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从善如流”,在发表《长远房屋策略》的周年进度报告时,把公私营房屋的比例,由6:4增加至7:3。
这个改变大体上得到舆论的好评,被视作政府比前更愿意有所承担的表现。至于是否愈多人能够入住公屋就是香港之福,则不一定人人都这样觉得。
香港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希望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可以力争上游,透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早年的香港人,即使住在木屋区,也发梦终有一日可以“买洋楼,养番狗”。他们会幻想,由租客可以变业主,从住细屋可以搬去住大屋。这样才有成就感,才有幸福感。
然而,近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左翼思潮,主张政府应在房屋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不着重增加土地供应,亦不着重调动私人市场的积极性;而直接叫政府增加公屋供应,好让愈来愈多人入住公屋。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基层的住屋问题,令公义得到彰显。在他们心目中,好像愈多人能够入住公屋,就代表社会愈进步,大多数人就能生活得更安稳,更满足。
现实是公屋提供的只是一种最低标准的居住环境,并非人人都视此为理想的家居环境。但大部分一旦入住公屋,就从此定型,以后也只能困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因为公屋的居住标准是不能随便改动的,它要保持整体上的一致,才可以有公平性。但要整个社会一起去提升某项居住标准,一定会有难度,不似个别人士自己去改善自己的居所那么方便。
由此可见,要追求幸福,很多时都得靠个人奋斗,集体是没有幸福的,即使有也是低层次的,千篇一律的。愈多人入住公屋,就代表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不存厚望,只能靠政府照顾,结果只好大家一起入住公屋,过着社会上最低标准的生活。
很可惜,这个年代连大学生也没有大志,未出社会工作,已去排队轮候公屋。而不少政党为了争取这批人的选票,纷纷加入要增加公屋供应的大合唱。
公屋居民没法透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只能够透过政客或名嘴。去督促政府改变某些公屋的政策,他们才有机会齐齐得益。他们希望政府改变挤逼户的标准。让他们可以调迁至更宽敞的单位。他们希望政客为他们争取提高入息上限,让他们早些可以有资格轮候公屋。他们还希望……等,在公屋居民面前,政客最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般而言,公屋居民的利益比较一致,政客只需做一件事,就可以取悦一整批人,政治效益很大。所以政客都喜欢为公屋居民发声。此外,由于公屋居民有较多的集体共同利益,政客很容易就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去争取一些共同目标。以至公屋居民很容易变成了政客的政治筹码,被政客利用来为自己交换利益。此之所以,政客总是觉得,社会能让愈多人入住公屋就愈好。我真担心,香港将来会全民入住公屋。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