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間,上市企業中國寶安(000009.SZ)發佈了一則股東權益變動公告,深圳國資委是此次權益變動的主人翁。
被深圳國資委「盯上」,中國寶安股價異動
根據公告,鲲鵬資本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和接受國有股份無償劃轉方式進行本次戰略入股中國寶安,本次權益變動後,鲲鵬資本間接持有中國寶安9.7904%股份。
上述所涉及的國有股份無償劃轉已於2022年6月2日經寶安區國資局及深圳市國資委批復同意。
資料顯示,鲲鵬資本注冊資本388億元人民幣,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為助力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而設立的國有資本運作平台,以基金投資與管理、戰略並購、股權投資、資本市場投資為主要路徑,支持重點行業、重大項目和優勢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獲得深圳國資委戰略入股後,中國寶安的股東結構也再次迎來大變動。根據同花順數據,截止今年3月31日,中國寶安的前三大股東分别為粵民投的全資子公司韶關高創、富安控股和寶投集團,持股比例分别為15.2%、6.05%及4.84%。
此次戰略入股,深圳國資委也將富安控股擠出中國寶安二股東行列,成為中國寶安的第二大股東。
當然,9.7904%的持股比例,並不是深圳國資委的最終目標。鲲鵬資本表示,公司在未來12個月内,可能根據自身戰略發展需要、中國寶安發展情況,以及二級市場走勢等綜合研判,繼續增持中國寶安股份。而在簡式權益報告書中,鲲鵬資本已確認計劃在未來12個月内繼續增持中國寶安。
直至深圳國資委入股之後,中國寶安的股權結構也依舊十分分散,處於無實控人的狀態。此次獲得深圳國資委的撐腰,直接催化了中國寶安股價。6月6日,中國寶安股票高開,最終收漲6.07%。
同時,中國寶安控股的上市公司貝特瑞(835185.OC)和馬應龍(600993.SH)股價也隨之而起,收盤分别上漲4.87%及2.49%。
大股東沉浮記,有向左,也有向右
從股票代碼可以看出,中國寶安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先鋒之一。
我國改革開放序幕拉開幾年後,中國寶安在深圳創立。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產業的不斷變遷,中國寶安歷經幾十年的轉型與發展,逐漸成為一家投資型企業,橫跨多個產業。
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寶安直接對外投資項目高達67例;同時,中國寶安通過聯營企業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參股了近百家風投企業,投資企業達數千家。
儘管在不少投資項目上並不順利,但中國寶安一些項目也成為其強勁的現金奶牛。如控股的鋰電材料龍頭企業貝特瑞、藥企馬應龍和大佛藥業(836649.OC)等,近些年盈利能力強勁,成為中國寶安發展提速的好幫手。此外,中國寶安在房地產、農業和物流等領域也有涉足,發展較為穩定。
中國寶安的投資基因,與其多年來多位熱衷於對外投資的大股東入主不無關系。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股權結構並不穩定的中國寶安,其股東陣營歷經沉浮,民資和國資相繼充當起中國寶安發展的掌舵者,而這些股東對風投都不謀而合。
在2002年5月,民營企業富安控股取代龍崗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寶安第一大股東,當時持有中國寶安11.64%股權。富安控股經營項目是投資興辦實業,曾舉牌過海南椰島(600283.SH),對新興產業青睐有加。
富安控股入主中國寶安後,中國寶安開始大舉對外收並購,進軍房地產和酒店行業,並在2004年控股了馬應龍和貝特瑞,同時還將觸角伸向了生物醫藥領域,奠定了如今中國寶安主營業務的基礎。
2021年2月,股權結構穩定了近10年的中國寶安又迎來大變局,粵民投旗下的韶關高創不斷增持中國寶安,將持股比例增至13.3%,晉升為中國寶安第一大股東。官網顯示,粵民投主要業務包括「資管、投資、投行」三大業務,董事長為易方達基金前董事長葉俊英,另外3位副總裁也來自易方達基金。
與此同時,富安控股漸漸淡出中國寶安股東陣營,2021年持有中國寶安股份降至6.45%,並在今年一季度再度減持,持股比例進一步降至6.05%。至此,富安控股逐漸退出中國寶安重要股東之列。
從過往投資歷史看,粵民投偏好「投資平台」式上市公司,擁有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生物科技企業的中國寶安,無疑成為粵民投此番入主的緣由。
而正當富安控股「出走」、粵民投試圖「操刀」中國寶安之時,卻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資金和資源雄厚的深圳國資委迅速擠進中國寶安二股東之列。若接下來繼續增持,不排除中國寶安的股權結構將呈現出由粵民投和深圳國資委兩強分立的格局,深圳國資委甚至有控股中國寶安的潛在野心。
對於並無實控人狀況的中國寶安,一家風頭機構和一家有國資背景的企業隔空相對,不免讓人產生聯想。
深國資要為中國寶安發展插上翅膀?
被譽為投資界「掃地僧」的深圳國資委,此次令人意外地大舉進入中國寶安二股東之列,隨著未來持續增持中國寶安,中國寶安的發展歷史或將再次被改寫。
回溯曾經的戰績,深圳國資委的投資本領並不亞於很多成功的投行。
自2018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面臨股權質押和債務違約等風險,深圳國資委在此背景下「橫空出世」,從債權和股權兩方面入手一些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的上市企業。
如2015年的「寶萬之爭」中,深圳國資委入手,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參與了萬科此後的轉型之戰;2020年,深圳國資在危機時刻出手馳援華為,牽頭接收華為剝離出來的榮耀。此外,深圳國資委還為一些新興產業企業提供股權或債權融資,為企業纾困,成為了知名AI安防企業英飛拓(002528.SZ)、國内供應鏈行業龍頭怡亞通(002183.SZ)等民營公司的實控人或第一大股東。
從體量增長看,深圳國資委沒有辜負「掃地僧」這一美稱。在2021年,深圳市屬企業總資產為4.6萬億元,2016年-2021年翻超3倍,成為資本市場上收獲頗豐的超級買家。
有了深圳國資委進行撐腰,中國寶安不排除會迎來發展的第二春。作為深圳本地成長起來的企業,深圳國資委或對中國寶安「照顧有佳」。
深圳國資委近年投資領域,涵括電商、新一代信息產業、生物醫藥和智慧城市等,這些產業均與深圳經濟發展戰略相關。深圳也正逐漸改變以往將重心放在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等領域的格局,通過市場化、公司化的方式對接全球產業龍頭的意圖十分明顯。
此次戰略入股中國寶安,深圳國資委也有延續上述此舉的意味。在中國寶安權益變動報告書中有提到,鲲鵬資本本次通過戰略入股中國寶安,以支持中國寶安紮根深圳,推動中國寶安做強做優,支持深圳相關產業的發展。
而中國寶安的主營業務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精密零件制造及軍工等領域,這些領域,正是深圳近年來重點支持的行業。
實際上,深圳國資委對支持中國寶安紮根深圳的意圖就已有迹可循。今年2月,中國寶安下屬公司貝特瑞與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擬以50億元在光明區内投資建設年產4萬噸矽基負極材料項目。為支持貝特瑞的進一步擴產,光明區政府承諾額外提供產業用地供貝特瑞佈局正、負極材料等新增產能。
中國寶安、貝特瑞和大佛藥業都屬深圳本地企業,業務涉足汽車鋰電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深圳國資委入股中國寶安後,或將在政策方面重點支持中國寶安在深圳市内的資源整合和人才團隊引進,以達到深圳國資委的戰略目的。
對標學習淡馬錫,是深圳國資的關鍵一招。所謂「淡馬錫模式」,是指國家控股、市場化競爭、公司化運作、集團化管理的國有資產管控模式。其本質是要求國有資本市場化高效運作,主要精髓在於有良好的管理機制,如政企分開、高效的董事會制度等。
接下來,隨著深圳國資委在獲得更多中國寶安的股權後,中國寶安是否會在内部進行大整合、在外部加速迎合深圳國資戰略佈局,從而再次改寫發展歷史,這也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