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下,经济产出下降,利率水平上升,资本市场呈现单边下跌的行情。在此背景下,科创板来了。
6月5日,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工作正式启动。这意味着,科创板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根据证监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交易所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发行人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审核意见后,将相关审核资料报送中国证监会履行发行注册程序,证监会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同意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发行人可以在一年内选择发行时点。
这是自去年11月初科创板首次被提出以来,迄今已有将近7个月的时间,但关于它的一举一动,市场仍给予高度关注。
开板的脚步渐行渐近,科创板将为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对标纳斯达克、港交所,又将会吸引什么样的企业纷沓而至?
好企业流失,科技创新企业频频选择赴港、赴美上市,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痛点。
从图表来看,沪深两市中,几乎被银行、保险、传统能源及白酒企业构成了多年不变的霸榜格局;反观美股市场,前十大市值公司中,大批科技公司已经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全面赶超。
同时要看到,中国的阿里巴巴(BABA.US)在美股榜单占据第六的位置,却在A股市场无一席之地,这样的公司还有百度(BIDU.US)、腾讯(00700-HK)等巨头,都纷纷被迫“流放”至海外求生。
毕竟,对于多数科创企业而言,其股权结构、营收和利润指标很难达到主板的上市门槛,往往从公司设立到上市,要花费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机会登陆主板,从而导致很多科创企业纷纷选择赴海外上市。
可见,对比上市公司市值体量来看,中国科技类龙头偏少,资本市场规模至少存在翻倍的可能性。
但长期以来,受股票供求结构、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和投资者结构、券商连带责任等问题的影响,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从增量改革的思路出发,对资本市场进行彻底的体制机制变革。
科创板应运而生。
新设的科创板板块相当于多加了一篮子股票。
事实上,科创板这个词在市场上并不陌生。早在2015年的时候,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曾推出“科技创新板”,全名叫做“科技创新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这个“科创板”成立时的初衷,属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都适合在此挂牌。
现在讲的科创板,跟之前的概念有所不同。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是首提,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
其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科创板的推出,有利于弥补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无法对接资本市场发展的空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助推科技产业发展。
融资难下,科创板或将掀起一波上市潮。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截至6月4日,科创板已获受理的企业增至117家。
在上市规则中,针对一般科创板上市企业,共设置了五套差异化的上市标准,企业可以任选其中一套。
1.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下同),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2.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3.预计市值不低于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1亿元。
4.预计市值不低于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5.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从上市标准来看,在已受理的117家企业中,有102家选择“标准一”,3家选取“标准二”,1家选取“标准三”,9家选取“标准四”,暂无企业采用“标准五”。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科创板上市标准中,标准一到四都有明确的财务指标要求,而标准五主要为定性指标,相比较而言不确定性因素较大,较难把握。
而在标准一到标准四中,选取标准一的企业占比高达87%,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从企业角度来讲,肯定希望能成功上市,采用标准一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于6月5日科创板上市委将要审议的第一批3家企业中,天准科技为首家采取“标准三”,且是目前唯一一家采取该标准的企业。即预计市值不低于20亿元,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1亿元。
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天准科技实现营收1.81亿元、3.19亿元、5.0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63.59万元、5158.07万元及9447.33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557.20万元、5155.12万元、9829.21万元。
另外,也有从创业板转道科创板的企业。例如安集微电子,其原本的上市目标是创业板,随后才调整到了科创板。
据其招股书披露,安集微电子选择的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而从科创属性来看,研发投入等问题成为上交所问询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单从研发指标来看,首批上会接受审核的这3家企业均“达标”。
但经统计计算,研发占比最高的为微芯生物。
数据显示,微芯生物在2016年—2018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166万元、6852.75万元、8248.2万元,分别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0.52%、62.01%以及55.85%,微芯生物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2.03亿元。
除了以上的上市标准外,三种特殊类型企业也可上市科创板,即允许尚未盈利、不同投票权架构以及红筹和VIE架构的企业上市。
据上交所科创板信息披露信息显示,截至6月4日,在中止审查的3家企业中,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九号智能”)位列其中。
这次中止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因其是科创板首家红筹企业。
资料显示,九号智能长期专注于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为全球知名的代步、移动服务机器人制造商,公司主营业务为各类智能短程移动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九号智能如成功通过发行CDR在科创板上市,除了为红筹企业回归A股树立了典范,对于A股市场也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申请中止审查,或是由于红筹企业和CDR上市的特殊性。但根据目前科创板整体进展和规则,九号智能在补充和完善更加全面的资料后,IPO进程仍有望进一步加快。
科创板的到来多少让创业板有些被“冷落”。
尽管创业板面向创业型企业及高新企业,但近年来,在迎接新经济公司上市的过程中,创业板明显出现制度上的不足。
特别是以BATJ和TMD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新经济企业,因为盈利、股权结构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只能选择去海外敲钟,无法享受创业板带来的红利。
究其原因,创业板不但延续了主板市场的“老毛病”,还出现了高市盈率、造假现象频发、大小非套现等诸多新问题。
相比创业板,科创板在准入门槛、股权结构、交易制度等方面,有着更大的制度创新。
因而,科创板势必会分流创业板的上市企业,也就是说本来打算去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很有可能转投科创板上市,甚至如果制度允许的话,一些原本在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会考虑转到创投板,这对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数量会产生一些影响。
同时,目前创业板里有不少所谓的“壳公司”,就是本身质量不行,等待被其他非上市公司借壳重组的。很多非上市公司受限于创业板的盈利要求无法上市,只能选择收购创业板已经上市的壳公司,但是现在多了一个科创板的选择,而后者对盈利和注册的要求较低,势必会影响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估值,甚至整个创业板的估值。
不过,市场上也传出不少创业板将要改革的消息,未来创业板或有大的变动,但相比创业板,科创板与港交所的关系似乎要融洽些。
如今,港交所上市新规落地已满一年,“H+科创板”两地上市模式正成为部分港股上市公司尤其是生物医药类公司所青睐的路径。
截至目前,昊海生物科技(06826-HK)、复旦张江(01349-HK)等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去年年底登陆港股的君实生物(01877-HK)也表示拟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君实生物于2018年12月24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港交所生物科技IPO新政推出后上市的企业。截至目前,君实生物尚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以目前H股股价计算,君实生物总市值超过200亿元,符合科创板上市的第五套标准。
这样看来,科创板对港交所冲击不大,两者更像是互相带动需求发展,但从板块来看,香港生物科技板块仍是科创板重要的竞争领域。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共计有27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绝大多数采用第一套上市标准。
但从目前未盈利企业选择上市目的地的情况看,尚没有未盈利的生物医药类公司申报科创板IPO,香港仍是重要的IPO战地。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上市新规生效以来香港市场共有9家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新股,包括没有营业收入的7家公司。另有1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已递交了IPO申请。
按照科创板规则,对于尚无营收的医药生物类企业而言,只能按照第五套标准申请,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对于有营收未盈利的企业而言,则可以选择第二至第四套标准,但均需满足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
比较而言,这一标准要高于港交所的要求。港交所的核心要求在于: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即已通过一期临床试验,并且主管部门不反对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等。
企业闯关科创板“加速度”之下,投资者对科创板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据不完全统计,在沪深交易所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互动平台问答中,“科创板”作为关键词出现了接近8000次,其中“科创板+上市”(主要指上市公司分拆旗下资产在科创板上市)作为关键词共出现近4000次。
3月1日,证监会公布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提出,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据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有关规定,分拆业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对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科创板上市,科创板相关政策文件给出了明确方向,但至今未有细则出台。
总体来看,科创板的设立背景与纳斯达克相类似,在上市条件和审核制度等方面也在向其靠拢。
但需指出的是,纳斯达克设立于1971年,一路走来,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成就了包括苹果、脸书、亚马逊和谷歌在内的“硬核”科技公司,这一发展历程并非一蹴而就。
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国情问题,特别是投资者结构差异明显,科创板想要真正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