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国际(03311.HK)是港澳地区最大的总承建商之一,也是中国内地领先的城市综合投资运营商。
作为背靠国资委的央企建筑企业,中国建筑国际增长确定性较强,享受到了我国基建市场发展的红利。数据显示,2005年-2022年,中国建筑国际营业额从68.6亿港元飞升至1019.8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净利润从1.3亿港元增至79.6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在手总合约额从237亿港元飙升至5226亿港元。
进入2023年,中国建筑国际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国际录得营业额为551.11亿港元,同比小幅增加2.4%;股东应占溢利为48.49亿港元,同比增加15.1%。公司现金流持续改善,经营业务现金净额为1.68亿港元。
新签合约额保持增长
中国建筑国际的业务区域主要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其中来自中国内地市场的营业额在今年上半年比重为58%。
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国际新签合同额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同比增长7%至968.2亿港元。其中,中国内地市场新签合同额为485.9亿港元,同比增长8%,来自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占比达到约80%,布局的市场较为优质。
港澳市场方面,香港建筑市场自今年以来维持高景气,而中国建筑国际是港澳市场领先的基建公司,在医院、社会住房及交通设施的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于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国际在香港市场新签合同额达到373.6亿港元,同比增长36.4%。
由于中国建筑国际在过去几年新签的合同增长强劲,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积压项目,将支持公司在未来几年实现可观的收入增长。根据公司推介材料,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未完合约额达3313.3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的2851亿港元增长16.22%。
在推介材料中,中国建筑国际2023年的经营目标是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新签合同额不低于1800亿港元(2022年全年为1607.3亿港元)。
值得留意的是,香港和澳门基建市场增长可观。其中在香港方面,香港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等多项规划更加清晰。香港发展局局长宁汉豪今年5月表示,香港将踏入建造业高峰期,单就政府工务工程而言,每年的开支将从现在约800亿港元增加到每年上千亿港元,需要进行大量工程。
澳门市场则有多项大型医院及综合娱乐项目正进行建设,中国建筑国际在今年年初中标了澳门轻轨东线南段工程。澳门政府发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咨询文本),提出对旅游、会展等产业规划,并计划对应提升相关硬件。
科技提升项目获取能力
中国建筑国际不仅是一家建筑公司,还是一家科技、投资、资产运营的综合企业。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加快了各种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效率,加强了管理。MiC(组装合成建筑)在香港、澳门和内地越来越受欢迎,预计将很快为建筑行业带来重大创新。
根据国泰君安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内地预计有40%的楼宇是使用MiC建设,2021年只有24.5%,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建筑国际在施工技术上拥有端到端优势,包括成熟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和C-Smart系统(管理和优化整个施工周期的集成平台),这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模块化集成建设(MiC)和高端幕墙项目中。中国建筑国际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加大组装合成建筑(MiC)业务的拓展力度,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省份及领域,公司MiC业务顺利拓展,进入全国11个省份。
资料显示,中国建筑国际依靠科技技术带动新签合同额实现较高增长,2023年上半年科技带动类新签合同额达494.5亿港元(上年同期为394.6亿港元),占新签合同额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3.6%提升至51.1%。扣除防疫项目影响,今年上半年科技带动类新签合同额同比大增67.9%。
美银证券今年8月在研报中表示,在建筑业升级潮下,目前对技术驱动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加,预计中国建筑国际将在此利基市场获得更多上升空间,预计技术驱动的项目将在2022至2025年引领其收入增长。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