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近六年时间,起家于眼科诊所的德视佳国际眼科有限公司(01846-HK;简称:德视佳)叩开了港股市场的大门。10月15日,德视佳正式在港上市,厘定发行价为7.50港元/股,开盘价14.2港元/股,截至发稿其最新股价为11.42港元/股,涨52.27%,最新市值为36.24亿港元。
市场似乎对这只新个股表现得很热情。
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当下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多、健康消费意识渐强的情况下,对眼睛愈发重视,资本看好眼科市场实属正常。
而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视佳,是视力矫正行业的领先品牌之一,结合了德国眼科的卓越技术及25年的个性化客户服务经验,业务范围主要覆盖于德国、丹麦及中国三地,主要为中高收入水平目标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其中在中国市场,因人们从小受到高强度教育压力以及户外活动时间有限,导致近些年约90%的20岁年轻人患有近视,从占比来看,18至45岁的人群占近视人口的比例最大,在2018年占中低度近视个案的55.8%,占高度近视的64.0%。
随着视力障碍个案的逐年攀升,德视佳为两大主要客户群提供广泛的视力矫正服务。一是通过屈光性激光手术或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为年龄在18至45岁之间的人群治疗近视、远视或散光;二是为45岁以上的人群提供老花眼或白内障治疗服务。
按产品类别划分,视力纠正服务是德视佳的核心收入来源,近三年将近贡献近九成收益,而截至2019年3月31日这一占比更是提升至99%。此外,视力纠正服务通常要通过屈光性激光手术、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及晶体置换手术来进行,由此吸引了不少高单价客户。
数据显示,在2018年,这三例手术的平均售价分别为1814欧元、3307欧元、3145欧元,以售价最便宜的屈光性激光手术为例,一例的平均售价约合人民币14127元。不过在今年一季度,为应对市场激烈竞争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德视佳在屈光性激光手术上采取降价战略将其平均售价定为1802欧元。
当然,庞大的市场需求及和万元级别的客单价也为德视佳带来了不少盈利。
2016-2018年,公司获得收益分别为0.30亿欧元、0.37亿欧元、0.43亿欧元;同期年内溢利分别为193.9万欧元、857.1万欧元、429.1万欧元,对比持续增长的营收,净利走势不太稳定,尤其在2018年缩水将近一半。
究其原因,2018年公司在营收保持稳健增长的情况下,蚕食利润的主要来自成本端。因从事眼科业务的德视佳最烧钱的地方在于眼科医生的薪资待遇及在耗材、设备上的花费上。
据招股书披露,2016-2018年公司支付给包括眼科医生及其他专业员工在内的费用分别为830万欧元、990万欧元、1070万欧元,分别占同期收益的27.4%、26.9%及25%。
而从地域来看,业务深深扎根于德国的德视佳,选择在香港上市不乏有其发力中国市场的考虑。
事实上相比德国市场,中国近视治疗的渗透率极低,患近视人数与做手术人数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如在2018年,全飞秒激光手术每一百万名18至45岁的中低度近视患者在中国的渗透率为668.5人,而德国渗透率则为1423.7人,是中国的2.1倍;同样在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上,德国渗透率是中国的4.3倍。
庞大的市场机遇成为公司业务未来发展的主要支撑。
据招股书,2016-2018年德视佳在德国的业务收益占比分别为70.6%、60.5%、58.7%,丹麦的业务收益占比分别为13.8%、12.2%、9.3%;而在中国的业务收益占比分别为12.4%、23.4%、28.2%。抛开丹麦来看,近几年德视佳在德国的业务占比逐渐下滑,相反在中国区的业务占比却逐年攀升。
因而,在德视佳此次募集到的近5.27亿港元资金中,约有2.11亿港元用于在中国主要城市(包括成都和重庆)设立诊所。
不过在中国市场,入局该领域的眼科企业已越来越多,德视佳未来面临的考验仍然不少。如国内眼科龙头爱尔眼科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优势,当前其最新市值已突破千亿大关。
而同样在港股上市的希玛眼科(03309-HK)也从事类似业务,若其在服务费与财务资源上更具竞争力,很可能会比德视佳吸引更多的客户。
德视佳能否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恐怕还需长远看待。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