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13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明晟指数)宣布了其2024年度2月份的季度指数评审结果,包括建滔积层板(01888.HK)在内的多家企业被剔出MSCI中国指数。
入选MSCI中国指数的企业意味着较为突出的投资价值,全球基金经理也以MSCI指数作为重要的观察指标,而本次建滔积层板被剔除该指数,自然被市场解读为悲观的信号,后续是否会影响到外资动向,以及公司股价的走势,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话题。
然而2月14日至今,建滔积层板股价不跌反涨,截至目前公司报收4.99港元/股,市值为155.7亿港元,并未受到上述利空消息的影响。
有投资者认为,很多调样只是常规季度调整,剔除的个股样本或是因为降至市值门槛以下而被剔除,并非企业本身经营出现问题。
覆铜板龙头,业绩具备一定韧性
建滔积层板是国内的覆铜板龙头企业,曾连续多年市场份额第一,公司的营收约9成来自于各类覆铜板产品以及上游物料等。
建滔积层板于2006年登陆港交所,值得一提的是,其母公司亦是港股上市公司——建滔集团(00148.HK)。
所谓覆铜板,是用于PCB制造的核心材料之一,相当于电子产品的骨架,由于身处消费电子产业链的上游,覆铜板自然难逃消费电子行业的周期属性。
近几年,建滔积层板业绩波动较大,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8.00亿港元、67.82亿港元,同比增长分别约为66%、142%,迎来自身的高光时刻。
背后的原因系覆铜板行业景气度高企,上游物料也在涨价,公司垂直一体化的布局显现威力,其上游主材如铜箔、环氧树脂、玻璃丝及玻璃布等均为自产,成本优势显著,导致财务数据亮眼。
而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3.64亿港元、19.09亿港元,同比分别大幅下滑约22%、72%。
由于疫情防控的持续升级,消费电子市场降温,PCB企业的订单需求下滑,从而波及至上游覆铜面板行业,降价潮随即开启,建滔积层板自然也感受到了“寒意”,业绩承压明显。
近日,建滔积层板也发布了2023年的业绩预告,公司称2023年实现纯利不少于8.6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不多于55%,公司称旗下的覆铜面板产品价格仍承压,拖累了业绩表现。
这也反映到了公司的股价表现上,建滔积层板的股价高点出现在2021年的5月份,随后开启跌势,至今累计跌幅约7成。
这有点类似于A股的覆铜板龙头生益科技(600183.SH),后者的股价也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步入颓势,至今累计跌幅超过4成,公司近两年业绩波动的规律也和建滔积层板相似,2021年营收、净利润均创出新高,第二年随即下滑,至今仍未扭转颓势。
作为单个上市公司,本身肯定无法抵御周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业绩承压显然并非某一家企业的经营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业绩有一定压力,但建滔积层板保持盈利为正,现金流亦较为充裕,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龙头企业的韧性,一旦消费电子市场复苏,作为覆铜板龙头,公司业绩或很快迎来强势反弹。
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在即
好的消息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沉寂已久的消费电子市场逐渐出现一些暖意,复苏迹象不断涌现。
手机方面,不少巨头祭出“大杀器”,纷纷推出自己的旗舰产品,如华为的Mate60系列横空出世,成了消费电子市场久违的新爆款,据媒体报道,华为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目标为1亿部。还有苹果iPhone 15系列新机、小米14系列、荣耀V Purse等等,亦颇受消费者追捧。
智能穿戴方面也相当火热,华为的MatePad Pro平板、FreeBuds Pro 3无线耳机、非凡大师智能腕表等新品扎堆亮相,苹果的Apple Watch Series 9、首款头显设备Vision Pro也如期而至,都带动消费电子景气度逐步回暖。
汽车领域,包括华为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在内的自主品牌捷报频传,亦预示着汽车电子产业链欣欣向荣。
此外,AI技术飞速发展,也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新看点,不少巨头争相发布AI手机、AI电脑,有机构表示,2024年将成为端侧AI落地元年,相关硬件设备的渗透率有望提升。
种种信号均表明,作为上游的覆铜板供应商有望“苦尽甘来”。建滔积层板作为行业龙头,其客户涵盖主流PCB产商、以及消费电子企业,随着下游的复苏进程,其业绩或迎来拐点。
不少机构亦对此表示乐观,中信证券研报认为,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覆铜板行业需求底部回暖,产品涨价,行业已过最差时点。历史上行业下行周期不超过2年,随着宏观需求增长和地缘关系改善,2024年行业景气度或迎来改善。
该机构还指出,建滔集团为覆铜板全球龙头,预计产能利用率、对下游PCB客户的议价能力好于行业。
结语——
近两年,建滔积层板业绩有些许波动,市值大幅缩水,这或许也是被剔出MSCI中国指数的原因之一。不过公司作为覆铜板赛道的龙头,在逆境中颇具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基本面并无槽点,后续如果供需关系好转,其估值和股价或迎来真正“转机”。
此外,公司目前市净率仅1.11倍,估值接近历史底部,股价已出现超跌,悲观因素或已price in ,未来修复空间值得投资者关注。
财华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华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content@finet.com.hk,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
财华香港网(https://www.finet.hk/)
财华智库网(https://www.finet.com.cn)
现代电视(http://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