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 服务跨境网络支付
日期:2020年4月20日 下午5:25作者:董俊峰 金融基础设施是
现代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深度拥抱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在跨境网络支付业务蓬勃增长的现状下,更加凸显其行业支撑和市场中枢价值。结合网联平台的业务实践与探索细而论之,金融基础设施至少可在跨境网络支付领域中起到助力统筹监管、深化数据风控、应对境外合规、助推降本增效、聚合行业生态五个维度的作用。
助力统筹监管:跨境网络支付长远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跨境贸易、跨境旅游、跨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带来跨境网络支付业务规模与业务增速的双重跃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超过4900亿元,比2017年增长55%;市场数据预测此后几年内,跨境支付规模还将保持每年超过50%的增长速度。在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背景下,跨境网络支付业务不断迎来政策层面利好消息,为支付行业打开了业务拓展的新机遇窗口,也将促进更多机构加入跨境支付市场的新蓝海。
跨境网络支付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展业分散、交易透明度不足、穿透式监管困难的挑战。自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人民银行部分分支机构开展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以来,已有数十家支付机构获得试点资质。各家展业情况差异较大,某些场景下跨境交易存在着资金信息链路不透明、不匹配、不可控等问题,为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隐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跨境支付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为透明化、一体化的监管架构提供落地支点,推动跨境网络支付行业进入统筹监管轨道,就成为了一项紧迫而必要的工作。
网联平台积极行动,从行业监管大局视角出发,厘清跨境网络支付业务链路合规化的可行路径与技术方案,落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支付等创新项目,探索以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服务为基础,构建跨境资金清算汇路,实现全链条交易信息实时掌握,提高跨境资金流转透明度,并发挥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优势,为监管提供可靠助力抓手,让跨境网络支付纳入统一监管,为行业长远发展构筑前提基础。
强化数据风控:跨境网络支付健康发展的保障
跨境网络支付涉及全球市场,境外交易场景环境更为复杂。即便在统一的监管体系下,具体交易场景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仍然颇具挑战,对精准有效监管提出新的课题。
在具体交易场景中,跨境网络支付主要面临两个领域的风险。
一是交易风险,部分境外地区对电子货币支付牌照管理相对宽松,账户机构对个人用户的实名制要求也比较宽松,甚至设立收单机构也无需持牌,身份冒用、伪造交易成本较低,交易真实性存疑,资金来源合法性缺乏保障,同时部分境外地区如东南亚欺诈和盗刷活动猖獗,欺诈率远高于境内地区,成为跨境网络支付业务风险防控的重点难点之一。
二是清算违约风险,目前境内银行、支付机构具有较严格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如银行使用央行货币清算,支付机构通过备付金额度管理等机制,保障清算正常完成。跨境网络支付清算涉及境外机构及其合作银行,关于境外机构和银行的管理手段相对有限,且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资金交割周期不同等原因,若风险防控措施不足,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容易向境内传导。
金融基础设施服务跨境网络支付展业,可作为交易转接清算中枢,实现资
金链路清晰透明,交易信息及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可穿透,资金流与信息流可匹配、易追溯,有效阻断风险传导,保障业务合规稳健开展。特别是,网联平台等主要服务跨境零售支付场景的清算机构,基于信息通路和数据枢纽优势,发挥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可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测分析,建立风险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处置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实现风险有效识别,及时阻断风险交易,及时处置风险事件。目前,网联平台已就跨境网络支付风险监测与应对展开研究,将逐步向监管提供跨境交易数据报表分析等数据能力输出工作,随着平台统筹处理的跨境网络支付业务规模增长,数据累积与深度挖掘将进一步提升网联平台的监管科技赋能能力。
应对合规司法:跨境网络支付境外展业的基础
跨境网络支付在全球市场中面临多样化的政策环境,中国支付“走出去”同样可能带来两个领域的风险。
一是合规风险,境外在网络支付方面的管理政策、形式和合规要求与境内存在较大差异,监管环境较宽松,对商户从业合规要求不同,展业过程中若风险控制不足易触犯政策法规。另外跨境网络支付业务易被不法分子用于洗钱,而境外反洗钱要求及处罚力度普遍高于境内,展业合规风险较高。
二是法律风险,跨境网络支付业务存在着遭遇他国长臂管辖的几率,面临着适用境外法律法规、在境外进行司法仲裁或审判的可能,司法维权难度相对更高。
在服务市场合规需求方面。境内支付机构的境外合规能力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跨境网络支付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拥有完备的展业资质基础上,金融基础设施可以发挥行业中枢价值,在转接清算等基础服务层面实现与境外合规体系的对接,进而建立完整、畅通的合规展业链路,提供一点接入式的合规解决模式,支持境内支付机构展业步入制度化、标准化轨道,实现合规赋能。
在建设自身跨境合规能力方面,金融基础设施有两方面重点。一是强化人员素质能力,加强跨境业务相关人员的境内、境外合规知识培训,补充相应国际化背景人才,整体提升针对跨境业务的合规管控水平。二是实现合规体系接轨,包括引入外部法律咨询合作,参与国际有关会议和业务组织,融入国际清算行业合规体系等,实现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身份转变。
在规避境外长臂管辖风险方面,金融基础设施有两方面措施。一是强化成员机构约定约束,规定必须遵循所有业务所在地、交易主体所在地的法律等,降低长臂管辖触发几率,最大程度减少相应风险的波及范围。二是搭建业务子公司等架构承接跨境业务,让子公司成为风险触发的涉及主体,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长臂管辖的缓冲隔离。
服务市场诉求:跨境网络支付降本增效的路径
金融基础设施是监管与市场的纽带,既是助力监管的保险栓,也是服务市场的驱动器。特别是在跨境网络支付高速发展和严控合规的背景下,金融基础设施统一交易规则、统筹资金链路、提供跨境网络支付业务中枢服务,有助于支付机构实现业务落地、降低展业成本、拓展业务空间。
目前,网联平台已将跨境网络支付业务的探索付诸实践,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2019年一季度,基于网联的转接清算网络,大湾区内地区域的试点商户实现受理
支付宝香港钱包。截至目前,这一模式也已完成在内地商户的推广工作,切实便利了香港地区居民在内地的消费,取得了良好反响。2019年末,网联又启动了澳门跨境钱包项目,支持澳门地区电子钱包到内地使用。由此,港澳地区消费者在内地的移动支付体验得到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市场机构业务诉求、服务百姓民生支付需求的三重成效也得以实现。
在跨境支付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也拥有提升行业效率、降低市场成本的价值潜能。在跨境网络支付环境下,支付机构既面临着不同地区节假日不同、时区不同、交易习惯不同带来的清算周期不同问题,也面临着语种不同的沟通障碍,在商户拓展、技术维护和日常服务等方面往往耗费较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因为商户所在的各国各地区法律法规所限,境内支付机构往往要通过境外合作机构进行商户间接拓展,更提高了展业成本,降低了盈利能力。
网联平台可通过在交易规则层面提供国际化解决方案,以从整体上降低跨境网络支付的经营成本,提升运行效率,例如,可开通获得不同地域、国家法定假日及银行清算周期的稳定渠道,进而满足多样化的国际清算周期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清算服务;可针对平台服务、交易转接制度规范等范畴,
提供多语种服务;可结合境内外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制定相应的合作机构管理规则,受理各国境外成员机构接入,实现多样化综合支付清算平台型服务,
提供不同类型的清算服务产品,覆盖更多的跨境网络支付场景;可依托“一点接入”能力,降低各家支付机构分别对接的业务和技术成本,提升跨境支付清算效率及安全性,加速机构跨境业务推广,降低跨境支付业务的整体社会成本。
引领标准整合:跨境网络支付生态壮大的助力
“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在标准规制层面从分散走向统一是行业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发展领先全球,但由于市场上条码支付模式各异,其他多重支付方式并存,带来资源浪费,造成商户、用户使用障碍。随着我国支付行业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跨境交流日益紧密,跨境移动支付场景下也存在相似的规范统一痛点。市场机构、商户、用户迫切需要金融基础设施发挥行业中枢作用,组织建立统一的移动支付业务规范、技术体系和标准接口,打通市场阻隔藩篱,破除行业发展桎梏。
网联平台在人民银行指导下,已在内地就条码互联互通进行多次成功试点,也在澳门跨境钱包项目中实现了跨境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网联的愿景是继续开展标准整合范畴的探索,积极沟通协同国内行业各方,在不同机构、不同支付方式间构建互通一致的体系模式,推动跨境账户机构和收单机构加入,打通跨境网络支付全链路。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全球化移动支付标准体系建设窗口期,跨境网络支付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广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金融基础设施有责任也有条件主动作为,针对展业资质模糊或空缺领域,配合监管建立新资质,针对国际监管先例空白,助力中国金融监管标准规则在全球范围推广应用。
以金融基础设施为支点,一侧依托国家及监管顶层战略推动,一侧依靠市场手段及力量,实现跨境支付的生态引领和模式输出,将有力提升我国的现代支付体系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话语权,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助力,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打通高效安全的资金清算结算汇路,让“中国支付”从全球瞩目的国际名片成长为服务世界的国际品牌。
——文章首发于《当代金融家》杂志
2020年4月第4期“封面文章”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