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發文表示,通過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提振投資者的信心,同時引導社保基金、養老金、保險資金以及公募、私募等機構投資者入市,無疑是提高資本市場穩定性以及可投資性的重要舉措。
他認為,險資入市資金量將增加,投資業績也有望明顯改善,尤其是長期業績,有可能誕生中國版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以下是楊德龍1月24日發表的文章全文:
這兩天大家關注度比較高的就是多部委印發的關於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來提振資本市場中長期表現。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投資者信心也受到影響。
通過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提振投資者的信心,同時引導社保基金、養老金、保險資金以及公募、私募等機構投資者入市,無疑是提高資本市場穩定性以及可投資性的重要舉措。
多部門聯合印發的方案從多個方面入手來穩住股市,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無疑是非常關鍵的舉措。特别是對於險資,要推動第二批投資股票的資金入市。
吳清主席在發佈會上表示,這批資金的資金量在 1,000 億元以上,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比例,例如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新增保費的30%投資於A股。
根據現在保險公司每年的保費收入來看,大概一年能給市場增加上千億的增量資金。對於保險公司的考核逐步從中短期考核延續到長期考核,建立三年以上的長周期考核機制。
提高權益投資比重,現在很多險資不敢投資於權益市場,主要擔心考核期較短,而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預測,很容易在市場下跌過程中,即使看到了機會也不敢佈局。但是如果把考核周期放大到3年以上,甚至5年以上,很多好的股票就敢佈局了。因為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說過,股價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
只要時間足夠長,好的資產最終都會漲上去。但短期内未必如此。這次將險資考核周期延長,淨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核權重不高於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標權重不低於60%,這一導向有利於險資提高入市比例。
對於社保基金和養老金,要優化管理機制,穩步提升社保基金股票投資比例,推動有條件地區進一步擴大養老金委託投資規模,這些措施將增加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比例。
對於公募基金,則要求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佔比,強化分類監管評價約束,優化產品注冊機制。對於權益類基金在注冊產品時給予優先支持,這樣可以發行更多權益類產品,提高公募基金中權益基金的佔比,從而以真金白銀支持資本市場。
公募基金也需要樹立「投資者為本」的發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利益綁定機制,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通過良好業績吸引更多投資者通過買基金入市分享資本市場成果。
總體來看,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一系列措施解決了投資者的許多顧慮,不僅提高了機構投資者佔比,也有助於提升資本市場表現。這些舉措中的每一條都非常關鍵。
我認為,超預期的是對於險資入市,明確要求提高權益投資比例,並制定了具體指導措施,如2025年起力爭將新增保費拿出30%投資於權益市場,這相比之前險資可投資金配置權益的比例15%左右,相當於翻了一倍。保險公司也將根據這一要求制定新的投資方案,實現真金白銀流入資本市場。
對於保險公司的業績考核延長至3至5年的長周期,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重要舉措。我與許多機構投資者交流發現,很多投資經理不敢入市,擔心短期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短期業績虧損。而價值投資更關注的是「模糊的正確」而非「精確的錯誤」。
即使巴菲特在抄底時也經常被套,甚至可能一套一兩年,但最終獲得巨大回報。即使是好的公司股價回撤50%以上的可能性並不小。
巴菲特也曾說,如果不能忍受自己持有的股票下跌50%還面不改色,就不適合做價值投資。因此,要想打造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考核機制必須延長至3至5年以上,這樣才會產生像伯克希爾哈撒韋一樣著眼企業中長期業績增長,而不是短期板塊輪動或股價波動。
我相信,在考核周期改變之後,險資入市資金量將增加,投資業績也有望明顯改善,尤其是長期業績,有可能誕生中國版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引進中長期資金後,還需確保資金留得住,這需要提高這些資金的獲得感,使其在A股市場中獲得好的回報。
資本都是逐利的,一旦資本在市場中賺到錢,自然不願離開。當前,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逐步清理,證監會多次表態,通過深化改革掃清中長期資金入市障礙,關鍵是這些資金在市場中獲得保值增值、長期回報,這需要從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改善A股市場生態,建設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讓投資者通過價值投資、買好公司,與偉大的企業一起成長,獲得長期回報。
對於損害投資者利益的違法行為如財務造假、清倉式減持、欺詐發行等,要嚴厲打擊,通過嚴刑峻法震懾違法者,讓投資者權益得到保護。如此,資本市場將逐步走向成熟,中長期資金在入市後獲得良好投資回報,自然願意不願離開,繼續加倉,以期獲得更好回報。
因此,未來工作的重點應是營造良好市場生態,使資本市場在投融資方面平衡發展,既注重融資也注重投資,讓資本市場成為投資者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場所。
吳清主席提到,公募基金的權益佔比要逐年提升,這對公募基金既是期望也是要求。基金發行與產品注冊上需要對權益基金傾斜,同時公募基金也需提高投研實力,基金經理通過專業化運作、投資管理為持有人創造良好回報,從而獲得更多投資者認可。
過去兩年ETF大幅增長,已成為投資者配置市場的重要渠道。主動權益基金的發展受阻,主要是過去兩年未能發揮主動選股優勢,與指數基金相比未獲得明顯超額收益。下一步需要通過行業及公司分析研究,體現主動基金的選股優勢,跑赢基準及主要指數,從而赢得投資者認可。近兩年主動權益基金發展受到市場大環境以及投資業績不佳多方面的影響,發展比較遲緩。希望2025年政策逐步落地、市場環境逐步改善的情況下,主動基金經理需發揮專業優勢,獲得良好投資業績,從而實現規模增長。吸引更多投資者購買主動基金,需要以良好業績為基礎,這才是最根本的競爭力。
從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整體措施來看,年度增量資金規模應在萬億級别。各類機構投資者均有加倉空間,特别是險資、社保基金、養老金這三類機構投資者,目前投資權益的佔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公募基金普遍倉位已較高,後續為市場提供增量資金主要靠居民加倉。前段時間我也到各地銀行做分享,市場從924大漲後,很多股民已經行動,但不少基民投資者還未入市,甚至部分基民趁市場反彈贖回基金。
要想吸引基民加倉需市場出現第二波上漲,讓基金盈利並解套,才能進一步吸引加倉基金。公募基金加倉不是靠提高倉位,而更多依賴於吸引基民加倉,良好業績是關鍵,吸引基民買基金,用真金白銀回饋基民。
從一系列措施對於市場增量資金的貢獻來看,我認為是萬億級别的,對於市場中長期都會帶來很大的支持性作用。
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佔比低於50%,成交量佔比可能只有30%至40%左右,散戶佔比過高導致市場波動較大且存在錯誤定價現象。
比如說牛市時,市場可能會把股票炒的泡沫很大,因為很多投資者並沒有很強的風險意識,也沒有定價能力;反之熊市時,再好的股票都會被砸到地板之下,跌的大家沒有任何信心,究其原因還是機構投資者佔比太小。為提高市場定價能力及長期穩定表現,需進一步提高機構投資者佔比。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是關鍵舉措,有利於推動我國資本市場逐步走向成熟。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