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信自己相信的,勇敢地在最早的時候賭進去。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
作者|Stone Jin
本文攝影|肖南
微信公眾號|ipozaozhidao
2021年,是光速中國獨立運作的第十個年頭。
在這一年中,光速中國迎來了自己的又一個收獲季:光速中國作為最早機構投資人(運滿滿)、並連續7輪加注的滿幫,於6月成功完成上市;7月,小鵬汽車成為三年内首家在紐約和香港雙重主要上市的中概股,光速中國同樣是其早期投資方;而在激光雷達制造商「禾賽科技」背後,光速中國已為其注入超1億美元,前不久,禾賽科技獲得了高瓴、小米、美團的青睐。
對於光速中國創始合夥人韓彥而言,這也是他步入VC行業、加入光速的第13年。
然而,現自诩“老投資人”的韓彥坦言,都說老司機開車越開越恐懼,他自己也是越投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原來覺得很多事情自己都能判斷的,現在發現可能99%都不是自己判斷出來的,都是天時、地利、人和。”
頗為巧合的是,韓彥在入行的2008年遇到了金融危機;12年後則再次碰上了極其嚴重的疫情。
“當這個世界遇到所有危險的時候,你不要做那個恐懼的人,你要成為那個積極向上、在危裡面找機會的人;當這個世界都在為機而翻騰、雀躍、歡呼的時候,你反而要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下一件事情你需要注意的是什麼?”韓彥表示,“2008年我沒有太懂這個道理,當時太年輕;2020年我非常明顯地感覺到疫情和各種出乎意料的事情很難、很苦,但很有可能這是一個更大機會的開端。”
基於這一點,畢業於上海交大電子工程專業的韓彥,也開始慢慢補國學、補歷史;並且在尋找更具世界觀和世界格局的創始人,期待能夠遇見未來可以寫進中國歷史、MBA教科書的世界級公司。
稍早前,《IPO早知道》與韓彥展開了一次對話。在本次交流中,韓彥分享了自己在投到明星案子時的激動與恐懼、從業13年的體會與感悟,以及對於VC行業的認知和理解。
以下係經精編整理的對話節選:
Q:今天的小鵬汽車已經完成了雙重上市,未來有著更多業務上和資本運作上的可能;回想起來,當時決定投資小鵬汽車時最大的感覺是什麼?
韓彥:在小鵬起來的時候,其他幾家(造車新勢力)也都在創業。當時我看到這些公司産生的時候,第一是激動,在互聯網領域這麼成功的人出來做汽車,這非常新奇;第二其實也有恐懼,一上來就融這麼多錢,第一輪就已經好幾十億人民幣了,這在那個時代還是比較特別的。
後來我說服自己的一點是,如果VC真要進入這個領域,要去支持到一個新型的造車廠,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兩次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我聽到何小鵬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義無反顧地找到他,當天就和他說能不能我們來支持你。那個時候我都沒有去見過他們造車的人。
我心裡告訴自己,這可能是VC能夠支持到EV Startup的唯一一次機會。
Q:為什麼是何小鵬?
韓彥:我們有一種感覺,要顛覆一個行業的人,往往不是這個行業裡面的人,是行業外面的人——他沒有思維慣性;他沒有行業内那些人的知識桎梏;他可能有其他行業帶給他的那種勇氣。
Q:然而你們並沒有繼續加注?
韓彥:内因我覺得是恐懼。對於一個VC來說, VC的資金要支持一個造車廠,總的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坦率說,在小鵬汽車比較成熟的時候,我們也認真地考慮過、研究過,曾經想注入更大一筆資金,可能是最早投資金額的上百倍。但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人民幣基金,也是光速的第一支人民幣基金,規模並不大,所以我們還是選擇保持了自己最早投資人的身份。
其實,我們覺得這個路還很長,我們還會在EV這個賽道裡繼續佈局,小鵬只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開始。
Q:未來呢,對於小鵬汽車以及這幾家“造車新勢力”的期待是什麼?
韓彥:相較於二級市場的表現,我更願意關心和看到整個産業鏈的日趨成熟——有幾棵樹長得還不錯,並不能稱之為森林;只有當草坪旁邊的小樹苗都開始發芽,這個生態才會慢慢起來。當然,現在這幾家“造車新勢力”的銷量也都相當不錯。
我相信,未來10年是油電共存的一個10年。我也許很難去估量2030年的市場佔有率,但我有理由期待,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中國將有一半甚至更多的人擁有電動汽車,並且與電動汽車相關的領域也會得到飛速發展。
Q:相較於新能源汽車,你們似乎對無人駕駛更有信心?(注:光速中國在激光雷達制造商「禾賽科技」身上已注入超1億美元,是最大機構投資方)
韓彥:光速全球,包括中國、美國、以色列、印度,都相信無人駕駛這件事情,但最大的爭議是什麼時候發生?以怎麼樣的速度發生?而誰又能成為這裡面的贏家?
今天回頭來看,我們感覺這個事情要有耐心,真正的L4無人駕駛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也印證了我們當時的判斷。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對這個領域都有佈局,比如我們在美國投了Aurora,這是無人駕駛解決方案的頭部企業。我們在國内其實也看過幾家類似的企業。
我們選擇禾賽,是因為看好這個行業長期的發展趨勢。雖然在判斷何時才能真正達到L4時,我們感覺還有挺長的時間,但這個行業裡核心器件的投資機會一定存在。
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以及在生産協同上,禾賽已經是全球最好的機械式激光雷達企業之一。
Q:能不能理解為,你們賭對了?
韓彥:這個行業裡同樣存在“8020原則”、“9010原則”,不是所有人都敢去賭沒有發生的事情,小鵬與禾賽這兩個案子都代表了光速的一種風格,也是光速在中國這十幾年時間裡,做得最好的一點——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敢於想未來,並且堅信自己相信的,勇敢地在最早的時候賭進去。
Q:萬一賭錯了呢?
韓彥:有成功,當然也會有失敗,這裡面自然也有恐懼。怎麼去戰勝自己的恐懼,這是整個基金的一個課題,也是每個投資人的課題。小鵬、禾賽我們也都有恐懼,但這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人性,這是一個一輩子的課程。
Q:從結果來看,光速在這兩年收獲了小鵬、滿幫等幾個大的IPO;往早期來看,有什麼新的感受?
韓彥:最大的感覺,特別在過去的一、兩年裡,我感覺整個創業還是太浮躁。整個社會是一個熵增的過程,這個熵增也影響到了創業者的焦慮。很多領域值不值得做,該怎麼做。創業者最初的動機和初心有的都不是那麼對或者那麼準。
舉個例子,這兩年大家都在看企業服務。這個行業從來不是個熱點,一直是一個有自己發展規律、速度的行業。我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感觸是,在這麼多創業公司裡,可能只有有限的一些點是值得創業團隊去花大力氣做的,某些方向可能值得商榷究竟是不是應該這麼去做。
當然,這是中國創業者從新手到老手成長過程中必須要交的學費。
Q:消費很熱,你們也投了不少?
韓彥:我覺得這兩年大家都在說品牌,最大的原因是二級市場的表現,反射到一級市場,大家覺得原來品牌可以這麼賺錢。
但在我們看來,之所以投資品牌更是從中國品牌的國運這個角度來考慮。2020年雖然是非常難的一年,但也有可能是中國進入下一波繁榮發展階段的元年。此外,也有很多信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民族自信逐步起來了,中國該有自己的品牌。
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充滿安全感、真善美、向往中國優秀品牌的年輕消費者,這和之前的80後、70後、60後是不一樣的。他們期待看到更多中國的洗發水、中國的護膚品,而不是歐美品牌。
這是我們為什麼這麼看好消費品牌,在某些品類裡中國有能誕生世界級大品牌的機會。
Q:這些品類有沒有具體所指?
韓彥:很難去涵蓋,從我們的角度,所有當年從西方進口到中國的這些大品類裡,如果還沒有足夠強的具有新産品力和品牌力的品類,都有被重做的機會,而且這是一個幾十年的係統性機會。
另外我想強調的一點是,現在的創業者和以前的創業者不一樣,現在的品牌創業者往往不是品牌出身。這兩年在各個品類裡面做得非常成功的那幾家,有一個驚人的共性是,大多數都不是做傳統品牌出身的,而是做互聯網出來的,因為他們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又和做品牌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新的品牌創業者進入到這個市場,也存在較大的顛覆性。
Q:還有什麼賽道是反差比較大的?
韓彥:我們在係統性地投航天,放在10年前,衛星和火箭大家碰都不敢碰,主要基於幾個邏輯:
第一,我們對航天的認知是一個從二維到三維的進步,過去無論是通訊還是遙感,都是在二維世界上。在有了航天這個天上的維度後,所有的事情都是三維的,所以這個想象空間很大;
第二,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和美國無疑是未來全球航天競爭的兩大極;
第三,中國正在經歷一個逐步開放的、市場化的、非常大的航天機會,這也是因為競爭倒逼著必須要有市場化來促進行業的發展,不然就無法在世界舞台上比拼。
世界上所有大行業的發展,都存在幾個特點:一是必然存在一定的市場紅利或政策支持;二是要有很多錢,無論是來自政府還是來自民營企業,或是VC往裡面注入;三是基本上來講一個小周期就是20年,航天就是如此。
Q:從業績上來看,光速完全有能力、也有資格募更大規模的基金,但現在你們依然沒有那麼激進?即使這5年光速已經開始做了人民幣基金,也開始投中後期項目了。
韓彥:這是我們基金的一個哲學,我覺得未來的世界你要贏是以少為多,而不是以多為多。
以少為多的意思是說我們要專注在我們專注的領域,我們要專注在我們相信的人和事情上。要做到這點,你必須有所取舍;什麼都做的話,一定做不到專注。
所以無論我們的美元基金還是人民幣基金,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節奏和規模的限制,只有我們在有限的年份裡控制我們的規模和節奏,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專注。
當然,VC/PE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走AUM路綫、以規模打規模的,這種模式同樣可行,也可以做得非常不錯。他們追求經營規模,而非追求倍數來勝出;另一類就是團隊不大、規模不大,但投到的企業的回報倍數是驚人的,而且他們是有選擇的支持,我們想做的就是後者。
未來十年我們仍然將追求“以少為多”,控制在有限的金額裡面,每兩、三年投好我們覺得該投的人、支持好我們該支持的人和事就足夠了。
越是非共識的事,越需要深入思考
Q:08年你入行的時候遇到了金融危機,12年後又碰上了這麼嚴重的疫情,兩次有何不同的體會?
韓彥:當這個世界遇到所有危險的時候,你不要做那個恐懼的人,你要成為那個積極向上、在危裡面找機會的人;當這個世界都在為機而翻騰、雀躍、歡呼的時候,你反而要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下一件事情你需要注意的是什麼?
2008年我沒有太懂這個道理,當時太年輕;2020年我非常明顯地感覺到疫情和各種出乎意料的事情很難、很苦,但很有可能這是一個更大機會的開端。
因為大多數人都能感覺這個苦,大多數人都沉浸在恐懼、猶豫、徘徊中的時候,可能是你該真正思考未來機會在哪裡的最好時機,這是我在這12年裡學到、感受到的,這真的需要跨越12年才能感受到。
Q:這13年走下來,悟到了哪些本質?
韓彥:都說老司機開車越開越恐懼,我這個“老投資人”越投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原來覺得很多事情自己都能判斷的,現在發現可能99%都不是自己判斷出來的,都是天時、地利、人和。
歸根結底,還是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放下自己,面對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碰到所有的問題,都往内心看一看。看外界都是假的,都是無畏的。而在内心修煉這件事情上,無論每個人的成就、地位如何,大家的起點都是一樣的。
Q:天時地利人和背後,說到底還是要找到“非共識”?
韓彥:所有的大事情一定是非共識的,以及獲得非常少量人認可和支持的,這是真理。
所以越是我們看不懂和不看好的事情,或者非共識的事情,可能越是需要獲得我們關注和當心的,因為很容易就讓它從你身邊悄悄溜走了;反而是當整個社會都在對這件事情有非常強共識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什麼視角是你忽略的,是大家忽略的。
Q:落到具體看項目上,這兩年有沒有比較明顯的轉變?
韓彥:從20年開始,我看創始人的時候,我會特別關注他的世界觀和世界格局——他是不是一個想做全世界生意的人或者有這個野心的人。
當然,這不代表他今天這個生意就是要賣給全世界,但他是不是有這樣一個世界觀,把自己的創業放在世界的格局裡,而不是只要做上海的第一、北京的第一、中國的第一;另外,在招募人才的時候,他是不是選擇在全球的華人裡去尋找最優秀的人加入。在某些領域,我會特別去觀察在這個創始人身上有沒有這種元素。
Q: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節點會特別關注“世界觀”?
韓彥:我作為一個交大工科生,我現在在補國學、補歷史。我可以分享幾點感受:
第一、中國作為這個世界非常重要的一個創新經濟體,它的重要地位幾乎已經確立;第二,這個經濟體如果要存活下去,必須做的事情就是要更全球化;第三,在我過去13年接觸創業者的過程中,很清晰地感知到世界級的創業者開始出現了。
多年前我看到大疆會非常驚喜;在麥肯錫工作的時候我看到華為、青島海爾會非常驚喜,但在今天光速的被投企業裡,你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擁有全球視野的創業者的數量在激增,並且中國過去很多的積累已經適合全球化,以及在中國的年輕一代裡,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已經很明顯地站起來了。
這幾個因素加在一起,讓我非常明確地看到“往全球化走”是一個非常確定的趨勢和機遇。
我笃信,2020年到2030年間,中國能夠誕生若幹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未來可以寫進中國歷史、MBA教科書的世界級公司。
本文由公眾號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原創撰寫,如需轉載請聯係C叔↓↓↓
熵能新材|智網科技|北芯|美因基因
凱盛融英|第四範式|中國新天地
航班管家|先瑞達|伊美爾|思派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