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6月20日,豆奶饮料龙头企业维他奶(00345.HK)发布了2023财年业绩报,其在过去一年成功扭亏为盈。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由于人民币及澳元贬值,维他奶以港币计算的收入为63.41亿港元,同比下降约2%。撇除汇率影响后,维他奶收入增长约2%。
尽管收入仅录得小幅增长,但在报告期内,维他奶进行了有效成本控制及中国内地业务的推广,以及与去年相比香港业务获得的政府补贴有所增加,实现了1.04亿港元的经营溢利,去年则亏损2.13亿港元。同时,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4572.1万港元,上年则亏损1.59亿港元。
维他奶年内强势扭亏,主因并非是业务规模的扩大,成本管控才是最大“功臣”。年内公司总经营费用大幅减少11%至30.22亿港元,其中市场推广、销售及分销费用同比减少9%至20.24亿港元,行政费用及其他经营费用分别同比下降4%及34%。
然而,靓丽的成绩单披露后,维他奶的股价不涨反跌,6月21日收跌2.38%,目前市值为132.1亿港元。
中国内地业务收入下滑,将继续推新品
多年来,中国内地市场一直是维他奶收入的顶梁柱,2023财年中国内地市场收入比重达到了56%。
在上个财年,维他奶因一名员工的不当言论而陷入品牌危机,中国内地市场收入大跌了23.36%,并产生了3.4亿港元的经营亏损,从而拖累了维他奶的盈利能力。
在2023财年,维他奶从中国内地市场的品牌危机中走了出来,但受市场激烈竞争及市场需求疲弱因素的影响,公司在该市场的收入以人民币计算同比下降了约2%至30.84亿港元。维他奶年内有效控制了原材料成本及经营费用,该市场录得经营溢利4591.8万港元,同比亦大幅扭亏。
维他奶表示,其在中国内地市场严谨专注核心基础以稳定业务,这一业务已“逐步稳定”,经营溢利有所增长。公司称,维他奶品牌仍维持豆奶市场领先地位。就维他品牌而言,主要的高端柠檬茶系列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气泡茶及全新果茶继续备受消费者欢迎。
展望2023/2024财年,维他奶表示,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目标主要透过严格执行、不断提高产品供应及具选择性的创新,以继续扩大业务规模。
近年来,中国内地市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低糖、低脂、营养”成为饮料市场新的需求,细分领域增长强劲。在此背景下,达利食品(03799.HK)、统一(00220.HK)和承德露露(000848.SZ)等饮料企业也不断推出健康营养的植物饮料新产品,加上头部乳制品企业的跨界入局,这也令植物奶赛道的竞争充满了更多的挑战与变数。
为应对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维他奶在未来展望中表示,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目标主要透过严格执行、不断提高产品供应及具选择性的创新,以继续扩大业务规模。维他奶品牌将透过崭新的市场推广活动,带动核心产品销售,而维他品牌将利用便利店的消费渠道,推动其水果、无糖、气泡等饮品系列。
就在本月,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上市了两款维他品牌的冷萃无糖茶新品,分别是大红袍乌龙和茉莉花茶口味。
香港等市场业务收入有升有降
除了中国内地市场,维他奶在香港、澳洲及新西兰及新加坡均有业务布局,其中香港市场是公司第二大市场。
得益于疫情限制放宽带来的入境旅客增长以及学校上课日数增加,在香港市场收入及经营溢利较去年达致双位数增长,期内收入较去年增长11%至21.44亿港元;经营溢利增长10%,撇除疫情相关政府补贴,经营溢利将减少13%,主要由于原材料价格及生产成本飙升,但销售额增加抵销部分成本上涨。
维他奶在香港市场推出的新品成功带动了收入的增长,维他奶钙思宝蛋白质饮品、维他新鲜茶及气泡桃橙茶等新品带动了收入的增加。
澳洲及新西兰市场的收入按当地货币计算则小幅上涨3%,但原材料上涨及物流成本增加导致经营溢利骤降89%。为了拓展这两国的市场,维他奶年内收购了澳洲植物饮料厂商Vitasoy Australia余下的49%股权。
维他奶在新加坡的业务则表现不佳,报告期内以当地货币计算的收入减少11%,部分原因是由于当地豆腐产品商品化,导致消费者转向更实惠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利润,维他奶再次进行了提价。今年4月,维他奶上调了香港市场的产品价格。维他奶首席财务总监吴茵虹在业绩会上表示,香港地区市场会先观望市场对加价的接受程度,以及原材料的采购情况,若能控制成本,未必有大的加价压力。
展望未来,维他奶认为,以植物为本的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加上公司的畅销产品系列、对市场触觉的理解、组织规模实力的坚固基础,致使公司具备实现长期增长的良好条件。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