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香港IPO孖展融資金額已經超過2.8萬億港元。在香港券商之間的激烈競爭下,「0息孖展」橫行IPO市場,造就了新股「百倍千倍認購」不斷湧現。而這種火熱背後,一場市場參與者的多方博弈也在悄然上演。
近日,大熱門新股蜜雪集團(2097.HK)的上市吸引了超過1.8萬億港元的IPO孖展融資,公開認購超過5300倍,創下港股有史以來最高凍資規模,取代快手-W(1024.HK)成為新一任「凍資王」。
根據彭博社報道,捷利交易寶的券商孖展數據顯示,今年港股已上市新股的IPO孖展融資額達到了2.8萬億港元,創下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此之前,2020年IPO失敗的螞蟻集團,香港公開認購孖展訂單金額為1.3萬億港元。
公開認購倍數的大幅飙升,主要因FINI新制度讓港股新股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新制度下發行人分派股份後才向中介收取認購資金,從而導致券商孖展0息,孖展認購槓桿最高升至200倍。
在FINI推出之前,孖展融資的槓桿通常為10至20倍左右,而在FINI之後,槓桿率大幅飙升至百倍以上。
據LiveReport大數據出品的《2024年香港IPO市場及二級市場白皮書》顯示,2024年新股公開認購倍數的均值達到356.8倍,較上一年增長2709%,其中有25只新股公開認購倍數超過100倍。
這股孖展融資熱潮目前仍未消退,並導致一些熱門新股首日暴漲,但最終卻可能會令散戶損失慘重。這也給背後助推的一些券商惹來了麻煩——監管機構的關注。
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在2月份表示,針對新股IPO公開超購數千倍,但上市一段時間後即「破發」情況,證監會正在審查8家券商,檢視新股融資政策是否穩妥、券商是否充分考慮客戶的償還能力以及是否設定合適的貸款限額,以避免IPO過度融資。
對於希望向機構投資者推銷IPO的投行來說,散戶的強烈需求是一個難題。原有回撥機制下,超過15倍的公開認購要求承銷商必須將公開發售部分的配額提高到50%。這會大幅減少可分配給機構投資者的股份,其中也包括一些長線股票投資基金。
因而,港交所於去年12月19日刊發的《有關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的建議》咨詢文件中建議,將公開認購部分的回撥比例從原來的最高50%降至20%,以提升機構投資者參與度,保證IPO定價的合理性。
儘管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過大的比例變動仍被不少人視為「極大削弱了散戶的分配權,嚴重打擊了散戶參與新股市場的熱情,並將影響中小券商的盈利能力」,而這種擔憂也並非沒有道理。
此前我們也曾公開表示,認為回撥機制的上限可以調整,但該比例不應過高、也不應過低,考慮到基石、建簿配售、公開認購三類投資者的參與分配,30%應為一個較合理的比例。
這場機構、散戶和中介的多方博弈最終結果如何,兩周之後一切即將揭曉。
文章來源:活報告公眾號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