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
復盤過往年份的兩會工作報告可以發現,新興概念或政策往往會指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方向。如2018年的制造強國、2019年的科技創新、2020年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2021年的雙碳、2022年的新舊能源轉換、2023年的穩增長等。時至2024年,「新質生產力」被重點提及。
新質生產力最早由總書記在2023年9月調研黑龍江期間提出,2024年,新質生產力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政治局集體學習,並將其列為今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
所謂新質生產力,也即創新且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有機構認為,新質生產力之所以如此重視,源於我國經濟處於新舊叙事的「換擋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往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和全球化紅利逐漸消退,粗放式發展已難以為繼,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科技創新帶來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為必由之路,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具體來看,新質生產力涵蓋了絕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物和新能源產業等等。
而在資本市場中,新質生產力的映射包括半導體設備、工業母機、新材料、AI、算力、數據要素、氫能、核能、儲能、電網設備、電力IT、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腦機接口、生物制造等諸多細分賽道。
關於投資策略,中信證券研報認為,上述行業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方面是上遊的基建空間,比如數據、算力等,屬於數字經濟發展的「石油」,還有能源、新型材料設備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具備高度的確定性;另一方面,是下遊的各類應用場景與產業組織,或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可能需要經歷一段技術試錯、叠代與培育期,佈局正當時。
國信證券則認為,從主題投資角度,關注新質生產力主線帶來的投資機遇。關注新質生產力的政策脈絡主線,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在此背景下,該行推薦重點關注以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以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未來產業以及數字經濟。
此外,國信證券強調,隨著新質生產力相關概念的發展與落地,這些行業預計將迎來重大的結構性變革與增長機遇,交易策略從風險偏好改善帶來的主題投資,有望轉向分子端盈利長期改善的「新質資產」,成為催化新一輪牛市行情的新核心資產。
接下來兩會之後,高層以及各地方政府關於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有望陸續出台。除了内地,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環節亦非常重視。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近日表示,希望各方面為港青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支持服務,培養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年輕一代戰略人才,推動香港新質生產力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高層亦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禀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