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梳理2023年有哪些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变革,很多人可能会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MR混合现实等等,但“人形机器人”肯定是无法被忽略的一个。
AI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上游AI芯片的掣肘,MR领域国内亦乏善可陈,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和国内却息息相关,很多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大陆,要想把人形机器人价格打下来,还得靠国产供应链。此外,机器人生产商国内也奋起直追,差距越来越小。
2024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或不断涌现,商业模式亦逐步落地,相关投资机会值得持续关注。
产业化持续加速,相关厂商积极扩产
2023年起,人形机器人赛道热闹非凡,相关媒体报道不止。
首先是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部分地区甚至设立百亿级别的产业基金,以抢滩机器人发展的高地。
产业方面,海外巨头特斯拉旗下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经具备自主分类物品、单脚保持平衡等能力,产业化进程超预期,包括波士顿动力也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品,该机器人甚至近期还在汽车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国内相关企业当仁不让,小米已发布人形机器人“铁大”,也即CyberOne,着重感知与交流,可以感知人类情绪、识别45种人类语义情绪。
傅利叶通用人形机器人已开启对外预售,其供应链主打“自主可控”,从芯片到零部件的整体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0%。还有智元机器人、追觅科技、小鹏汽车等亦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
资本市场也“大开绿灯”,连年亏损的优必选(09880.HK)已于2023年年末登陆港股,目前市值超350亿港元,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公司旗下的Walker机器人是中国首个商业化双足真人尺寸人形机器人,也是全球首家将双足真人尺寸机器人的成本降低至10万美元以下的公司。
具体到上游供应链方面,2024年1月初,热管理龙头三花智控(002050.SZ)宣布计划不低于50亿元加码机器人业务,具体产品包括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等。公司表示,机器人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的核心技术同源。
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龙头拓普集团(601689.SH)也抛出大额投资计划押注机器人赛道,总投资约50亿元,主要针对机器人电驱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拓普集团此前预计2023年实现营收192.50亿元至202.50亿元,同比增长20.37%至26.62%,实现归母净利润20.50亿元至22.50亿元,同比增长20.58%至32.34%。
外界普遍认为,公司作为特斯拉供应链的成员,其机器人产品也将应用到特斯拉的Optimus上,或有望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新动力。
此外,贝斯特(300580.SZ)旗下的行星滚柱丝杠、鸣志电器(603728.SH)的空心杯电机等产品,均已获得国内外Tier 1产商的实力认可,后续均有望获得不俗的订单。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行业“0-1”的拐点正在逼近,产业化加速落地。马斯克曾表示机器人Optimus最终制造成本将低于汽车,如果人形机器人得以大规模落地和应用,上游零部件厂商将迎来“蜜月期”,业绩增长和估值水平均有望超出市场预期。
机构看好2024年产业链布局机遇
近期,机构纷纷发布2024年投资策略,其中提到人形机器人的不在少数。
华泰证券认为2024年为特斯拉Optimus量产前定点的重要窗口期,随着关键技术攻克,有望在产业链看到更多积极信号,加速迈向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的长期成长性无虞。
华创证券近期研报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解决了机器人不智能、没场景两个核心难点,国内产业链的布局有利于快速降本,从而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奠定基础。
该机构还预测2030年人形机器人平均售价从45.9万降低至16.2万,降幅高达65%,总市场规模超过3500亿元,并重点看好丝杠、减速器、空心杯电机、传感器等技术壁垒偏高的环节。
与资本市场的火热相比,实业界人士、创投机构则相对比较谨慎。
开普勒探索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胡德波认为,现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非强竞争阶段。很多新的公司参与进来会发现当下市场空间很大,但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与智能手机的供应链不同,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并不成熟。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则直言,人形机器人企业真正形成量产规模,至少需要10年的一个周期。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将至未至,投资者还需持续关注。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