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波及全球的疫情,打破经济社会原油秩序,让原油、股市等金融领域各项指标失灵,将金融领域那些“道貌岸然”的数字冲击的七零八落。
在疫情面前,已经建立数百年的金融市场游戏规则面临调整、重构。世界经济链接的全球化也受到挑战。
全球化产业链已经断档,大政府主义情绪滋生,企业从新兴市场回流……疫情正加速让全球经济衰退、收缩。
人类社会未来真的会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孤岛”吗?
新航路的开辟,让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全球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不断深入,人类命运形成一个共同体。
共同体搭建起来的是,是人类社会高度习惯的全球化生活。
人们每天可坐着飞机飞往想去的国家度假。游轮也在可以在大洋之间随性漂流,带你领略欧亚大陆板块风光。
也可以选择去海外留学,感受不同教育体系、人文思想、他国历史带来的精神财富。如果你喜欢甚至可以移民、定居。
足不出户,人们可以坐享商品在全世界流通的便利。企业去海外办厂,商旅满天飞,资本互流互通。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然而新冠疫情颠覆了这一全球经济体系。
为阻断疫情蔓延,“社交距离”、“封城”与“封国”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曾经的“地球村”已经分割成一个个“孤岛”。
与世隔绝的“孤岛国家”背后,还深藏着对经济衰退的恐惧,大量失业人群、冲击边境线的难民、挤兑的医疗以及无法自给的生活资料。
这个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疫情始发于全球宏观经济下行。2019年中美贸易问题引发全球化担忧。中兴、华为触发的芯片、5G产业链成为美国首难。
双方提高关税对双边贸易造成的影响也波及iPhone、iPad、笔记本电脑和苹果 Mac系列等苹果产业链产品。
就在中美摩擦缓和之际,疫情“黑天鹅”又彻底冲断本已摇摇欲坠的全球产业链。
以中国为例,无线电、电视、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汽车产业链、电力机械产业链对海外依存度较高,从海外进口到国内再加工是为供给端产业链。
从出口看,海外市场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服务对象,疫情导致的海外需求萎缩让出口产业链受阻。相关影响行业为办公室、会计和计算机机械的制造、家具、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等。
产业链断点和堵点多了,或不是最致命的。疫情阻断下全球化要疏通的点还有很多,最要命的是美国暂停移民,这类政策的出台或将带动其他国家仿效,阻碍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流动。
在世界恐慌成一片的时候,这时候有一个政府跳出来什么都管、收拾局面,大家不仅乖乖顺从,还会对其投以感恩的目光。
这就是凯恩斯学派提出“政府干预理论”。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慌,政府开始主导经济,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都是大政府时代。
在凯因斯学派的经济制度主导下,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扩张经济、创造就业,解决了许多问题。
疫情等同于战争,在这个堪称国难的时刻,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呐喊,企业或非政府组织的捐助都显得杯水车薪。
这时候政府挺身而出,履行职责和义务,保卫国民和国家利益。历史经验在这,大政府本无可厚非,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就显示出魄力和担当。
与大多数国家政府积极抗疫相比,特朗普政府做得有点“过火”。
在多国进口中国防疫物品的时候,美国最先站出来喊质量不过关,不符合标准。其他国家仿效之,并放弃这些防疫物品。
但让人惊奇的是,最后这些防疫物品都进到美国。真是“社会你普哥”,人狠套路多。
在对抗经济衰退面前,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尤为引人瞩目。尤其是特朗普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方式让制造业回流将在美国国内达成更广泛的共识。
在一次疫情通报会上,纽约州州长科莫向记者展示一只N95口罩并吐槽,这太难以置信了!这口罩一点也不复杂,我们竟然还要从中国进口,这不该是我们国家、我们州的公司生产不出来的东西啊。
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医疗防护物资与药品过度依赖中国等国的担忧明显上升。商务部数据,2019年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中国占比超过35%,是第二名美国的2.6倍。以呼吸机为例,其1400个零部件中,就有近1100个仅在中国有批量生产。
如果越来越多国家像美国一样想,或者美国等国家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意味着全球化将遭遇不可控的剧烈退潮。
20世纪初,美国本土制造业加速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外流,美国内“产业空心化”态势严重,取而代之,中国在2010年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美国制定“制造业回流”战略也不是疫情中才开始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反思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几年美国政府一直鼓励和引导部分海外制造业迁回本土发展,力图重新赢得在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疫情给美国制造了这个机会。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形成冲击,造成全球化断层。离岸外包业务和全球供应链中断,区域化和本地化生产开始流行。
特朗普政府对制造业回流的态度,或与美国企业层面不尽相同,美企还是以需求为市场,以利益最大化为主,在全球市场寻求企业自身利益。
但架不住大政府的政策监管,这也是大政府不利的一面。疫情让严监管成为常态。
19世纪中期英国主导了第一轮全球化,终结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彼时美国大幅提高关税,引发很多国家反击,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潮。
“二战”改变了这一格局,战争结束之后,人类社会对和平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珍视,第二轮全球化才开始重新萌芽。
如果说疫情是本轮全球化的终结,或引发全球化新的调整,那么势必有个新主导者来推动新的全球化进程。
与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相比,中国政府在与世界各国相处中更多的是一种醇厚、博大与包容的姿态。
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
人是社群化生物,由人组成的国家亦是如此。我们很难想象全球化再也回不去的样子,国与国之间形成孤岛,眺望不可见,只能靠互联网传播信息,虚实难辨。
这本应该是宇宙中孤单星球的样子,是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倒退,绝对不可取。
这点中国政府就做得很好。面对疫情,中国仍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没有停飞国际航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协助全球各国抗疫等。
在应对全球化断层风险上,中国也在加快经济再平衡,摆脱对制造业、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转向更注重发展服务业和消费。
但中国不能因此走向封闭、孤立。面对疫情对中国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造成的不同程度干扰,中国要及时疏通,查缺补漏。
疫情考验下,全球化也面临新的调整。无论怎么调整,自由贸易,优秀人才和劳动力流动仍是各国共同利益捆绑,这一趋势不变。
两个例子,第一疫情期间,美国四分之一的医生和六分之一的护士都出生于海外。第二,海外疫情严重,中国留学中介生意却出人意料的红火。海外学校抛出优惠橄榄枝,吸引很多人产生疫情后留学打算。
美国次贷危机后为提振经济,不断出台利好留学生的相关政策,以此为代表的国际教育产业链架不住两国国民需求,不是政府说断就能断的。
基于民间对全球化的向往,全球化仍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在美国霸权统治因疫情全面萎缩时,中国、东盟、亚太经济体正在重构新一轮全球化。
疫情之后世界已经无法回到起点,世界仍然需要全球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