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庆七十年的欢愉仍在,港股解码借此机会简单回顾建国70年中国银行业的演变以及当前的最新发展,着重探究一下在香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是否有值得挖掘的投资价值。
金融市场的存在是为了将有出借需求的资金引导到有资金需求的经济主体,这个资金融通的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指的是实体直接从市场上融资,包括通过债权和股权;而间接融资则是指通过金融中介引导资金流动,这其中商业银行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金融史源远流长,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了1949年之后,中国的现代银行业才发展起来。尽管相对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现代商业银行业起步较晚,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近二十年中国银行业日新月异,经历着重大的变革。
从1949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银行业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是央行,同时扮演着存贷业务的商业银行角色。
70年代后期起,中国经济改革也推动了银行业的重大变革,中国人民银行的部分商业银行职能逐步分离出来,中国人民银行获指定承担央行和中国银行业主要监管机构的职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分别被指定为农业信贷、外汇及贸易融资、建筑与基建信贷以及城市商业信贷领域的专业银行。
80年代,新的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成立,部分获准提供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服务,另外一些则只获准在本地市场经营。1987年3月31日,招商银行在深圳成立,是我国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4月20日,通过重组中信集团的银行部门,中信银行前身中信实业银行成立,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后首间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90年代,国家对商业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于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四大商业银行的大部分政策性贷款职能。1995年,商业银行法和中国银行银行法等相关法规的颁布界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央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职能和权力。1996年年初,民生银行创办,是中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严格按照中国《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设立的一家现代金融企业。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成为银行业主要监管者,银行业的监管工作进入了新阶段。2018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集中统一对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工作。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国家采取多项措施改善了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加强资本基础,包括发行特别政府债券、收购不良贷款及进行股本注资。在完成不良贷款的剥离和汇金公司注资后,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外市场上市,以增强资本、促进国际化并改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多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业依靠自身的资源,借鉴国际标准及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也陆续在境内外上市。
以上为主要中资商业银行上市之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简况。接下来,我们看看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到如今,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之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最主要的运营商,按照中国银保监会的定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
截至2019年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值为275.86万亿元人民币(除特别列明外,下皆为人民币),总负债为252.62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值为108.34万亿元,占39.27%,总负债为99.37万亿元,占39.3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值为49.11万亿元,占17.80%,总负债为45.29万亿元,占17.93%。
也就是说以2019年8月末的资产值计算,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了中国银行业的57.07%,而在香港上市的商业银行更是主力中的主力,考虑到其重要性,本文我们将着力探讨四大国有银行,包括工行(01398-HK,601398-CN)、建行(00939-HK,601939-CN)、中行(03988-HK,601988-CN)、农行(01288-HK,601288-CN),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01658-HK)和交行(03328-HK,601328-CN),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招行(03968-HK,600036-CN)、民生银行(01988-HK,600036-CN)、中信银行(00998-HK,601998-CN)、中国光大银行(06818-HK,601818-CN)的表现和估值。
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这十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合计资产规模达到了145.148万亿元(除邮储银行外,均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报表数据,邮储银行则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报表,下同),相当于2019年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74.199万亿元的52.94%,其中四大国有银行的合计资产规模达到了100.615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36.69%。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上市银行股的业绩表现如何,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投资启示。
“借短贷长”是商业银行典型的资产转换过程,因为商业银行用来发放长期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期限较短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是吸纳存款、发行债务证券、通过同业和央行借款等获得资金,当然这些资金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贷款、进行投资、存放在央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赚取利息收入,利息收益与占用这些资金的成本之差额就是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
除了利息收入之外,商业银行还经营非赚取利息的业务,例如银行卡、结算及现金管理、理财和私行业务、投行业务、担保、资管、代理收付和委托等等。事实上,这些非利息业务与其传统的利息业务之间也有关联之处,例如客户在某家商业银行开立存款户口,可以选择将部分资金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用于理财,通过银行系统用于付费或结算,而与此同时由于银行了解该客户的资金状况,乐意为其提供贷款服务。也就是说,客户只需开立一个户口,银行就能为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并从中赚取相应的利息和非利息收入。
尽管商业银行近年来大力拓展非利息业务,但是利息收入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和盈利来源,而非利息业务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服务于传统的银行服务。上市商业银行的投资价值仍主要取决于传统的银行服务。
从负债端来看,四大国有银行与邮储银行的利息支出率都相对较低,因为这些国有银行拥有规模优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吸纳资金,尤其是低成本的存款资金。见下图,2019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与邮储银行的平均计息负债利息支出率处于1.56%至1.98%区间,而交行、招行、民银、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招行之外,平均计息负债利息支出率均在2.46%以上,而招行的支出率为1.89%,也处于上述五家大型国有银行成本区间的较高位水平。这反映出四大国有银行与邮储银行的利息支出率较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优势。
负债端,也就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已发行债务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等,一般而言,存款的成本最低。从2019年上半年的平均计息负债结构来看,国有四大银行的存款比重均在80%以上,邮储银行的存款比重更高达97.13%,相比较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较为多元,而存款比重较低,处于58.26%至73.62%的水平。正因为四大国有银行享有规模化的存款优势,资本成本低于股份制银行。
下图为大型商业银行和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规模和分布(平均值),从图中可见,代表存款的浅蓝色柱非常突出,是各家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国有四大银行的存款规模优势也非常明显,远远超出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邮储银行的整体负债规模。
以工行为例,2019年上半年,存款的平均余额达到了20.299万亿元,占其总计息负债的84.83%,平均付息率只有1.57%,而来自同业及发行债务证券的平均余额分别为2.619万亿元和1.01万亿元,占总计息负债的10.95%和4.22%,平均付息率分别为2.48%和3.67%。相比较而言,存款的付息率相当吸引。由于成本较低的存款所占比重大,其整体平均付息率也较低。
再以资金成本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但高于国有三大银行(工行、建行和农行)的招行为例,2019年上半年招行的存款平均余额为4.497万亿元,占其总计息负债的73.62%,平均付息率为1.53%,甚至低于工行;招行的其他资金来源还包括同业存放和拆借、已发行债务证券、向央行借款、租赁负债,平均余额分别为8332.67亿元、4462.14亿元、3190.99亿元和128.73亿元,占总计息负债的13.64%、7.31%、5.22%和0.21%,平均付息率分别为2.34%、3.70%、3.08%和4.09%。尽管其存款付息率低于工行,但是由于存款占负债的比重较低,其整体付息率要高于工行。
资产端,也就是商业银行用取得的资金进行配置,以赚取利息收入,资产端主要包括贷款及垫款、投资、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其中贷款及垫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投放渠道。
四大国有银行与邮储银行的平均生息资产利息收益率都相对较低,以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收益率都不超过3.9%,而邮储银行的平均收益率为4.07%,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或因为四大国有银行和邮储银行的客户都以大型企业或是信用风险较低的企业或个人为主,贷款利率也相对较低。
从下图资金投放的品类来看,贷款是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投放渠道,占总生息资产(2019年上半年平均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邮储银行除外,该行的比重只有47.80%),第二大投放渠道是投资,一般是债券投资,这其中邮储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占比最大,达到了34%以上。第三大渠道是存放同业款项,这一品类或贴近现金市场的变动,当资金流趋紧时收益率攀升,当资金流趋松时,收益率下降。第四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存放于央行的资金利息收益,而这一品类进行调配的余地不大,因为金额和收益率都是大致确定的。所以,能够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资产端收益率的品类为贷款、投资、同业市场的操作。
上图可见,客户贷款及垫款以及投资是各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投放渠道,其中国有四大银行这两项品类的规模都远远超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其次为投资品类,国有四大银行的投资资产比例都较高,这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有关,不过邮储银行和民生银行的投资品类总体来看占比也较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高。
从收益率来看,正如前文所述,商业银行的投资品类主要为债券投资,其中风险最低的国债占比较大,这是因为银行的运营性质决定了其对资金流动性要求非常高,对风险的限制也非常严格,所以投资品类的收益率不会太高。而贷款的收益率一般都高于其他品类,这其中国有四大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率有一定差别,前者较低,后者较高。
以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50%、4.49%、4.42%和4.31%。而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当中,客户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最低的是较为谨慎的邮储银行(4.84%),最高的是光大银行的5.68%,均显著高于国有四大银行。这是因为占据规模优势的国有四大银行能够更为轻松地获得信用较优质的客户,而相对应地为这些客户提供的贷款利率也较低(因为信用风险相对较低)。
再来看净利息差,也就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成本率与资金投放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净利息差越大,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利润率越高。从以上我们对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分析,可得国有四大银行在负债端方面比较有优势,因为能够凭借规模优势取得低成本的资金,而资产端优势则见仁见智,不过四大行的资产收益率都较股份制银行为低,这或与其客户信用较佳有关。那么将成本与收益结合,哪些银行表现最好?
上图中净利息差最大的是邮储银行,最小的是中国银行。
先来解释为什么中国银行的净利息差最小。回到前文的计息负债利息支出率图,中国银行的灰色线自2016年起明显翘起,高于其他三大国有银行和邮储银行,从各大银行的资金来源规模和分布图可见,中国银行的低息资金来源——存款占比明显低于其他三大国有银行和邮储银行,而来自同业存放和拆入(这包括对央行的负债)的款项比重则较高,这反映中国银行或比同行更活跃于同业市场。
商业银行一般会通过同业市场轧平头寸,或将盈余的资金借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助其轧平头寸并从中赚取利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是国家外贸外汇结算等的重要职能银行,其港澳台和海外业务别具优势,旗下的中银香港更是中国香港的发钞行,所以中国银行同时参与到境内外同业市场的操作,笔者猜测这可能是同业存放和拆入款项比重较高的一个原因。
邮储银行的净利息差为何最大?相对于中行的计息负债利息支出率从2016年明显翘高,邮储银行的计息负债利息支出率从2016年起明显下沉,再来看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分布,2019年上半年,利息成本相对较低的存款占了其总计息负债的97.13%,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所以利息支出率也最低,再参见以上的生息资产收益率走势图,邮储银行的曲线在最上方,反映其生息资产收益率高于国有四大银行,这是因为邮储银行的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我们前文已经提到,客户信用质量的差异或导致邮储银行贷款收益率的溢价,所以两相比较(收益率最高,同时成本最低)之下邮储银行的净利息差占优。
再看看股份制商业银行。
上图有三条曲线值得留意——招行的蓝线、光大银行的紫线和交行的绿线。先说光大的紫线,过往一直跑输同行,但是到2019年上半年忽然一跃而起,仅次于招行,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光大银行的紫线翘尾。该行最近正大力发展零售业务,请参见2019年9月30日刊登的《光大银行:上半年的增长传奇有何启示?》一文。2019年上半年,光大银行的零售贷款规模显著提高,平均余额同比增长21.80%,而期内光大的零售贷款收益率也大幅上升(零售贷款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对公贷款)。零售贷款比重扩大和收益率提高应该是光大银行净利息差大力反弹的一个原因。
交行的绿线沉底。交行的净利息差不仅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最小,甚至要小于国有四大银行和邮储银行,这是因为交行的存款比重相对较低,而成本较高的同业存款比重相对较高,导致其负债利息支出率高企,与此同时,高收益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比重低于同行,所以资产收益率也相对较低,低收益加上高成本,令净利息差处于较低的水平。
招行蓝线稳步上扬。事实上,招行的净利息差是上述十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最高,2019年上半年的净利息差达到了2.58%(详情可见2019年9月18日刊登的《招商银行的优越性在哪?》)。作为零售之王,招行的零售业务十分抢眼。2019年上半年,招行的零售贷款占客户贷款及垫款的比重(按平均值计算)高达51.27%,仅次于邮储银行的53.95%,相比之下,其余八家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占客户贷款及垫款的比重介于35.6%至42.5%之间。零售贷款收益率较高是招行能够跑赢的一个原因。
招行的净利息差也比零售业务占比同样比较高的邮储银行多出了7个基点,主要因为招行的业务经营要比邮储银行进取,后者或受到政策的规限而未能放手发展。从零售贷款收益率来看,2019年上半年招行的收益率为6.28%,而邮储银行只有5.39%。
所以,就2019年上半年业绩而言,招行和邮储银行的净利息差最高,反映其在存贷业务方面的获利能力较强。
见下表,2019年6月,邮储银行和招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不良贷款覆盖率最高,均接近400%。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财政部对《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进行了修订,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针对大幅超提准备金。目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根据修订内容,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即300%)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很明显,招行和邮储银行都属于被点名一列。
截至2019年6月30日,招行的不良贷款额为532.21亿元,贷款损失准备为2097.57亿元,财华社估算,若按照修订内容,招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应不高于1596.63亿元,也就是说,按照新标准,招行应将多出的500.94亿元还原成未分配利润。截至2019年6月30日,招行的未分配利润为3001.73亿元,而其2018年的建议分配利润为237.07亿元。这意味着若招行遵守新的规则修订内容,其可分配的利润空间要比原来多出1.11倍(若不考虑股息增长),这也是招行近日股价上涨的一个原因。按2019年10月4日招行的H股收市价37.35港元计算,2018年股息收益率只有2.8%,远低于同行,见下表。
邮储银行于2019年6月30日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83.72亿元,而客户贷款减值准备为1512.92亿元。根据修订后的规则,其减值准备应不高于1151.16亿元,也就是说有大约361.76亿元可还原为未分配利润。2018年,邮储银行派发普通股股息156.96亿元,这意味着邮储银行的股息仍有大约205亿元的可增派空间(若不考虑股息增长)。按2019年10月4日邮储银行的H股收市价4.78港元计算,其2018年股息收益率为4.5%,低于同行。
以此来看,邮储银行和招行不仅业务表现理想,还有增派股息的空间,这应该是其估值高于同行的一个原因。见下表,按2019年10月4日的H股收市价计算,邮储银行和招行的市账率分别达到0.79倍和1.60倍,高于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
从前文的时间线可见,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由计划经济时期的集权到逐步市场化,对于金融中介来说,利率可以说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2004年10月29日起,中国的商业银行获准自行设定人民币存款利率,但不得高于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基准利率。
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人民币贷款最低利率(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利率)。
2015年5月1日,中国《存款保险条例》开始生效,为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铺平道路,而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推进利率机制市场化。
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利率可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201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的形成机制。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1.由原来的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到现在以每月20日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或MLF)的基础上加点,MLF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2.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
3.报价行由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扩大到18家,增加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两家;
4.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
原来的LPR由10家报价行根据自家银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而得,这些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锚定央行的贷款基准利率,央行2015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调整后,贷款基础利率一直保持在4.35%,而在2019年8月16日之前十日LPR均维持在4.31%的水平。现在的LPR为每月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MLF)加商业银行各自综合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而确定的点。由18家指定的报价银行在每月20日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得出。由于现在的LPR是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得出,更能反映市场的变化。LPR形成机制的变革目的是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理论上来说,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将通过银行间市场利率传导到存款和其他负债(银行负债端)利率,而影响到银行的利息支出率。于是,银行相应地调整贷款(资产端)利率,从而影响贷款利率。
LPR原来是由贷款基准利率厘定,现在变更为贷款市场报价,将更贴近市场的变化,更利于利率变化在上述流程的传导。报价行范围扩大,增加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将更贴地。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提供了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然而,LPR形成机制的改革很可能仅仅是市场化的开始,因为银行内部的业务分配和绩效评定标准等或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贷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而目前FTP为双轨制——存贷款业务或以央行官定利率为基础;金融市场业务或基于市场利率。双轨制的存在或许暂无法将新LPR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因此市场化还需要更多的推进,未来很可能推出更多有利于市场化的措施。
上图为央行最后一次调整后的贷款基准利率,报价行据此确定贷款基础利率,与LPR形成机制改革后发布的两个月LPR。由图中可见,五年期以上的利率差距为5个基点,一年期利率的差距或为10到15个基点,理论上说或令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受压,但是实际效果如前所述需视乎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不过相对于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LPR更贴近市场的变动,从长远来看将令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更接近市场的实际表现。
前文已经大篇幅地解释了零售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动机不言而喻。
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年不断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持续提高,财富的累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推动了消费者对更多样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消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催生了财富管理市场的成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都是重大的发展机会。
2019年上半年,招行的个人业务收入占比最高,达到54.48%,这或也是招行净利息差跑赢同行的一个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基本原理,决定净利息收入表现的因素包括息差和资产负债规模,而其局限性是竞争和政策,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行业的竞争——国有四大行之间的竞争,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国有四大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及国内银行与外资行的竞争,甚至还有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竞争。
当前的竞争已经延伸到非净利息业务,因为这涉及客户的完整体验,而且也是大型银行能够凭借规模优势把握先机的市场,与此同时,政策引导银行综合化经营应该也是驱使商业银行完善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原因。围绕客户需求推动产品服务的创新,尤其提升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突围而出的战略重点。
见下图,左边国有四大银行和邮储银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明显低于右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可能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吸储和放贷规模无法跑赢国有银行,转而以非传统银行服务吸引用户有关。事实上,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国有四大银行和邮储银行都已着手拓展经营领域,尤其理财、私行和资产管理。未来,进一步拓展非净利息业务是一大趋势。
国有四大银行成立的时候,最重要的使命是服务于国有企业,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我国近年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于2019年9月20日发出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以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畅通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19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为10.696万亿元。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创新与金融业务的结合,让银行能够实现全天候服务和内部风险监控,大幅扩大金融服务的接触面,各商业银行都全力推进银行金融科技工程的建设。利用自身的数据、业务处理和风控等优势扩大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并利用延展的服务网络和服务场景的营造,拓展新的商业模式。
总而言之,存款必然是各大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要优化资金开支,离不开负债端的结构优化,而负债端的结构优化离不开存款比重的提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四大银行相对于其他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压倒性优势,但是利率市场化应该是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述LPR的传导机制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的市场化。市场化的来临必然引导存款的再分配:从客户的角度来看,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自己的存款得益(也就是银行一方的成本),其次可能是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零售业务多元化所带来的业务延展及非利息业务拓展的成果),然后是与其他银行服务的联动和契合(科技创新和服务闭环)。国有四大银行过去以规模取胜,而在未来的存款大战中能否稳守优势?也许决定权会在用户手上。
资产端方面,贷款是各大银行逐鹿的战场,其中零售贷款更是能否抢占优势的重要城池,从传统的借贷业务来看,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享有较大的相对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零售客户基础和优秀的服务体验。邮储银行能够得到零售客户的青睐,主要得益于遍布城乡的网点,而招行的优势则在于细致的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这也是其零售业务做得好的原因。
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净利息差受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优化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结构来扩大净利息差,另一方面,多元化收入来源,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或许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出路。
以上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头部商业银行。以传统业务来看,国有四大银行依然保持规模优势和稳健发展的态势,而在股份制银行中,招行凭借出色的零售业务成为跑赢的黑马。在未来银行业务的发展中,零售业务、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创新将成为致胜的关键。这十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无疑已开始布局,其中国有四大银行或凭借规模而享有优势。
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对银行业影响将非常显著。规模是国有四大银行的既有优势,也是其在利率市场化中领先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抓手,因为这些银行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不过股份制商业银行仍可凭借服务的多元化扭转命运,招行可能就是其中最励志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拥有相当不俗的潜力,前文提到其存款占比最高,这是因为该行坐拥庞大的城乡用户基础,在人口红利减退之时,收入不断提高的城乡用户或成为最具潜力的服务受众。从邮储银行的经营数据可以看出,其运营模式相当保守。2019年上半年,该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占总生息资产的比重只有47.80%,远低于其他的九大商业银行,同时,却将34%以上的资产用于收益率较低的投资类别,这意味着若增加贷款的投入比重,或可推动其利润率的进一步改善。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必然与时俱进。跨过70年,中国银行业正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即使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银行业作为资金中介的角色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不会改变。拥有规模优势的国有四大行以稳健取胜,而邮储银行和招行则有望凭借可发掘的潜力成为跑赢的黑马。
在2018年的“港股100强”评选中,工商银行再度夺魁,其余9家商业银行都有其位次。在新的一年,这10家商业银行的表现将会怎样?工商银行还能蝉联第一吗?排名11位的招商银行和火速上升22位的邮储银行能否延续快进模式?敬请留意。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