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彈行情仍在繼續。
6月8日,中國軟件(600536.SH)繼續封住漲停,自此,公司已錄得3連板,領漲軟件板塊。目前公司股價報收人民幣53.2元/股(單位下同),市值為270.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8月份以來,軟件板塊開始淡出大家視線,硬科技的熱度居高不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軟件股價持續下挫,一年多的時間跌幅一度超過70%。
1.國產Wintel,軟件國家隊
中國軟件被譽為「軟件國家隊」,其控股股東為國内最大的國有綜合性IT企業集團中國電子,背靠國資委,
旗下更是擁有中標麒麟和銀河麒麟兩大操作系統。
據調研機構賽迪顧問在《2020-2021年中國平台軟件市場研究年度報告》指出,銀河麒麟V10操作系統在桌面、服務器的政府市場中銷售額佔比第一,佔有率超過70%。
此外,中國軟件一直穩坐To G端市場國產操作系統龍頭,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型央企等機構部門都是其長期的客戶群體。
正是基於特殊的背景,加上較成熟的產品,中國軟件被作操作系統國產替代化中的主力軍。
隨著海外針對網絡安全領域的出口管制新規的出台,也極大刺激軟件的國產化進程,進而促使國產軟件板塊的大漲。
具體而言,6月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正式發佈了針對網絡安全領域的最新的出口管制規定(以下簡稱「新規」),而在5月26日,該規定已經發佈在美國政府公報網站《聯邦公報》上。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實體與中國政府相關的組織和個人合作時,如果發現安全漏洞和信息,不能直接公佈,要先經過商務部審核。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近幾年多次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發佈實體清單、貿易黑名單,這次主要是關於網絡安全和漏洞信息的管控。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這將進一步刺激軟件的國產化進程。
近年來,國家安全愈發重要,除了芯片之外,一些關鍵軟件尤其是操作系統作為信息系統的底層模塊,一直制約著我們的安全狀況。在這一背景下,推進操作系統的替代也成為政府的重要政策方向。
不過,客觀說,國内操作系統windows份額目前仍在90%以上,佔據主導地位。
操作系統是公認被卡脖子最嚴重的領域之一,也是國產替代難度最大的領域之一。核心原因在於軟件易成,生態難建。Wintel聯盟的Windows之所以能夠壟斷,是因為他們推出了統一的標準,幾乎所有的外設、應用程序都能做到即插即用、即裝即用,由此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
麒麟系統目前服務對象仍集中在黨政軍企。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檢驗了麒麟系統的安全性,但若想承擔得起Wintel「國產替代化」的使命,只覆蓋G端場景遠遠不夠,更需要面對民用市場的考驗。
2.股價3天3板,卻難掩增收不增利的尷尬
在2019年年報中,中國軟件曾提出2020年要實現營收100億元的目標,由於疫情影響項目招標工作,該目標並未達成。2021年,中國軟件實現營業收入103.52億元,延期交上了答卷。
不過看似不錯的成績背後,卻常年有著增收不增利的問題。2018-2021年,中國軟件的營收一直處於可觀的增長態勢,從46億元增至103億元,已經翻倍,但與此同時,中國軟件的歸母淨利潤卻很單薄,而且不斷下滑,從1.18億元降至0.76億元。
而且細究2021年公司財報,3.41億元來自含增值稅退稅、政府補助、政府扶持資金等在内的「其他收益」,還有1.16億元是通過投資取得的收益。若排除兩項收益來源,中國軟件或並非盈利的狀態。
公司近些年毛利率基本維持在30%以上,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雖不高,但也還行。相比之下,其淨利率維持在2%附近顯得「單薄」,2021年,中國軟件1.96%的淨利率創近四年新低。
盈利被侵蝕的原因,在於營業成本和費用的上升。2021年,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研發投入費用分别同比增長88.71%、61.73%、486.09%和41.17%。
其中,研發費用佔大頭,2021年中國軟件在研發上投入達18.47億元,同比增長超四成,佔總營收的18.31%。對於研發費用的增長,中國軟件解釋稱主要是由於本期重大項目研發投入較多所致。
其中絕大部分的費用支出在人員工資。2021年,中國軟件研發人員數量增加了513位。僅人工費用,就佔2021年中國軟件研發費的81.7%。而研發人員在中國軟件佔總人數的比例常年過半。
從財務數據上看,中國軟件更像是一家勞務外包公司。據悉,大量員工長期外派在其他公司的項目上,比如華為就外包給中國軟件不少業務。這或許也是為什麽工資是公司成本最大頭的原因之一。
結語——
5月26日,深圳市提出實現重點領域信創產品採購比例不低於20%,黨政機關、國資國企關鍵基礎設施採購比例不低於40%。據悉,這是地方政府首次就信創產品採購比例進行明確規定,同時也是首個對信創產品採購進行補貼的政策。
在當前宏觀背景下,軟件領域、操作系統無疑有很強的國產替代的動力,不過也應看到,以中國軟件為代表的國產軟件公司,相比海外巨頭仍有很大差距,操作系統的市佔率還較低,要想真正實現國產替代,建立自己的生態圈,目前依舊是「任重而道遠」。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