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熱門搜尋:

科技新活力|遭棄購的科創板「年内最貴新股」:納芯微能否驚豔一瞥?
原創

日期:2022年4月25日 下午4:23作者: 慧澤李 編輯:lele

4月22日,年内最貴新股納芯微(688052.SH)登陸科創板,最高漲幅19.57%(觸及275.02元/股),按此價格計算,結合230元/股發行價,那麽中一簽就盈利最高可達2.25萬元。尷尬的是,納芯微曾遭網上投資者大額棄購。

根據4月17日納芯微披露發行的結果顯示,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338.15萬股,棄購股數佔本次網上最終發行總數872.35萬股的38.76%,棄購金額達7.78億元。

無獨有偶,除納芯微外,經緯恒潤發行價為121元/股,網上投資者棄購金額達3.95億元;拓荊科技發行價為71.88元/股,網上棄購金額為1.1億元。

也就是說,不是納芯微不香了,而是投資者對打新這件事變得謹慎了。

網上投資者為啥突然對新股認購不感冒了?

業内人士表示,網上投資者申購熱情降溫的一個顯著原因就是近期新股破發現象增多,部分投資者不禁對納芯微打起了問號,而不得不收緊錢袋子。

此外,部分新股由於絕對股價較高,使得網上申購繳款金額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上投資者繳款積極性,導致個别新股出現大額棄購情況。

而新股上市後是否破發,與絕對股價的高低並無關係,其股價的漲跌,主要還是取決於公司基本面情況以及發行定價水平,若僅依據絕對股價高低就做出棄購決策,反而有可能喪失獲取投資收益的機會。

業内人士認為,「其實,發行價高低和是否會破發沒有必然聯係,投資者需結合公司的成長性、估值、盈利能力等各方面綜合評判;投資者購買股票的依據應為價格與價值的比較,價值取決於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和風險,不能單看新股發行定價或二級市場交易價格的絕對值。」

由此可見,上市後新股的表現受到市場環境、發行定價、估值水平等多重因素影響,漲跌都是市場博弈的正常結果。因此,投資者應在審慎研究的基礎上,理性進行新股申購。

新股棄購是市場行為,但需要注意的是,多次隨意棄購會被列入限制申購名單,目前科創板、創業板等板塊採用按持有市值申購、中簽後再繳款的信用申購模式,雖可提升投資者資金使用效率,但並不表示投資者申購後可隨意放棄繳款。

根據相關規定,網上投資者如果在12個月内累計出現3次申購中簽不足額繳款的情形,6個月内將無法再參與新股申購,此前盲目‘打新’模式已經不合時宜了,如今在申購前應做足功課,加強對準上市公司基本面、市盈率等方面的研究,積極認購基本面好、價格合理的新股。

那麽,納芯微的基本面又是怎樣的呢?這家最貴新股貴在何處?

納芯微電子是國内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擬及混合信號芯片設計公司。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來,專注於圍繞各個應用場景進行產品開發,由傳感器信號調理ASIC芯片出發,向前後端拓展了集成式傳感器芯片、隔離與接口芯片、驅動與採樣芯片,形成了信號感知、係統互聯與功率驅動的產品佈局。

納芯微背後明星股東雲集,包括物聯網二期基金、深創投、華為、聚源聚芯、元禾璞華、匯川技術、小米長江、蘇民投等。其中,華為通過紅土善利持有公司2.37%股權(發行前)、匯川技術全資子公司匯創新持有公司0.89%股權。

公司在混合信號處理、高耐壓數字隔離、集成式傳感器設計等領域擁有獨立知識產權和豐富技術儲備,產品已作為新能源汽車、工業自動化等應用的關鍵芯片,成功進入多個行業一線客戶的供應體係並實現大規模量產。

近幾年,在供應鏈端,自主企業的活躍度越來越高,建立新合作、推出新產品、配套新車型等消息不斷,同時在業績、股市等方面,它們也有出色表現。種種迹象表明,自主供應鏈勢頭正在崛起,而納芯微便是這崛起大軍中的光榮一員。

納芯微本次公開發行股票2526.60萬股,發行股份佔本次公開發行後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為25.00%,發行價格為230.00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58.11億元,募集資金淨額為55.81億元。

230元/股的發行價,讓納芯微以成為了2022年以來的最高價新股,亦是半導體行業發行價第一名。按照2526.6萬股的發行數量,此次納芯微募集資金淨額達到55.81億元,相較於公司7.5億元的擬募資淨額,超募了48.31億元,這也使納芯微成為今年以來超募額最高的新股。

納芯微實際募資淨額比原擬募資多48.31億元。納芯微2022年4月18日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原擬募資7.50億元,擬分别用於「信號鏈芯片開發及係統應用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市盈率方面,納芯微的上市公告書顯示,本次發行市盈率為 574.05 倍(每股收益按照 2020 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除以本次發行後總股本計算)。截至2022 年 4 月 7 日(T-3 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佈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為 50.67 倍,二者相差巨大,較高的市盈率或許是讓部分投資者不敢出手的一大原因。

業績方面,據納芯微招股書,2021年度以及2021年7-12月,公司營業收入分别為8.62億元、5.21億元,同比增長256.26%、248.94%,主要係受益於芯片國產化的政策支持以及龐大的國内市場需求,公司各類芯片產品在各領域均有著較強的增長趨勢;歸目淨利潤分别為2.21億元、1.31億元,同比增長334.13%、292.81%,在收入規模大幅增長的同時,利潤規模也呈現大幅增長。

納芯微董事長王升楊曾表示:「未來公司產品仍將立足於信息通訊、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市場,重點發力通訊市場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

2021年度,公司驅動與採樣芯片實現收入26365.91萬元,收入增長顯著,成為公司新的收入增長點,主要係信息通訊、工業控制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主要客戶積極推動國產化芯片產品的供應鏈佈局,在前期完成認證後,加大了對公司驅動與採樣芯片的採購規模。

汽車電子方面,公司產品銷售主要集中於信號感知芯片,已通過主流整車廠商、一級供應商或次級供應商的驗證。雖然營收佔比相對偏低,但截至2021年10月,公司車規級芯片在手訂單約為1.8億元。其中,隔離與接口芯片4013萬元,驅動與採樣芯片1.27億元。

公司車規級芯片已在比亞迪、東風汽車、五菱汽車、長城汽車、上汽大通、一汽集團、寧德時代、雲内動力等終端廠商實現批量裝車,同時進入了上汽大眾、聯合汽車電子、森薩塔等終端廠商的供應體係。

納芯微表示,2022年1-3月預計營業收入及利潤規模較去年同期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主要係受益於芯片國產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内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公司產品出貨量在各下遊領域均呈現較大幅度增長。

回顧過往業績,2018年-2021年,納芯微營業收入分别為4022.33萬元、9210.32萬元、2.42億元、8.62億元,淨利潤分别為230.85萬元、-910.85萬元、5090.77萬元、2.21億元,可以看出公司的業績方面還是比較穩步的。

簡單回顧一下4月22日的股市行情,半導體及元件板塊整體下滑2.68%,其中15只股票上漲,0只股票平盤,130只股票下跌。

數據顯示,截至當日,半導體及元件板塊近一周下滑4.56%,近一月下滑13.33%,近一季下滑13.33%。儘管半導體行業整體不好,但納芯微走勢傲人。

其中,納芯微、ST方科、明陽電路、深南電路、滬電股份列板塊漲幅榜前五位,漲幅分别為12.86%(當日收盤價為259.58元/股)、4.79%、3.37%、2.43%、2.25%。

這樣的納芯微,錯過了後悔嗎?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

相關文章

4月25日
洞見生物醫藥|「賣子」帶動淨利飙升!康恩貝加碼中藥大健康?
4月25日
【預見】一季度業績創單季度新高!舍得酒業的成長故事將繼續?
4月25日
【行業一線】政策利好頻出,家電板塊能否「困境反轉」?
4月25日
【窺業績】股價大漲7.15%!大全能源(688303.SH)首季淨利暴增6.4倍
4月25日
財華聚焦|硬核雷區預警!這些公司業績變臉,最後一周迎來「考驗」!
4月22日
元宇宙視界|元宇宙龍頭天下秀再次宣佈「大動作」!
4月22日
【預見】一季度淨利驟降,安記食品5連板之後何去何從?
4月22日
【焦點】酷炫!數字人民幣線上貸款落地,催生哪些投資機遇?
4月22日
財華洞察|失寵?股價低迷,寒武紀成「失色的獨角獸」?
4月22日
【一語道破】新能源板塊短暫遇冷,基金經理依舊摩拳擦掌?

視頻

快訊

17:33
巨騰國際(03336.HK)附屬擬1.45億元人民幣出售中山市地塊及建築物
17:20
兆科眼科-B:擬就泰国商业化NVK002、BRIMOCHOL™PF及六款青光眼藥物訂立分銷協議
17:13
百奧家庭互動(02100.HK)首季活躍賬戶同比上升10.2%
17:06
遠洋集團(03377.HK)3月協議銷售額約24億元
16:49
天譽置業(00059.HK)清盤呈請已撤回
16:47
中國建材(03323.HK)料首季股東應佔虧損同比收窄至5.2億元
16:40
洪九果品:董事長及相關董事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16:28
農發種業:正與國内優勢科研單位聯合開展轉基因大豆品種研發
16:23
國軒高科:已成功研發出車規級全固態成品電芯「金石電池」
16:14
中國與越南簽署產供鏈合作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