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季度已經結束,在美聯儲加息、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以及俄烏關係惡化的嚴峻考驗下,全球資本市場主要股指跌多漲少,其中A股和港股(恒生科技)成為除俄羅斯指數外,下跌幅度最大的主要指數。
港股方面,內地銀行股成為一季度最大贏家,以雙位數(10.59%)的季度漲幅領漲全行業。此外,一季度港股金融指數、地產指數同樣逆勢上漲。
一季度,在俄烏關係惡化、美國審計嚴監管、科技股業績下滑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互聯網科技股一度出現恐慌式下跌,其中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互聯網科技股,一季度股價下跌平均值為11.05%,股價最大回撤平均值達到45%,十大科技股總市值合計減少了逾1.67萬億(港幣,下同)。
互聯網科技股中,一季度騰訊控股(00700.HK)港股市值減少了近8000億,美團-W(03690.HK)市值減少了4210億,並且美團港股市值跌破萬億元整數關口。
一季度科技股大跌中,快手-W(01024.HK)和商湯-W(00020.HK)成為市值最大的十家科技股中僅有的股價上漲的公司,其中,商湯-W一季度上漲幅度達到11.82%。
一季度恒生科技指數跌幅近20%,金融、地產逆勢上漲
2022年一季度,“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寧”,全球資本市場更加不安寧,美股迎新冠疫情以來的首個季度下跌,俄羅斯股指受地緣政治影響暴跌36%,港股和A股更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消息面,美聯儲加息成為影響全球資本市場一季度走勢的根本原因。1月27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正式宣佈美國會在3月份的會議上進行加息,並同時縮小資產負債表,回收市面上的美元。這意味著,全球市場的流動性將出現趨勢扭轉,股市的估值水準承壓。一季度,美國三大股指悉數下跌,對流動性敏感性更高的納斯達克指數季度跌幅為9.1%,成為新冠疫情以來首個季度下跌。
港股方面,恒生指數在年初表現一度領漲全球市場,但是3月以來出現補跌,一季度恒指下跌幅度為5.99%,在全球主要指數中位居中上游。
值得一提的是,消息面在俄烏地緣政治因素和美國審計嚴監管政策的影響下,港股互聯網科技股出現恐慌式下跌,一季度恒生科技指數季度跌幅達到19.63%,跌幅僅次於創業板指和俄羅斯RTS指數。
結合港股各行業指數表現來看,一季度金融行業和地產行業領漲,也是市場中少有的逆勢上漲的行業。
Wind統計資料顯示,一季度恒生港股通中國內地銀行上漲10.59%,漲幅位居第一。此外,一季度金融類和地產類指數同樣逆勢上漲,成為穩定恒生指數的關鍵力量。例如,中國財險(02328.HK)、交通銀行(03328.HK)、中信銀行(00998.HK)、郵儲銀行(01658.HK)、農業銀行(01288.HK)、中國銀行(03988.HK)等,一季度漲幅均超過10%。
互聯網科技股一季度遭恐慌性拋售,前十大科技股市值蒸發逾1.76萬億
2022年一季度,港股互聯網科技股成為市場中表現最差的行業,其市場表現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3月10日,美國證監會網站公佈決議,將5家中國公司列入《外國公司問責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簡稱HFCAA)的暫定清單,暫時認定它們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
受此消息影響,互聯網科技股遭受恐慌性拋售,並且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到整個中概股。受消息影響,包括騰訊、美團、阿裡巴巴(09988.HK) 等巨頭在內的科技股股價連續大幅下跌,市場恐慌性情緒蔓延。
二級市場方面,港股市值前十大科技股一季度最大回撤平均值達到了45%,其中,美團-W和京東健康(06618.HK)一季度股價最大回撤甚至雙雙超過了55%。此外,萬億市值的騰訊控股一季度股價最大回撤達到39.14%。
在經過短期恐慌式下跌後,市場抄底資金湧入,3月末互聯網科技股出現強勁反彈。整體來看,儘管3月下旬出現了強勢反彈,然而一季度市值前十大科技股跌幅依然較大,平均跌幅為11.05%。
科技巨頭紛紛大手筆回購,南下資金持續買入互聯網股
一季度,在遭受史無前例的拋售之際,互聯網科技股紛紛開启大手筆回購,其中以騰訊控股、阿裡巴巴、小米集團等最具代表性。
騰訊控股在財報靜默期後,便繼續實施回購,並且回購金額有增無減。根據騰訊控股公告,其在3月最後五個交易日分別回購了83.8萬股、81.8萬股、79.8萬股、78萬股和79.9萬股。據此測算,僅以上5個交易日騰訊的回購金額就達到15億港元(平均每日回購3億港元),整體回購價格區間為357港元-390港元。
3月22日,阿裡巴巴公告稱,董事會對本公司未來持續增長充滿信心並已授權將股份回購計畫總額從150億美元上調至250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阿裡巴巴連續第二次上調原有回購規模。此前2020年12月28日,阿裡巴巴集團董事會授權回購100億美元的美國存托股;2021年8月3日,阿裡巴巴宣佈將回購規模擴大至150億美元。此次回購規模再次上調至250億美元,已經創下中概股回購規模紀錄。
港股另一家回購大戶是小米集團-W(01810.HK),3月22日,小米集團公告將以不定期按最高總額100億港元於公開市場購回股份。根據公司公告,3月24日-3月31日,小米集團連續6個交易日實施回購,累計耗資4.98億港元,整體回購價格區間為13.92港元-14.6港元。
Wind資料顯示,2022年一季度共有114家港股公司實施股票回購,回購總量約為19.92億股,回購總金額約133.53億港元。市場人士認為,在股價大幅下跌之際,互聯網科技巨頭接連出手實施回購,一方面展現了上市公司對自身長期發展的強大信心,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公司對自身價值的認可,這也有利於提振投資者信心。
實際上,二級市場資金也在流入港股互聯網科技股。根據最新披露的基金報告資料,2021年易方達的中概互聯ETF在份額、規模、持有戶數以及增長的幅度等方面均在ETF產品中排名第一。以持有戶數為例,2020年末,持有中概互聯的投資者戶數在10萬左右,而到了2021年末,其持有戶數超過了65萬。無獨有偶,截至2021年底,恒生互聯網ETF份額為330億份,截至4月1日收盤,恒生互聯網ETF的最新份額將近490億份,增長顯著。
雖然2021年以來港股出現明顯下跌,但是機構投資者普遍認為港股已跌出較高的配置價值。交銀國際洪灝認為,“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香港市場已跌入深度價值窪地。我們的資產配置模型顯示,香港市場在投資組合配置中具有價值——類似于在亞洲金融風暴和俄羅斯違約、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次貸衰落、2015年6月泡沫破滅以及2020年3月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史詩級別的拋壓這些時間節點,香港市場所展現的價值那般。”當然,對於短期市場走勢,洪灝表示,港股上市公司基本面沒有問題,情緒在主導市場的走勢,投資者沒有必要驚慌。雖然港股很便宜,但介入的話需要忍受上下波動,投資者不需要著急。
“港股也受到了中概股的拖累,在部分外資離場的影響下,出現了非理性下跌。近日金融委專題會議,針對投資者擔憂的問題,均做出了正面的回應,基本消除了大家的疑慮。例如,提出我國證監會與美國SEC要加強合作和協商,爭取在對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監管要求方面達成一致。對於互聯網平臺企業、房企等如何規範發展及風險防範,也提出了明確原則和方案。因此,未來中概股和港股的走穩回升,也基本可以確定。”中泰證券李迅雷表示。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