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包含粤港澳九市两区、7000万人口、国内12%GDP体量的宏大建设目标正在从文本走向现实。
在主题为《大湾区构建与香港新使命》的圆桌论坛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先生担任主持人,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廖群先生、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先生、澳新银行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先生、广发银行澳门分行副行长黄强先生以及西班牙对外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先生参与了讨论。
论坛中,经济学家主要就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的重要性展开了讨论。
与会的经济学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是融合,融合有三个方面:教育、科研和制度。但是现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的金融业是有个隔膜的,如果把这些隔膜去除,自然金融业就可以做到更好的融合,让香港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更容易投资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非常好的融合方式。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总结称,“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就是创新,如果我们能连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就能把全球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创新引入到整个大湾区。互联互通对中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主要经济体,互联互通是区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廖群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是融合,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能不能有突破在于融合方面,包括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包括本身的产业融合、地区融合、人才融合、资金融合,才可推动大湾区的建设。他认为目前大湾区内城市地理上的融合已经有一定进展,但在制度等原因影响下,香港和内地其他各方面的融合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夏乐认为,现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的金融业是有隔膜的,如果把这些隔膜去除,自然金融业就可以做到更好的融合,让香港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更容易投资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非常好的融合方式。
夏乐还表示,除了债券通,香港和内地还在做基金的互认和保险的互认,如果可以加快步伐,让两边的金融市场呈现融合趋势,大湾区内居民也有很强的全球配置资产需求,这方面将带来很好的机会。
此外,他认为在融合过程中两地也在互相学习。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香港在向内地学习,但本身也向香港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例如香港的传统银行愿意从自身开始破旧立新成立虚拟银行。
针对融合这一话题,李湛进一步表示,融合有三个方面:教育、科研和制度。在现有资本管制的大背景下,自由的资本跨界短期是不现实的,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是债券通,南向不行的话,建议可以北向先行。
“债券通开通刚刚两周年,我们现在只是将银行间市场连在一块,内地还有一个很庞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的打通是可以直接进入技术层面的。”
谈到融合,杨宇霆表示“大湾区深层的意义是创新。”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工业升级还是要靠创新。“创新的源头我们不搞以前的硬体,先搞软体。”
尽管黄强认为大湾区内部的发展差异还是很大,但他对湾区的构建是充满信心的。香港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地位和独特优势的城市,在湾区的建设中,一定可以发挥一定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明高针对嘉宾们的发言做总结,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就是创新,如果我们能连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就能把全球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创新引入到整个大湾区。互联互通对中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