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減速器板塊相當活躍,成為近期A股為數不多的存在賺錢效應的地方。
其中,人氣股豐立智能(301368.SZ)連續4天錄得20%漲停,累計漲幅約107%,面對交易所的關注函,公司強勢表示,公司有自身的底氣存在,不存在炒作,旗下諧波減速器預計下半年產出。
此外,中大力德(002896.SZ)、愛仕達(002403.SZ)、優德精密(300549.SZ)、昊志機電(300503.SZ)、通力科技(301255.SZ)、綠的諧波(688017.SH)近期走勢都比較活躍。
AI催化下,減速器賽道加速發展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隨著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機器人產業也將迎來趨勢向好。今年年初,工信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有機構認為,「機器人+」重磅方案類比「新能源+」,戰略意義重大。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023年以來,AI技術被摁下了加速鍵,各種大模型爭先恐後,受益於此,機器人產業未來有望更加智能化,其滲透率可能進一步擡升。在ITF World 2023半導體大會上,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就發表演講,其認為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將是一種被稱為具身AI的新型人工智能。同日馬斯克在特斯拉2023年股東大會上亦表示,人形機器人會是今後特斯拉主要的長期價值來源。
有機構表示,雖然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智能AI系統還不夠成熟,但當前ChatGPT的出現已展現了生成式AI具備較強理解和生成對話能力,結合OpenAI投資人形機器人賽道,以及特斯拉等巨頭的入局,看好未來人形機器人更快商業化落地。
招商證券研報認為,人形機器人有望持續印證「AI軟切硬」邏輯,有望成為「AI+」終極應用。人形機器人需求潛力大,預計2021至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復合增速能達到71%,在智能制造、智能服務、人機協作等方面都將有廣闊的應用場景。
在此背景下,作為機器人重要零部件之一的減速器,其景氣度自然也值得高看一線。以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為例,其三大零部件為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系統,三大零部件佔工業機器人總成本的60%,其中減速器成本佔比最高,約為30%,是不折不扣的動力傳輸擔當,其次才是伺服系統(20%)和控制器(10%)。
減速器板塊一季度業績情況
財華社根據同花順i問財數據,梳理A股減速器板塊的2023年一季度業績情況如下,從中我們可以一窺端倪。
數據顯示,A股38家減速器公司今年一季度共實現營收達243.81億元,有28家公司實現盈利,佔比超過7成。其中,上海機電、大族激光、雙環傳動等公司營收、歸母淨利潤規模排名靠前,這幾家公司業務涵蓋範圍廣,包括消費電器、汽車零部件等,減速器業務佔比較低,而專注於減速器的綠的諧波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為0.89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為0.25億元,排名靠後。
38家減速器公司中,有15家公司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佔比約4成,其中,新時達以751.69%的增幅排名第一,而綠的諧波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32.47%,不僅如此,公司去年業績亦有所下滑。綠的諧波對此表示,我國3C電子產品、半導體行業等市場需求較為低迷,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放緩,工業機器人行業需求走弱,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筆者查看同樣涉及諧波減速器業務的豐立智能,其去年以及2023年一季度的歸母淨利潤亦同比下滑,下滑幅度較綠的諧波有過之而無不及。
結語——
短期來看,相關減速器公司或許業績不算亮眼,但隨著機器人滲透率的提升,以及AI技術的推波助瀾,減速器賽道的景氣度有望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減速器的技術壁壘較高,產品毛利率較高,一直屬於國内「卡脖子」行業之一。目前該市場仍是國外品牌主導話語權,自主品牌國内市場份額偏低,尤其是日系的哈默納科和納博特斯克,長期佔據主導地位,頗受下遊機器人本體產商的青睐。國外巨頭因其強勢地位,甚至不惜動用手段,打壓國内減速器公司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本土減速器廠商不斷尋求技術突破,部分企業已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突破了國外品牌的壟斷,整體來看,未來減速器市場國產替代的空間廣闊,行業投資價值或許值得關注。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