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持续增长,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逐年递减,而人口老龄化正不断深刻地影响各行各业供求结构,“用工荒”、“招不到工”等现象的频发,不断凸显社会劳动力结构性供应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建筑行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最大。
建筑业“老龄化”“用工荒”日趋严峻
近年来,“月薪过万都招不到人”、“超龄农民工活可做”、“建筑工地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进工地”等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正不断给建筑行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具体而言,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超龄劳动者社会保障,以及出于人身安全等考虑,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对劳动者年龄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上海市明确“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2021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占比继续提高。根据这些数据测算,2020年50岁以上农民工总数为7540万人,比2018年增加1081万人。这意味着未来8年里,将有7540万人陆续离开建筑工地。
然而,矛盾的是,随着超龄农民工到站下车,新一代年轻人却无法及时补上空缺,建筑工地时常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
实际上,即便是万元月薪此等诱惑,都无法让大批量的年轻人进入建筑工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较于舒适的办公室环境,建筑工地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就是一个被贴上“脏乱累”、不体面、不稳定、不自由、拖欠工资、没有社保等“负面”标签的工作岗位。
此外,受传统观念所致,农民工辛辛苦苦把娃送进大学,如今却让子女步其后尘再入建筑工地,一时间难以接受,大多数父母宁愿让子女从事工资待遇偏低的工作,都不愿让其进入建筑工地。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经济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自由度更高、创造性和挑战性更强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给了年轻人新的工作选择。
以上种种深刻地影响了农民工年龄结构。与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的情况相反,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是趋于下滑的:2020年,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国当前传统行业遭遇“老龄化”、“用工荒”等问题,同样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出现过。以日本为例,根据日本人口预测机构的预测结果,2010年到2050年,日本劳动人口将从8128.5万人减少到4929.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下降到51.8%,特别是在日本农村、建筑工地、老年人疗养院等地方,劳动力严重缺乏。
解局:供给结构高科技化,新兴产业工人崛起
目前,产业转移、供给结构高科技化和移民等方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发达国家尤为重视供给结构高端化,正不断加大机器对人工的替代,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探索。
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日本小松建设集团就推出无人机和推土机;清水建设集团推出焊接机器人和天花板安装机器人,美国推出面向建筑施工外骨骼机器人SRA和SRL。
当前,我国也推出了不少供给结构高端化发展的政策。
2019年,我国就发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
今年1月份,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直接强调要加快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
在政策支持及资本的加持之下,建筑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率先在中国开花结果,也获得不少人的看好。
去年3月份,抖音平台坐拥73.1万粉丝的“求知科学”发布了一个短视频:在一处工地上,一台台粉红色的机器人,正不分昼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效率是传统农民工数倍。混凝土机器人在进行整平、抹平工作;外墙喷涂机器人进行高空作业;地坪研磨机器人在自动研磨……
该视频发出不久,就获得超五万点赞和超一万转发。不少用户留言,再不努力以后连搬砖的机会都没有了;也有人直呼国家强大了。
真正让这些“粉红色机器人”大火的是去年国内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推出后,这些粉红色的建筑机器人不断登上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并出现在知名博主视频中。即使没有建筑业经验的工人,经过严格培训,粉红色机器人在他们手中也能运作自如。
据某媒体报道,46岁中年妇女蒋海鸥入职不过半年多,便掌握近10款建筑机器人的操作。“操作起来不难,就像我们平时玩手机。”蒋海鸥用她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说。
在同一个工地上,像蒋海鸥一样从未接触过机器人行业的工人们,都能自如操纵机器人施工,这源于博智林严密完善的培训体系。工人既能熟悉机器人的操作知识,也会学习传统的建造基础理论、工艺与手段,并自己上手操作,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
因此,以蒋海鸥为代表的建筑机器人操作者也被亲切地称呼为“产业技师”,即新产业工人。
这些建筑工人的新同事——建筑机器人,背后的开发者就是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机器人”)。
据了解,博智林机器人是国内房地产龙头碧桂园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聚焦于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
截至目前,博智林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建设示范区、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多机联合施工模式……完成从0到1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教授认为,博智林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