出相關人士的消費模式,行事是否審慎等特徵,從而對其信貸申請作出判決。內地亦有徵信公司,透過大數據搜集貸款申請者的水電煤交費情況,法院判決等資訊,從而作出有關貸款決定。他強調若涉及個人敏感數據私隱問題,將要得到相關同意才可以使用。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