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珠江出海口的廣州南沙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通過兩階段目標、五大部署,深化廣州南沙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
《方案》明確發展目標為,到2025年,南沙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產業合作不斷深化,區域創新和產業轉化體系初步構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資源加速集聚,成為港澳青年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基本形成,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園區建設運營模式基本確立,先行啓動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到2035年,南沙區域創新和產業轉化體系更趨成熟,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明顯提升;生產生活環境日臻完善,公共服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内港澳居民數量顯著提升;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在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際合作競爭中發揮引領作用,攜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指出,過往的南沙規劃將重點區域放在明珠灣。明珠灣地處三條水道交匯處,又覆蓋蕉門河口、靈山島尖、橫瀝島尖和慧谷西區四個片區,區位優良,但其與廣州市中心和香港、深圳的交通不夠方便。
「可以看到,原來的空間佈局是在南沙新中心,現在則更加注重區位的開放,尤其是與香港、廣州市中心、深圳的聯系。」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次政策對於優化南沙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加快廣州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珠江出海口,廣州南沙面積803平方公里,實際管理人口120餘萬人。
地理資源優渥的廣州南沙是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原點,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通内地而向海外,近年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2005年,南沙成為廣州行政區,2012年和2014年先後獲批成為國家新區和自貿試驗區。
伴隨著2019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南沙形成「三區一中心」(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的發展新格局。
此前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了廣州南沙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的歷史使命,要求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創新發展示範區、金融服務重要平台和優質生活圈。
日前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的通知》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是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推動創新發展、打造優質生活圈的重要舉措。
為實現2025年、2035年兩大階段目標,《方案》從五個方面部署了主要任務,包括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台、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
上述五大部署又均有更為細分的扶持政策,涉及科技創新、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數字產業、大眾創業、人才引進、碼頭建設、國際經濟合作等多個發展方向,並給予稅收、資金支持、融資支持等大力支持。
發揮南沙引領帶動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區、澳門特别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南沙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區的樞紐性節點,戰略地位突出。
以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發展導向,南沙積極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面向全球集聚資源要素,大力發展航運物流、高端制造、金融商務、科技創新、生命健康五大主導產業,產業結構極具吸引力。
本次《方案》對南沙未來發展更具促進意義。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南沙又迎來新一輪發展期。空間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南沙更注重區位開放是《方案》的一大亮點。
原來南沙的空間佈局重點在明珠灣,《方案》提出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3個區塊作為先行啓動區,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充分發揮上述區域依託交通樞紐快捷通達香港的優勢,加快形成連片開發態勢和集聚發展效應,有力帶動南沙全域發展,逐步構建「樞紐帶動、多點支撐、整體協同」的發展態勢。
胡剛分析指出,南沙灣最早通過輪渡與香港聯通,水路條件優良,區域發展基礎較好,土地開發進程較高成。慶盛樞紐通過廣深港高鐵與深圳、香港聯通,周邊建有香港科技大學南沙校區,佈局高等教育事業和人工智能產業,將進一步吸引港澳青年人才。南沙樞紐站則與珠海、江門、深圳、東莞聯通,周邊在建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次南沙對於各類創新產業的導入提出了重要的支持政策。
從研究角度看,政策明確,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佈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從產業資源角度看,政策明確,發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務」產業鏈。
總體上,此次南沙新政策下,其產業聚集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產業資源勢必也會提升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戰略地位和樞紐地位。
經濟發展,人才先行。《方案》提出推動國際化高端人才集聚。
嚴躍進認為,此次政策明確了人才方面的創新政策。政策明確,創新人才政策體系,實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在人才引進、股權激勵、技術入股、職稱評價、職業資格認可、子女教育、商業醫療保險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從這里可以看出,後續人才政策勢必會有一波創新和鼓勵的地方,對於人才的加快導入,尤其是港澳方面的人才導入,具有積極的作用。其勢必為此類區域釋放出積極的人才紅利。
胡剛還指出,粵港城市規劃建設合作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兩地相關專業人士的資格互認。《方案》明確提出,「對具有香港協會(學會)資格的香港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建築測量師與内地相應協會會員資格互認」,解決這一問題,對於推動香港專業人士參與南沙建設起到利好作用。
尾語:
6月15日南沙相關概念股徹底被「點燃」。截至收盤,15只南沙概念股中有10只收紅,其中,珠江股份(600684.SH)、天創時尚(603608.SH)、華金資本(000532.SZ)和越秀金控(000987.SZ)四只個股一字漲停,證通電子(002197.SZ)、嶺南控股(000524.SZ)分别大漲4.09%、3.76%。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