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年风采,百强荣耀”——第十届“港股100强”评选活动将于2023年2月24日在香港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这已是“港股100强”的第十个年头了。
经过十年如一日地精心打磨,成立于2012年的“港股100强”已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中的一块金字招牌。怀揣着“帮助国家宣传中国企业的价值和实力”使命的“港股100强”, 已成为投资者观察港股市场的重要窗口,上市公司展示品牌价值的重要平台,专业机构和权威人士发声的重要途径,是香港资本市场的价值新标杆及投资风向标。
众所周知,香港作为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具备无法比拟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是全球最广泛且最具活力的离岸A股衍生产品生态圈。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定位,二十大报告中亦强调支持香港继续发挥优势和特点,巩固提升在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地位,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也在充分调动资源以全力支持市场发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中表示,财政司司长带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以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特别配套措施将重点企业引进到港;17个内地和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设立“招商引才专组”,主动招揽目标企业和人才;成立300亿元“共同投资基金”,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
此外,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表示,香港正推进一系列具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措施,有望在今年上半年落实,当中包括在港股引入人民币柜台,以及将来港主要上市的国际企业纳入“南向通”。陈茂波说,会继续提升本港筹融资平台,研究扩大“互联互通”制度等。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港股100强”始终坚持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影响力,在过往这十年当中,依托于“港股100强研究中心”坚实的学术背景和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每届评选出的综合实力100强榜单及各项子榜榜单,均具备极高的行业影响力。
作为行业标杆,“港股100强”榜单在引导投资者把握投资契机的同时,为各界投资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并且经过多年沉淀已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成为上市公司展现品牌价值的重要渠道。香港著名经济学家曾渊沧博士曾评价,“港股100强”评选活动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社会责任和香港的经济标志。”
十年来勇毅前行,历届“港股100强”榜单以优秀的效用及结果论证了其前瞻洞见,成功捕捉到了腾讯控股、香港交易所、紫金矿业、华润置地、中国海洋石油、友邦保险、新鸿基地产、中银香港、兖矿能源、安踏体育等一批又一批优质公司。
以腾讯控股为例,早在2012年第一届“港股100强”榜单中,百强评审团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值仅有4171亿港元的腾讯控股(00700.HK)。到如今,连续多届入选“港股100强”综合实力100强的腾讯控股,市值已达到3.5万亿港元。
单就市值而言,腾讯控股被纳入第一届“港股100强”榜单以来的回报高达750%,如果加上期间累计894亿港元的派息和回购,投资者若从第一届“港股100强”榜单发布的2012年起买入腾讯控股,至2023年1月16日的总回报可高达771.01%!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腾讯控股之外,近十年长踞“港股100强”榜单的标的,大部分都取得了不俗的回报。例如,香港交易所(00388.HK)包括市值与回购及派息回馈在内的回报率高达327.83%,紫金矿业(02899.HK)达到298.97%,华润置地(01109.HK)也达到255.14%……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十年来,“港股100强”充分利用百强评审团的团队优势,结合实际情况紧跟市场变化,在不断丰富评审团成员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提升榜单的参考价值。
例如,2014年百强评审团将比亚迪股份(01211.HK)纳入榜单,如今比亚迪已挤掉特斯拉(TSLA.US),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车企。值得强调的是,2014年比亚迪被纳入“港股100强”榜单时的市值为1443.5亿港元,如今其市值已达到6602.5亿港元,市值涨幅高达357.4%。
再比如,阿里巴巴(09988.HK)自回归港股市场第二上市开始,就及时被纳入“港股100强”榜单,当时的市值为6091.56亿港元,到如今其市值已达2.4万亿港元。
十年磨一剑,历届“港股100强”榜单呈现出的结果和价值,均映射出“港股100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紧随市场变化,经得起时间考验,为企业提供展示品牌价值的平台,为投资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变得更好,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与各界同仁携手共进,为推进香港资本市场更高水平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2年至2022年,全球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央行盛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一如预期带来了高通胀,加上近年地缘局势的影响,叠加供应链在应对全球产业运行及短期供需关系时未来得及调整,引发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通胀率高企。
通胀的加剧触发了欧美各国对于陷入滞胀的忧虑,这些国家的央行纷纷推出收紧货币措施以遏制通胀,也带动了全球资金成本的上涨。
到2022年12月,欧美国家的通胀率在高位徘徊,这些地区央行的激进加息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美联储从2022年3月17日开始加息,到2022年12月15日已累计加息4.25个百分点,联邦基金利率到达4.25%-4.50%的水平。欧洲央行从2022年7月起加息,到2022年12月已累计加息2.5个百分点。
除了加息之外,大力缩减资产负债表也成为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选择。
欧美加息加上缩减资产负债表的结果是全球资金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高涨,从而对于国际资金的投资回报(Required return rate)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覆盖增加的资金成本。
所以在2022年第2季欧美加息周期开启之后,欧美股市见顶回落——资金获利回吐,并选择更安全的资产。另一边,2022年因为这些资金撤离而遭受打击的新兴市场,在2023年初却迎来显著反弹,其中尤以中概股和中资股反弹幅度最可观。
见下图,在2020年初为应对疫情,美联储提供无限流动性之后,全球股市都出现大涨。但是亚太股市和MSCI中国所反映的中概股及中资股表现却从2021年起回落,主要原因或与平台经济整改、楼市调整等国内整改措施有关,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见下图,2022年10月28日见底之后,MSCI中国(美元)在不到三个月期间(至2023年1月10日,下同)累计上涨47.61%,远超同地区MSCI亚太区的19.16%以及MSCI欧洲的16.9%,更远胜美股表现,MSCI美国在这段期间的累计涨幅只有0.22%。
在欧美2022年第2季起持续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始终秉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坚持理性发展经济。2022年以来,中国先后推出多项举措,包括逆周期操作(降低存款准备金,释放更多资金),提供更理想的投资环境,刺激消费,提升经济增长。
随着2022年末以来防疫措施的优化,可以预见在需求反弹和经济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将为香港提供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正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先生所指出的:“跟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比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优势是国家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具有‘一国两制’下‘超级联系人’角色,这是香港长远发展的根本起点。”
总之,这些因素将支撑港股市场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也将为“港股100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港股100强”评选活动始于2012年,活动旨在利用大数据和一系列科学、公允的评价指标对上一年度香港上市公司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评选并公布优秀的上市公司榜单及颁发奖项。
过往十年,“港股100强”紧跟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紧贴市场,成功为一批优秀的企业发声,同时为投资者甄选出发展良好及拥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促进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
“港股100强”的历届榜单中上榜的企业包括互联网产业、制造业、新能源产业、金融科技业、出口贸易业、民生消费行业乃至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产业等,既有在新经济领域成绩斐然、资产优质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上市公司,又有基本面稳健、派息优厚、管理卓越的价值型企业,也有恢复能力强、反弹能力超群、在经济下行周期具有韧性的“现金牛”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每一届“港股100强”的榜单都贴合全球经济发展周期、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而且极具前瞻性地根据经济周期循环的前景预测,成功给予了投资者启示。榜单中行业的表现不仅为资本市场提供参考,更能反映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
在历届上榜的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出现过较大的市场“崩塌”,存活率超过99%。其中,有一些股票的总回报率更是10年累计高达数十倍,这足以证明“港股100强”榜单的实用参考价值。
“港股100强”榜单从2012年诞生至今日,已走过峥嵘十年。过去十年,我们不断对榜单进行深化改革及优化,努力让更多在新时代诞生出来、通过交易所上市新规而进入资本市场的不同规模的港股上市公司都有入围榜单以及在榜单中展现实力的机会。
“港股100强”的诞生,是为港股市场树立一个权威且极具公信力的评审榜单,弘扬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重要集资市场以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声誉,肯定优质上市企业的业绩与回报,为港股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2年全年,港股市场新增上市公司89家。截至2022年12月末止,港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597家,市价总值为35.67万亿港元。
就上市公司家数而言,港股市场截至2022年末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597家,高于上交所的2,213家,也高于美股主要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125家,足证港股市场作为重要融资市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
由于欧美收紧货币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股市在2022年的表现都不尽人意。相对来说,反映港股大盘表现的恒生指数2022年累跌15.46%,而反映科技股表现的恒生科技指数则累跌27.19%。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述,在欧美央行的收紧货币政策措施影响逐渐被其资本市场所感知的同时,由于中国的逆周期操作以及有效的刺激经济措施,中资股和中概股显著反弹,MSCI中国(美元)指数从2022年10月下旬的低位大幅反弹近50%,远远跑赢亚太区其他新兴市场和欧美股市,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也体现了香港作为重要中资股和中概股融资中心的吸引力。
2023年以来(直至2023年1月6日收市价),恒生指数累计上涨6.12%,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上涨7.32%,显著跑赢世界其他主要指数,见下表。这或意味着在中国优化防疫措施后,2023年将迎来经济发展的大年。
2023年以来,国际资金已闻风而动,纷纷投入中国资产,就是对我们未来前景发展有信心的明证。
二级市场的表现传导到一级市场。2022年,欧美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美元利率上扬,拖累了初创投资和风险投资项目的估值,而全球股市表现不佳,估值和流动性不尽人意也降低了投资人将这些项目IPO的意愿。
在经历了2020年和2021年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激进上市的热潮之后,全球IPO活动显著收缩。
2022年,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新上市公司有354家,显著低于2021年的1,250家;纽交所的上市公司只有66家,也远低于2021年的473家。港股市场则迎来了89家新上市公司,与2021年的96家相若。
2022年,港股市场的首次上市集资额为1,046亿港元,稍低于纳斯达克交易所的166亿美元(约合1,295亿港元),但远高于纽交所的53亿美元(约合412亿港元)。
港交所的数据显示,2022年港交所包括首次上市集资额在内的集资总额初步数据为2,518.89亿港元,由此可推算出首次上市集资(即IPO)融资占集资总额的比重为41.51%(2021年为42.85%),上市后集资额占比或为58.49%(2021年为57.15%),可见港交所首次上市集资与上市后集资功能较为均衡。
从2012年到2022年,港股上市新规的不断完善和扩容,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企业赴港上市,令港股市场更为多元化。这些优质企业起到筑巢引凤的作用,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追逐优质回报的资本来港。
2018年4月,香港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上市规则》中新增三个章节: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以及允许符合资格的海外上市公司赴港第二上市。这极大的为新经济公司敞开了大门,也推动了港股市场的多元化。
到2023年1月10日,带有同股不同权和第二上市标记的上市公司有8家,包括阿里巴巴-SW(09988.HK)、京东集团-SW(09618.HK)、腾讯音乐-SW(01698.HK)、百度集团-SW(09888.HK)等市值超千亿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到2023年1月10日止,同股不同权港股上市公司或有14家,包括美团-W(03690.HK)、小米集团-W(01810.HK)、快手-W(01024.HK)等市值超3000亿的国内外知名平台企业。
只带有第二上市标记的上市公司有6家,这些上市公司的第一上市地主要为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见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贸易博弈的风险,越来越多中概股回归港股市场,而且这些中概股都倾向于将港股市场作为主要上市地。早前将港股市场作为第二上市地的中概股,也纷纷在2022年转为双重主要上市。
百胜中国(09987.HK)和哔哩哔哩-W(09626.HK)均于2022年10月实现双重主要上市;宝尊电商-W(09991.HK)则于2022年11月转为双重主要上市;诺亚控股(06686.HK)在2022年12月转为双重主要上市。
中通快递-SW(02057.HK)计划于2023年5月1日起转换为双重上市,阿里巴巴(09988.HK)或有意于2023年转换为双重主要上市。
中概股的回归以及选择港股市场为主要上市地,突显出香港作为重要联系人、风险缓冲区的重要作用。
2018年上市新规还有一大重要意义——吸引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从新规实行到现在,港股市场吸引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截至2022年1月10日,带有“B”上市标记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或有50家,见下表。
上市新规的推出,为在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研发支出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理想的融资渠道,让这些对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得以成长。
自2018年上市新规推出以来,有5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上市之后,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所需的研发资金,从而推进了产品开发和营销渠道,最终实现收益和市值的提升。
采用2018年新规上市的合共56家生物科技公司中,到2023年1月初已有6家因为市值和收益突破而得以删除“B”标记,体现出港股市场这个融资渠道能切实为前期以研发为重的生物科技公司奠定基础,助力其发展和壮大。
例如生物科技公司再鼎医药(09688.HK)于2022年6月27日由第二上市转换为在联交所双重主要上市。此外,该公司符合了上市规则第8.05(3)条下的市值/收益测试,市值于2011年11月4日超过221.9亿港元,高于规定的40亿港元;截至2021年末的年度总收益为1.443亿美元(相当于11.255亿港元),高于上市规则第8.05(3)条规定的5亿港元,因此自2022年11月11日起不再标记“B”。
除了再鼎医药外,还有百济神州(06160.HK)、信达生物(01801.HK)、君实生物(01877.HK)、复宏汉霖(02696.HK)和康希诺生物(06185.HK)均成功删除“B”标记。
百济神州的2019年6月27日市值超过580亿港元,高于40亿港元的要求,截至2018年末的年度收入为1.98亿美元(约合15.5亿港元),远超5亿港元的要求,于2019年7月10日起删除“B”标记。
信达生物的2020年6月19日市值超过664亿港元,远超规定的40亿港元;2019年末止的年度收入为10.475亿元人民币(约合11.449亿港元),高于规定的5亿港元,2020年6月29日起删除“B”标记。
君实生物于2020年7月9日的市值超过443.4亿港元,高于规定的40亿港元,截至2019年末的年度收入为7.7509亿元人民币(约合8.571亿港元)高于规定的5亿港元,于2020年7月15日起删除“B”标记。
2019年9月25日在港交所上市的复宏汉霖于2021年4月16日的市值为217亿港元,远超上市规则规定的40亿港元,2020年度收入为5.876亿元人民币,高于规定的5亿港元,于2021年4月23日起删除“B”标记。
2019年3月28日根据上市规则第18A章在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康希诺生物,2022年5月23日的市值超过304.6亿港元,远超规定的40亿港元,2021年度收入为42.997亿元人民币(约合50.547亿港元),高于规定的5亿港元,自2022年5月31日起删除“B”标记。
总而言之,在2018年上市新规的推动下,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的“新经济市场”和“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2022年(港交所截至2022年11月30日数据),有51只来自新经济行业的新股在香港上市,占全年集资额的72.7%。
加上之前的数据,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到2022年前11个月,或合共有249家新经济公司成功上市。
除此以外,港股市场陆续推出更多上市优化措施,推动更多国内外企业赴港上市,突显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2022年,港交所推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首家SPAC于3月上市,而到2022年12月,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或有5只(港交所数据)。
在经历了2022年全球新股市场的收缩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和2023年以来国际资本强劲注入这个前景可观的增长市场,2023年及以后的港股市场或将迎来“新股小阳春”。除了中概股陆续回归外,2022年停滞不前的初创和风投项目或有望随着二级市场的回温而得到推进。另外,港股上市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或吸引更多有需求、有活力的新经济、高科技企业上市。
2022年9月,港交所发布了有关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划的咨询文件,将会为来自五个科技行业的公司提供在香港上市的新渠道,进一步支持新经济领域创新公司的融资需求,目前仍待公众咨询,预计最快在2023年可见到第一批公司根据上市新规挂牌上市。
具体来说,港交所为此类特专科技公司量身定制了《上市规则》18C章,建议降低上市资格中的营业收入要求,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特专科技公司来上市,同时增设研发、第三方投资和大股东新股限售等方面的要求来保护投资者。
可以预见,这些具有极大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赴港上市,将为港股市场筑巢引凤,吸引更多追逐高收益的国际资金。
此外,随着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的深化,南下资金持续涌入,为港股市场带来更多元化和可持续的活水。
2014年11月,港交所推出了沪港通;2016年12月,推出深港通,从而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资本流动。
港股通的全年成交额由2014年时的260亿港元,增至2022年的7.24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场全年成交额的比重由2014年的0.15%稳步上升至2022年的25.52%,见下图。
随后,还推出“债券通”,让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债券。“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开通,方便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南向通”于2021年9月24日上线,方便内地机构投资者通过香港债券市场投资境外债券。
2022年前11个月,“债券通”的总交易量已达7.44万亿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达328亿元人民币,境外投资者的持有量达3.33万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市场对于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
2022年7月,交易所买卖基金(ETF)首次获纳入沪深港通,而港交所也在同月宣布将会推出“互换通”,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的互联互通。
2022年9月,港交所公布多项新举措,包括首次将国际公司纳入港股通、沪深港通增设人民币柜台以及在香港推出中国国债期货,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领先上市地以及风险管理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
此外,于2022年8月,港交所宣布优化互联互通交易日历安排,增加沪深港通的交易日天数,以进一步提高互联互通下的跨市场投资便利,方便香港及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内地市场,同时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参与香港市场的机会。
2022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及香港证监会发布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股票标的范围的联合公告,沪港通和深港通将双向扩大股票标的范围,包括纳入符合特定条件的主要上市外国公司股票,以及降低符合特定条件的上市公司门槛。
在现行港股通股票标的基础上,纳入符合有关条件(即属于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分股或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成分股,或市值50亿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分股)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股票。沪港通下港股通将纳入市值50亿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分股。
这些举措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海内外投资机会,也让上市企业能够触及更多类型的资本,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超级中介平台”的重要作用。
港股通已经成为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市场的主要投资渠道,而将外国公司股票纳入港股通,将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投资海外机遇。内地投资者不仅能够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还能直接投资世界各地的公司,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中国目前专注于发展经济,推出多项刺激和便利消费措施,促进需求和经济增长,这些利好措施的成果都将体现在上市资产的估值上。
自2022年末中国优化防疫政策以来,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资产在2023年的表现,已提前布局投资。再加上2020年以来对平台经济的整改或已完成,平台经济有望迎来发展新阶段。
2022年10月末见底之后,反映中概股和中资股表现的MSCI中国(美元)到2023年1月6日累计大涨47.61%,反映中概股表现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累计大涨70.42%,恒生指数累计大涨48.52%,恒生科技指数累计大涨68.80%,大幅跑赢欧美股市。资金争抢中国资产,足证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港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内地企业的占比在不断提升,灵活的上市制度吸引了众多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体现出“中国故事”的底蕴。例如,2004年上市的腾讯控股(00700.HK)从一家初创企业茁壮成长为市值数万亿的社交巨头;再比如中概股纷纷回归,生物科技公司从无营收,到实现营收和市值的倍增……
这一切,都使得港股市场成为外国资本触达和把握中国资产升值的绝佳市场。
2012年,香港上市公司中内地企业的数量为721家,其中H股有176家,红筹股有108家,内地民营企业有437家;而到2022年,内地企业的数量已增加近一倍,至1,409家,其中H股有316家,红筹股有174家,内地民营企业更增至919家。
从市值来看,2012年内地企业市值占港股市场上市公司市值的比重为57.39%,到2022年已达到76.90%,可见港股市场已成为能为外资所触达,同时最能反映“中国增长故事”的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更多便利国际公司赴港上市措施的推出,以及将国际公司纳入港股通、沪深港通,港股市场有望迎来更多外国上市公司,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元的投资标的,助力投资者扩大投资组合以及进行风险管理,进一步体现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作用。
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港股市场亦是如此。
在三十年前,本地地产股、金融股、公用股及综合企业股是港股市场的主力,这些上市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十年前,国内企业开始进入港股市场,助力国际投资者及时把握内地经济腾飞的发展机遇;十年前,国际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港股市场中金融服务企业的市值增长。
到如今,港股市场呈现更多元,更贴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脉搏。上市新规进一步增加了新经济企业的权重。另一方面,随着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医疗保健业的权重正在提升,见下图,恒生行业分类系统中,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等增长最为迅猛的行业在2019年之后的权重有了明显提升,正贴合当前的全球经济发展结构。
资讯科技业的市值规模迅速壮大。2019年生物科技公司的到来,抵消了其他增长放缓的产业市值下降的负面影响,后者包括能源业。而从市值规模来看,过去的重要产业——金融业和地产建筑业,于2022年11月的市值规模与2012年相差不远,或反映这两个产业的增速缓慢,更突显了资讯科技业和医疗保健业对整体港股市场的提升作用。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港股100强”榜单也及时作出优化,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调整,先后增加了“新经济科技公司奖”、“新经济生物科技公司奖”、“卓越医药行业奖”等,极具前瞻性地为相关企业提供展示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获得了一致好评。
腾讯控股的市值2014年开始突破万亿大关,但是“港股100强”早在2012年已将其纳入榜单,可见榜单的前瞻性。腾讯控股的市值从2012年后开始见起色,“港股100强”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腾讯的市值增长起点。
回顾腾讯2004年上市至今的业务收入来源变化:从最初依赖于电讯运营商的彩铃业务,到后来的社交媒体平台业务,到网游业务,到金融科技业务。
很多人说腾讯善于模仿,这没有错,现在的微信平台“包罗万有”,连首富马斯克也表示要将新近私有化的推特打造成美版“微信”。可见形式如何不重要,能持续吸引用户,持续提供现金流入,那就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就腾讯的发家业务社交媒体而言,从网页版到手机版到应用版,从QQ到微信,腾讯的社交媒体业务一直在演变,用户基础也一直在提升。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财季,腾讯的QQ智能终端月活已达5.74亿,较上年同期增加70万左右,较上季增加570万;微信及WeChat的合计月活更是达到13.09亿,较上年同期增加4630万左右,较上季增加980万左右。
社交媒体平台是腾讯一切服务生态的流量入口,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其各项业务带来了增长的机会。
与此同时,腾讯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成为其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在投资方面,腾讯持有接近万亿港元的上市投资及非上市投资。
这些收入及利润增长,奠定了腾讯市值持续扩大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过去“只投不退”不同,这家科技巨头最近开始以实物派发股息的方式,将获利甚丰的已上市投资回馈给其投资者,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的回报,例如2022年3月完成分派京东股份,2022年下半年又宣布派发美团股份作为特别中期息,将于2023年3月派发给其股东。
这些投资退出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将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的回报。加上近日国内平台整改尘埃落定,扫除了不确定因素,腾讯游戏重获版号等利好消息,加上腾讯内部持续推进降本增效的运营优化策略,都有可能带动腾讯的业绩进一步上升。
理想的基本面因素和出色的管治能力考量,是“港股100强”的评选标准,榜单已经为投资者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2012年进入榜单时,腾讯的市值只有4171亿港元,而到2023年1月16日,已达3.5万亿港元,市值涨幅高达749.57%。
再加上2012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间的股份回购合共109.82亿元人民币,以及派发股息合共666.13亿元人民币,腾讯合共回馈股东775.9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2年市值的21.44%,合计市值涨幅与回馈股东的金额,2012年至今,腾讯的回报率或高达771.01%,这还不包括2023年3月派发的美团股份,预计或价值200亿元。
“互联互通”的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上市改革吸引的众多中概股回流和外国赴港上市公司,最能从这些有利措施中得益的要数港交所。
港交所突显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也是香港专业、服务、中西交汇桥梁、先行示范区等优秀特质的体现。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2022年前三季,港交所的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EBITDA)为70.75%,纯利率为53.56%,远超同行。例如纽交所的母公司洲际交易所(ICE.US),截至2022年9月止前三季纯利率只有18.48%;纳斯达克公司(NDAQ.US)的前三季纯利率为33.05%;新交所(SGX)截至2022年6月末止财政年度的EBITDA利润率只有58.05%,而纯利率为41.49%。
在2012年的“港股100强”第一届榜单中,港交所已在列。得益于2014年之后开启并不断深化的“互联互通”,以及2018年持续不断的上市新规改革,港交所的业绩与市值不断提升。到2023年1月16日,港交所的市值已由2012年刚进入榜单时的1188亿港元,扩大至4549亿港元,涨幅达到282.97%。
再加上这十数年的股息,合共532.8亿港元,相当于其2012年进入榜单时市值的44.86%,总回报高达327.83%。
电动车生产商比亚迪(01121.HK)近日频频遭“股神”巴菲特减持,但这无碍内地投资者的喜爱,比亚迪一直是沪深港股通中南向投资者的爱股之一。
2022年3月宣布停产燃油车的比亚迪,全面进军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2年全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08.64%,至186.35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12.82%,至185.74万辆;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09.17%,至187.7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量同比增长213.34%,至187.09万辆,已超过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TSLA.US)。特斯拉的2022年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40%,至131万辆,产量则为137万辆。
对比于特斯拉,比亚迪有一个优势——拥有更为全面的产业链,其电池产业链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三大电池供应商之一。根据电池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的最新报告,2022年前11个月,比亚迪电池的装机量已超越LG Energy Solution,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销售商。
除此以外,比亚迪还拥有自己的半导体业务部,能满足汽车以及其他产业的上游需求。
正因如此,尽管遭到巴菲特减持,比亚迪的H股股价依然坚挺。对比于2014年刚进入“港股100强”榜单时的1443.53亿港元,比亚迪现在的H股市值已达6602.47亿港元(2023年1月16日市值),市值回报高达357.38%。
阿里巴巴于2019年11月26日回港第二上市,最能得益于中国消费复苏的大趋势。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近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务求进一步扩大其消费版图,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增长。
截至2022年9月止的财季,阿里巴巴的季度收入规模是其八年前(即2014年)同期的12倍,经调整EBITA是之前的4.5倍,不论体量还是质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远超同期国内GDP规模的增幅——由2013年的59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14万亿元,增幅为93.22%。可见阿里巴巴是最能得益于国内经济及消费增长,而且是能够高效运营的优质企业。
随着平台经济的调整优化尘埃落定,阿里巴巴将可在更为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除了拥有理想、可靠的基本面,阿里巴巴亦积极提升股东回报。
截至2022年9月30日,阿里巴巴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和其他理财投资金额合共4848.77亿元人民币,自由现金流达到357.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
拥有如此庞大的现金储备,阿里巴巴在积极推进业务增长的同时,还慷慨地将收益回馈股东。该公司于2022年推出一项25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相当于其美股市值3098亿美元的8.07%,相当优厚。
由于推进顺利,到2022年11月16日,阿里巴巴已经累计回购了180亿美元的股份。于是董事会决定再追加150亿美元额度,并将有效期延长至2025年3月底止。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在未来还会继续回购220亿美元股份,相当于其当前市值的7.1%,进一步提升股东回报。
正因为业绩出色、基本面优秀,且持续大手笔地回馈股东,阿里巴巴自进入港股市场之后,即入选“港股100强”,当时其市值为6091.56亿港元,到如今的港股市值已达2.4万亿港元,市值回报高达294.29%,进一步体现出“港股100强”榜单的预见性和可靠性。
早在2013年,舜宇光学入选了“港股100强”2013最具潜力奖。按照2013年12月31日收盘市值82.71亿港元测算,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盘市值1018.42亿港元,期间累计投资回报率高达1131.31%,累计复合投资回报率亦高达30.94%。
诚然,挖掘出如此之高复合年收益水平的投资品种有运气的加持,但若不走近港股市场、贴近时代趋势的发展脉络,那么运气也会烟消云散,投资先机亦荡然无存。
作为把握港股10年资本发展浪潮的代表之一,舜宇光学科技基于对手机视觉智能的深研,立足全球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了世界级的光学巨头。
尽管目前智能手机销量已逐步进入了由量缩导致竞争加剧的态势,需要借助产品结构性上的创新来延缓毛利率下跌的速度,但在这个过程中,舜宇光学的研发投入反而在持续增长。
2013年,舜宇光学的研发费用为2.5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32%。2021年,对应的数值则分别增长至26.42亿元、7.05%。
如此持之以恒的投入换来的是舜宇光学在摄像头产品端各类技术参数的持续领跑,譬如在多摄像头、大像面、超广角自由曲面、潜望式镜头、玻塑混合类型的摄像头比拼中,舜宇均走在前列,这无疑凸显光学龙头强劲竞争力。
正是基于手机端摄像头的龙头地位,孵化在初期并不能为舜宇带来利润的车载摄像头及VR/AR业务才变为可能,从而舜宇光学才有机会从智能手机时代切换至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以及区块链元宇宙时代。
面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舜宇光学借新势能再出发,新的10年再乘风破浪,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依旧会与其同行。
过去十年,“港股100强”上榜企业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港股资本市场当前拥有领先国际地位正是基于中国经济的崛起。
2023年是中国经济复苏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亦是“港股100强”评选活动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新征程。
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财华社、富途安逸、洞视科技联合协办的“2022香港上市公司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届港股100强颁奖典礼”将于2023年2月24日香港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
可以预见,随着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支持下,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必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港股市场依旧大有可为,港股100强研究中心及“港股100强”评选活动及榜单依旧大有作为。
具体言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实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与内地经济一直紧密关联,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的大局之中。
香港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内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作为贸易中心,是全球最重要的转口贸易港口之一,是连接世界与内地贸易的重要桥梁;同时,作为一个中西交融的城市,香港能够提供世界一流的专业服务,发挥其“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随着互联互通的延伸,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不断深化。由于上市制度灵活,而且能够触达更多元的资金,香港吸引着众多活力充沛的内地企业和中概股上市,内地企业市值占港股市场的比重已由2012年的57.39%提升至2022年的76.9%。
另一方面,内地经济的强劲发展,累积了充裕的资本,通过互联互通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领中的金融合作,香港可成为内地资金多元投资和专业理财的理想服务中心。同时,境外投资者对投资中国企业的意愿日益增强,香港资本市场可以让境外投资者触达到中国资产,把握中国发展机遇。
香港作为一个兼容并包、中西结合的国际大都市,灵活的政策、专业的服务,吸引更多元的人才进驻,反过来提升这个金融中心的专业实力。举例而言,上市规则的多次变更吸引了内地企业和国际企业赴港上市,包括去年的中概股大回流,以及全球豪华游艇业翘楚法拉帝(09638.HK)赴港上市;这些上市企业又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资金的进入,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港股市场目前估值偏低。见下图,尽管2022年10月以来,港股市场大幅反弹,但是其市盈率估值仍远低于其他主要市场,意味着港股市场仍有很大的估值回归潜力。
从市值规模分布来看,截至2022年末,港股市场上超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有9家,合计市值或为13.32万亿港元,或占港股整体市值(包括非流通股)的24.05%。对比而言,纳斯达克(由于港股市场近年吸引众多新经济企业上市,因此与纳斯达克交易所或更具可比性)同期9家市值最大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比或达到37.44%。这或反映港股市场具有分散性,并非仅聚焦头部上市企业。
由此可见,2023年及之后,在国家发展大局的推动下,担当重要角色的港股市场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而估值偏低的港股市场将吸引国际资金的注意力。
港股100强研究中心可以整合内地与香港的信息资源,将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经济实体对接,将资本市场动态与企业需求对接,担当起让国内外投资者了解港股市场,同时监督港股市场公平、公正运行的角色。
从港股100强的历届榜单可以看出,评选紧密贴合港股市场的变化,在原有榜单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新的榜单以发掘更多具有潜力的企业,例如随着港股市场上市新规的推出,港股100强研究中心增设了科技榜单、医药榜单等;在ESG、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以及元宇宙等发展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之际,港股100强研究中心极具前瞻性地将覆盖范围延伸到这些领域,助力投资者及早布局。
正如香港财华社集团主席、港股100强研究中心创办人及荣誉赞助人劳玉仪女士所言“港股100强榜单评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与市场共同发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正是这些主动求变,成就了当前港股100强研究中心在资本市场风向标的作用,也推动了“港股100强”榜单不断发掘下一个优质投资标的的机会。
可以预见,随着来自各行各业专业人才及行业专家的加入,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中立、可靠、专业数据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无论是港股100强研究中心,还是“港股100强” 榜单与市场的联系均由单向发布转变为双向互动,而“港股 100强”榜单将更具影响力,入榜企业将成为投资者寻求价值投资的不错选择。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