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行業龍頭,連續11年主產品市佔率國内第一。業績高增長,股價卻不給力,股民也不買賬。挖掘財報發現去年存貨增了10個億,就連機構都在調研會上問起了這事。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一起來看看。
中控技術近日迎來200餘家機構調研。公司是工業自動化龍頭,是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據最新的公告數據,公司核心產品DCS於2021年度在國内的市場佔有率達到33.8%,連續十一年蟬聯國内DCS市場佔有率第一。
截至2021年底,中控技術已經形成了包括實時數據庫、數字孿生、生產管理、過程優化、生產安全、資產管理、供應鏈管理等七大類工業軟件體係共計218個工業APP應用開發,拓展了新材料、新能源、制藥食品等新行業應用,並基於「碳能協同」理念開發了碳能管理對應的工業APP,賦能園區企業節能降碳。
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集散控制係統(DCS)、安全儀表係統(SIS)、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回路評估與整定(PID)、高級報警管理(AAS)、先進控制與優化軟件(APC)、實時優化軟件(RTO)、實時數據庫(RTDB)、仿真培訓係統(OTS)、安全栅、壓力變送器、智能控制閥等,主要應用於化工、石化、電力、制藥、冶金、建材、造紙等流程工業領域。
公司已公佈2021年年報與2022年一季報,筆者整理如下:
年報: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5.19億元,同比增長43.08%;歸母淨利潤5.82億元,同比增長37.42%;扣非歸母淨利潤4.49億元,同比增長38.36%。
一季報:2022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81億元,同比增長34.56%;歸母淨利潤0.60億元,同比增長70.94%;扣非歸母淨利潤0.40億元,同比增長144.78%。
對於業績高增長,公司認為有以下主要原因:
(1)公司優勢產品工業自動化控制係統產品繼續擴大市場份額,訂單實現高增長;
(2)公司重點佈局的工業軟件和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業務快速成長,本期收入實現大幅增長,從而導致利潤實現大幅增長。
在機構調研中,筆者注意到機構更注重公司未來的成長性。有機構提出,「目前公司市佔率已經很高,未來市佔率目標是什麽?」
公司表示:
未來我們希望通過依託「S2B工業服務平台+5S店」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模式提升客戶覆蓋率,實現國内化工園區全覆蓋,行業大客戶部實現流程行業全行業覆蓋,從而不斷提升公司業務獲取能力和品牌影響力。
而對於工業軟件的核心競爭力與未來佈局,公司表示:
工業軟件里收入佔比較高的有3、4類。
第一類是數字化軟件,包括大數據分析相關軟件,此類業務量增長非常大。
第二類是效率優化軟件,此類軟件需求較多。
第三類涉及安全方面主要是網絡安全、生產安全類工業軟件。
最後一類軟件健康診斷型軟件,工廠設備智能檢測型軟件。
報告期内,公司工業軟件實現營業收入8.7萬元,同比增長63.4%。我們未來的產業結構將通過打造「平台+APP」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進一步引領流程工業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通過「5T」技術的創新及應用,目標是為客戶帶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工業軟件及行業解決方案的盈利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更會提升工業軟件業務收入比重。
信達證券曾評價道:
公司以控制係統(DCS+SIS+PLC)為基石,向下發展自動化儀表係統打造「工業觸手」,向上發展工業軟件打造「工業智慧大腦」,「一體兩翼」打造增長新曲線。
中控技術自上市以來頻繁受機構關注,業績表現亮眼,但股價表現不佳,在投資者中口碑似乎不太好。筆者曾在去年文中有過報道,詳見《近300家機構調研的中控技術,被投資者「噴」慘了!》。
當時是去年10月,恰逢半年報剛過,三季報披露之前。當時股價已然破發(跌破發行價),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詢問公司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利空消息,導致股價持續下跌?公司回答表示生產經營一切正常,不存在未披露的利空消息。
如今將近半年過去(去年10月至今),對比當時來看,股價表現更慘了:光是最近兩個月(3月初至4月28日)就已下跌23.61%。去年底那些提問的投資者可能也沒有想到:都跌到一樓了,還有「地下室」啊!
散戶虧損了,機構恐怕也不好受。去年中報有多家機構新進或者增持,其中不乏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比如摩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多家公募基金。(見下圖,2021年中報的十大流通股東)
我們如今再來看。好家夥,一片綠(見下圖)。而且對比去年中報和今年一季報的十大流通股東列表來看,真是大換血啊。
到底發生了什麽?為何市佔率排名前列,業績亮眼,股價卻總在下跌?
筆者繼續挖掘下財報。我們看下存貨。見下圖。
2020年,存貨是20.71億元,2021年,存貨是30.35億元,最新的今年一季報,截至3月底存貨是33.84億元。去年(2021年)存貨增加了近10億元。看上圖的曲線斜率也能看出來,存貨增長速度惹人注目。
發生了什麽情況?機構也表示疑惑,在調研會上對公司提問「存貨一年增加10個億」是怎麽回事。
公司是這樣說的:
存貨增加主要是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大項目佔比提高,公司發出商品、庫存商品和原材料增加所致。
根據公司的上述解釋,筆者根據財報整理了存貨明細情況(發出商品、庫存商品和原材料這三項),對比2020年和2021年如下:
上圖可以看到,2021年對比2020年,前述三項確實如公司所說,都有大幅增長。
那麽公司的業務規模是不是也同步擴大了?筆者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來驗證,見下圖。可以看到自2018年以來確實是每年增長的。
筆者出於謹慎,再用員工的薪資支付規模來輔助驗證下,選用「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這個角度。見下圖。可以看到也是同步增長的,且增長速度與「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相近(對比上下兩圖的增長斜率,大體相似)。
經過上述多方數據驗證,公司在調研會上解釋的「存貨增加理由」應為真。
不過筆者從現金流量表中還注意到兩點:
1.投資收益在2021年增長迅猛。(見下圖)
2.籌資規模在2021年收縮幅度極大(見下圖)。甚至不如2018年的情況。
投資增加、籌資減少,這可能有多種原因導致,根據公開資料筆者目前也不好判斷。但需要引起關注。
我們最後看下機構看法吧。本月(4月初至4月28日)共有22家機構對中控技術做出評級:5家增持,其餘皆為買入。(見下表「最新評級」列)
根據公告,公司將於5月06日召開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公司利潤分配方案如下: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60元(含稅)。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