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指出「到2020年,率先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在塑料污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接著是2021年9月1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到「明確到2025年,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000萬個。」
2022年6月1日起,兩項關於可降解塑料的推薦性國家標準開始實施。一是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發佈的《生物降解塑料與制品降解性能及標識要求》GB/T 41010-2021(以下簡稱新《要求》),二是《生物降解飲用吸管》GB/T 41008-2021。
以上是生物可降解塑料概念板塊得以炒作的支撐點之一,然而短期來說,無論是長鴻高科(605008.SH),還是接下來分析的家聯科技(301193.SZ)(下稱「家聯」),短期内的股價變動與之關系並不大,而家聯科技憑借2022年前三季度優異的業績表現卻只取得1倍出頭的漲幅。對此,不少人認為市場資金對這一板塊存在冷落與偏見。
1.真實增長水平及市場擔憂面
復盤2018-2020年,不得不用「傳統」來形容家聯的業務。
收入增長緩慢,9.48億元到10.26億元;淨利潤率則是2.22%、1.11%和7.33%。
面對這樣的現狀内資難免嫌棄之情,若按照2020財年的扣非淨利潤來測算2022年4月底的估價,則對應的PETTM只有29倍左右。
顯然這個估值水平是比較普通的,但也反映了市場資金對家聯真實增長水平的定價,而這樣的定價有一些事實作為支撐。
比如,我國的日用塑料制品產量已經進入了一定程度的周期波動狀態:前瞻產業顯示2013-2019年期間的數據是471.62萬噸、579.75萬噸、592.66萬噸、634.26萬噸、562.62萬噸、559.21萬噸和648.64萬噸。
以及大家期盼的生物降解材料在現階段發展的並沒有那麽美好。
比如,因為價格、技術方面的原因。我國的生物降解塑料總產量實際上是大於總需求量的,多出的部分出口到對環保要求更加嚴格的海外,比如美國市場、歐洲市場等。
技術方面的問題以PLA為例(生物降解材料的一種),這種材料需要經過改性以後才能加工成符合客戶要求的成品。而不同的應用場景中對材料屬性的要求不儘相同,因此在改性配方上需要更多的實踐。其次,改性後的PLA在一些屬性上(粘度、冷卻速度、結晶速度)與傳統塑料存在差距,因此還不能滿足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的要求。
而不能大規模生產就沒有價格優勢,推廣滲透上也就沒有自驅力。
同時,在哪種生物降解塑料可以赢得主要市場上也存在變數。
家聯選擇的是聚乳酸(PLA)方向,這是一種由可再生植物資源(玉米、木薯)所提取的澱粉制成的材料。而其他廠家則選擇的是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和澱粉基方向。
這些現實狀況以及2021財年由於當期化工原材料的大幅上漲、成本項中運力階段緊張所致的價格上漲,導致本來就薄利的業務出現了利潤上的下滑,從而更加壓低了市場對家聯真實增長水平的評價。
而這些評價也構成了家聯股價運行的基本邏輯。
2.市場看點:「後知後覺」的外資
家聯所披露的十大流動股東名單中可以看到,2021年12月31日-2022年6月30日,參與的基金非常少,只看到了「工商銀行-陽光資產-周期主題精選資產管理產品」的身影,並且持股比例並不高,僅佔當期流通盤2.49%。
但是到了三季度,也就是2022年6月30-2022年9月30日的期間,除了第一位被個人股東佔據以外,其餘9名都是機構投資者,並且其中有3名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JP摩根、瑞銀),按34.6元價格測算,持有市值分别為0.36億元、0.33億元、0.21億元。
測算合計佔比並不多,但要點是他們入場的時間。
一個合理的猜測應該是在亮眼的二季報披露以後,也就是2022年8月22日晚,這導致2022年8月23日開盤的價格直接高開到了37.88元/股。
那麽如果這個時點是這些基金們進場的時間,那麽目前他們就是被套牢的狀態,而由於他們持倉的市值按照基金動辄十億往上的規模來說是微不足道的,那麽隨後出現的抛壓應該可以理解為主要是非基金們所導致的。
同時還有一個細節值得留意,就是那個佔據非流通盤第一位的個人股東,他進場的時間可要早於這些機構,在2022年3月3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間。隨後他並沒有在機構一擁而上時進行減倉,反而在2022年6月30日-2022年9月30日進行相當於2倍的加倉,具體的時間點不太好猜測。
有可能在8月23日之前,也有可能在8月22日之後。
然而這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股東人數已經下降很多了!
2021年12月31日還有2.62萬,到了2022年9月30日只有6593,這似乎印證了前面的猜測,市場散戶與機構存在一些分歧。
3.市場博弈點:對風險與收益的考量
但問題的關鍵是,這樣的業績從何而來,能持續嗎?
根據家聯的表述,由於2022年以來海外疫情管控的逐漸放開,中國出口的塑料餐飲具出現了明顯的提速,2022年3-5月單月同比增速均達到30%以上。
以及由於家聯自身的原因,成功地開發出新客戶,再疊加在此階段美元兌人民幣的升值,使得這兩個季度家聯的業績像火箭一樣上升了。
這當然是好的一方面,但負面因素也非常的明顯,隨機因素也會出現。
比如2021年12月9日,曾因疫情影響, 在蟹浦、南洪的廠區實施了停產,於12月15日、19日進行了復工復產。
因此,在負面因素與包括疫情及市場波動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投資者應該思考此刻多大的安全邊際是合適的,這當然也包括2022年的業績是否會成為2023年股價的重要壓力。
還需要補充的是,在2022年9月21日的機構調研中,家聯管理層回答了為何要收購暫時經營不理想的Sumter Easy Home,「家聯通過與宜家和合作有了極強的技術儲備,希望利用這家公司強大的家居用品業務渠道優勢,進一步提升家聯在家居用品上的市場地位,同時支持公司更好地走出去。」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