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上市接近10年的金龙鱼,在两年前就开始传言在为上市做准备,终于在两年后被坐实。由其母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且正式上市。
近日,上海证监局官网披露,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龙鱼”)已接受IPO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
长久以来。在国内被误以为国有品牌的“金龙鱼”,实则是新加坡丰益国际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为主营业务粮油加工集团,也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之一。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其背后神秘掌门人是蝉联13届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郭鹤年生于1923年,现已96岁。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他祖籍是中国福建福州。他身上标签很多:传奇企业家、商业奇才、酒店地产大亨、亚洲糖王、多元业务跨国集团领袖。
如果仅仅把“金龙鱼”进军中国市场算作是郭鹤年成功的一步的话,实则不然,金龙鱼或者说丰益国际,都只是郭鹤年商业版图的一部分。
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到粮油,郭鹤年不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更让这个商业王国持续向上。
1.从大马糖王到亚洲糖王
年轻时的郭鹤年颇具商业才华,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成毕业后,便给经营白糖及米粮买卖生意的父亲做帮手。
1947年, 24岁的郭鹤年只身赴往新加坡,以10万令吉为资本创办力务克公司,经营商务、杂货、船务经纪等业务,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次年,郭父去世,郭鹤年返回马来西亚新山,在母亲郑格如的建议下,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于1949年正式成立。入股者除郑格如、郭鹤举、郭鹤年外,还有郭鹤青、郭鹤尧(郭钦端长子)、郭鹤景(郭钦仁长子)、郭鹤新及郭鹤瑞(郭钦宝之子)等堂兄弟。
该公司联合郭家兄弟的资产,继承了东升公司的传统业务,经营大米、面粉、豆类、食糖等。由于郭鹤年才识出众,25岁的他被推举为公司的董事主席。
正当家族兄弟把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之时,1953年,由于二哥郭鹤龄在参与马共游击队被当时的英殖民政府杀害,郭家受到当局的监视。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郭鹤年到英国暂住和考察。他悉习研究了企业经营的方法和国际贸易知识,尤其对蔗糖买卖、经营作了深入的研究,深受启发。
马来西亚独立后,郭鹤年回国开始大展鸿图。
1957年,马来西亚脱离英国独立。郭鹤年发现,随着英国传统经济势力的消退,马来西亚国内消费品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真空。而马来西亚政府急需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走上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是最好的机会呀。
1959年郭鹤年毅然于与马来联邦土地发展局合资,在槟城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炼糖厂,即马来西亚糖厂。他从泰国购入粗糖,在自己的糖厂加工后运销到各地,并通过设在香港的商品经纪公司销往中国。他还从古巴购进蔗糖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短短几年内,他就控制了马来西亚的蔗糖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他看准时机,迅速建立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一体化经营”体制。也正是如此,1962年郭鹤年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糖王”。
郭氏家族的成名仪式很好的为之后的亚洲糖王打下基础。随着甘蔗园的不断扩大,食粮产量越来越多,1976年,郭鹤年收购了马来西亚糖厂的93.3%股份。据公开资料披露,郭氏集团控制了国际糖业市场的10%的份额。郭鹤年也升级为“亚洲糖王”。
上世纪70年代,郭鹤年将商业重心转移到了香港,一直到现在,香港成为了郭鹤年巩固自己商业帝国的重要基地。在那里,他成立了嘉里集团,兴建了香格里拉酒店,收购了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入主香港无线电视,成为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
如果说白糖业构筑了郭鹤年企业王国的基石,那么“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堪称王冠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2.香格里拉
郭鹤年进入酒店业纯属偶然。他的三个华侨朋友在新加坡买了一块地,却不知道怎么把这块地运作好,于是找到了郭鹤年帮忙。恰巧郭鹤年在新加坡有很好的政商关系,他找到当时的新加坡副总理,说服对方同意将这块地转为建饭店的工商业用地。
七十年代初,亚洲政局大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经常飞往世界各地的郭鹤年又注意到旅游业将是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而酒店则是旅游业的发展工具之一,环太平洋区域拥有促进旅游业成长的最大潜能。
1971年,郭鹤年在新加坡开设了一座酒店,命名为“香格里拉”。
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设立的时机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当时,新加坡缺乏酒店供应过往商务旅客,郭鹤年看好高级酒店业务,及时入场,香格里拉酒店果然一呜惊人,连创佳绩。并开始在亚太地区扩张,打造香格里拉酒店品牌。
整个70年代,郭氏集团都在集中精力发展它在斐济及槟城的几家盈利的度假酒店。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斐济、汉城、菲律宾和中国大陆建立了香格里拉酒店,并在马来西亚槟城建有沙洋酒店和康塔酒店。在郭鹤年的悉心培植下,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已成为一个跨国性的酒店网络。截至发稿,财华社发现,香格里拉酒店遍布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76各目的地,有近100多家酒店。
显然郭鹤年的生意之路是成功的。但他从不忘本。
出生在马来西亚的郭鹤年,一直以中国人身份自居。80年代末,很多外商撤资而去,郭鹤年依然逆势加码对中国的投资。
3.国贸
投资国贸中心时,国内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市场也没起来。然而正是这次投资成为引领海外华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国的标杆旗帜。
1984年,一个伙伴找到郭鹤年,要他竞争一个项目。“他讲北京建国门外有个大项目,要做成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标志。”郭鹤年说,这样的项目一定有人竞争,如果是自己人我们就不要参与了,但伙伴告诉他,是美国财团和日本政府的一家银行在主导。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做出决定并表示:“我们要争志气,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华人。刚好我有一亿多美元现金在香港盘古银行,这个事情,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
他在北京投资国贸中心,从第一期到现在的第三期,前后持续超过30年,而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却是从他为中国人争口气而开始。
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严重缺糖,派人秘密与他接触,希望透过国际商品市场进口,基于对中国的感情,郭鹤年开始一连串的部署,避免引起国际市场注意,私底下在全球食糖市场调兵遣将,不但解决了问题,还为中国赚取了一笔外汇。
1973年,还在新加坡的郭鹤年被一个神秘电话请到了香港,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国外经贸部的官员和华润公司的高管。原来中国政府希望他帮助国内进口一批糖,同时也帮做一些期货。在之后的几周时间里,郭鹤年兑现了承诺,不但帮助中国从巴西买回了优惠价的白糖,还从期货市场赚了四五百万美金,并按要求存入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
而在改革开放后,他是各地政府最受欢迎的投资者之一。在上海,他参与了虹口区的重建以及闸北不夜城的部分重建;在杭州,他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在北京,他兴建了地标建筑物——国际贸易中心。从在中国一系列的投资来看,郭鹤年不仅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更是一个出色的观察家。
但这些都与他的家人有很大关系。
“为了推动自己往前,我们都需要一点点的贪念,它是能激励我们向上的燃料。但当它超过一个限度后,贪念就会变成一种疾病并成为人类的诅咒。”这是郭鹤年的财富观。他曾表示一名生意人必须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而这种时势的敏感和警觉与他的家族是分不开的。
在《郭鹤年自传》中,郭鹤年表示,对于自己的成功,母亲是影响最深的人。
郭鹤年不停强调母亲对他人格的影响,直到他中年以后,一旦有生活和业务上的疑惑,都会去请教母亲,而母亲总能在言语和思考中,以及从佛理上,为他找到解答的路径。母亲的教育让他在商业和公司管理上建立严谨的道德原则,也让他从小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亲切感。
母亲晚年笃信佛教,常根据中文报章报道的社会悲惨和苦难者新闻,拿着剪报要公司助理去捐钱,并且要求匿名。郭鹤年的这段叙述,令人猛然想起新加坡报社早年经常收到一位“无名氏”的捐款。从来没有人知道那是谁。
而在母亲快80岁的一年中秋,曾一笔一划写了一幅字,拿到小铺子刻出来,装裱后送给郭鹤年。从此,回到家中的郭鹤年,常常面字思人也自省。那上面写道: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倘若不如我,多财也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
此外引入商道的父亲也对郭鹤年有着至深影响。“由于父亲是一位商人,诸如‘商业道德’、‘诚实’、‘一言九鼎’是他经常提到的词汇,这些都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郭鹤年说。不仅是直接的道德教育,父亲也以自己的言行对儿子们进行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理念,事业有成之后,郭钦鉴和他的兄弟们热心办学,为华人发展出力献策。日本侵略中国之后,郭钦鉴更出任新山华侨筹赈委员会主任,和家族成员积极筹款,支援祖国。
在他的父辈中可以看出来,早在郭钦鉴发家之后,他就与当地政府首脑关系很好,战后,他因此担任了米粮统治官的要职,负责采购事务。而郭家的东升公司还经营了政府特许生意,家族企业更赚得盆满钵满了。
第二代鹤字辈中,郭鹤年的大哥郭鹤举在外交界颇有作为,还曾被委任为马来西亚驻欧洲共同体育首席代表。
而郭鹤年一直对外声称,“我只是一个商人”。他本人并不热衷政治功名,但却十分注意和政界保持密切的关系。在经济上他对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和反对者都提供支持,但他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更不愿接受媒体采访。
同样引争议的,还有一直以来谁是郭鹤年的继承人。
郭鹤年膝下育有8个孩子,子孙众多,几代亲属发布在家族企业旗下各大公司,却尚未确认谁是他的继承人。
作为一个宏大商业集团的高龄领导人,代际传承一直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可他似乎并不着急;他说:“世上所有事情有其演变的定论。我只能为我的孩子带来一个启示,而不是钱。若他们能够遵循,我们将能够延续多三代或四代。
目前郭鹤年并未公开透露谁是他的继承人,不过终究不会离开郭母的那句:儿孙能如我,何必留多财。倘若不如我,多财也是空。不为自己求利益,但愿大众共安宁。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