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在网志表示,虽然7、8月香港的第3波疫情严峻,但相对4、5月疫情较缓和的时段,本港的就业人口仍有增加,认为是“保就业”计划的效果之一。
罗致光称,由4月至7月,香港的劳动人口增加5.52万人,而就业人口增加4.98万人。换言之,7月相对4月的失业人口便增加5400人。在这段期间,由于劳动人口增加较就业人口增加快,所以除了失业人口增加,未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都会增加。由于绝大部分的大专及中学毕业生若进入劳工巿场,都会是在5至7月之间,所以上述现象令7、8月的失业人口上升,差不多每年都会发生。
全文如下:
香港劳动人口的现况与将来
未来人口的变化
大家或许有留意到在9月9日,政府统计处公布了2020-2069年的人口推算结果,而上一次是三年前公布的2017-2066年的人口推算。令我特别留意到的是一个年份的变化:香港人口高峰在今次的推算是2041年,较2017年公布推算的2043年,提早了两年。这意味着在过往三年香港人口的趋势变化,令致未来人口提早收缩。
似乎较少人留意到政府统计处在9月9日,亦公布了2020-2069年的劳动人口推算。我作为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关心的问题除了人口高龄化的趋势外,便是劳动人口的变化。今日主要集中讲劳动人口有关的议题。
上一次公布的劳动人口推算亦是三年前,当时的主要结果是劳动人口(不包括外籍佣工)到2019年至2022年间在367万至368万的高点横行,然后开始下降。在最新公布的数字,若单以人口结构及劳动参与率的长期基本趋势推算,结果与三年前的推算应该没有明显的分别,但由于2019年的下半年经济快速下行,实际的数字便出现了变化。2019年的劳动人口已由2018年的366.2万下降至363.9万,而2020年上半年,劳工巿场受到疫情的打击,劳动人口更进一步减至354万人。现时仍难估计上述影响何时会消退,而部分离开了劳工巿场的人士,是否会在经济好转时重投劳工巿场,亦是难以预计。一般而言,要就业人士推迟退休留在岗位,总比要一个已退休一段时间的人重新上岗容易。在过往,我们就香港人力供求推算中,已预期到2022年后,人手短缺将会进一步恶化。换言之,如果这些在这段时间提早离开劳工巿场的人士,在经济复苏后不重投劳工巿场,香港的人力短缺情况将会比早前估计,更加严重,甚至会为经济复苏“拖后腿”。
近月劳工巿场的变化
另一个相关的是于9月17日刚公布的劳工巿场的数字,大家当然留意到失业的数字。我在这里想提出的则是劳动人口数字的变化,以下图表是近期公布的劳动人口及就业人口的数字,这部分的数字包括了外籍佣工。
要留意一点,由于菲律宾和印尼的疫情,及我们在香港所采取减少外佣来往原居地与香港的多项措施1 ,近月香港外佣数字有明显下降,为免将数字分析得太复杂,这里只说明一点:本地的劳动人口及就业人口的增幅,实际上比上表所显示的增幅为高。
就如我在另一份网志讲解如何阅读三个月移动失业率平均数,阅读上述数字都要掌握一些基本数字分析方法。我们可先看四至六月和五至七月的数字比较。
由四月至七月,香港的劳动人口增加了5.52万人,而就业人口增加了4.98万人。换言之,七月相对四月的失业人口便增加了5,400人。在这段期间,由于劳动人口增加较就业人口增加快,所以除了失业人口增加,未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都会增加。由于绝大部分的大专及中学毕业生若进入劳工巿场,都会是在五至七月之间,所以上述现象令七、八月的失业人口上升,差不多每年都会发生。
同样地,由于少部分的毕业生会在八月才进入劳动巿场,所以八月相对五月,同样会是:劳动人口增加、就业人口增加及失业人数增加。
八月份劳动人口增加已放缓,而就业人口增加更放慢,而失业人口增加便更快。这亦反映了在香港七、八月的疫情相对四、五月的疫情更严峻。
综合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见到,虽然七、八月,香港的第三波疫情严峻,但相对四、五月疫情较缓和的时段,就业人口仍有增加。七、八月和四、五月的重要分别之一,是四、五月未有“保就业”计划,而七、八月则已发放“保就业”计划的工资补贴。这是较为明显反映了“保就业”的效果之一。不过,由于毕业生在五至八月进入劳动巿场,亦成为失业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
按月上升但按年下降
正如上述所分析,这个四至八月的劳动人口变化现象,在每年同一时段都会有类似情况发生。然而,今年六月至八月的劳动人口,相对2019年的六月至八月的劳动人口,却减少了2.1%。于2017年的劳动人口推算,我们估计在2022年至2027年间,平均每年的劳动人口会减少0.6%,亦是我们一直以来担心这个减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以过往一年的减幅,已超过上述五年(2022-2027)的预期三年的减幅。虽然劳动人口减少,表面上可以纾减现时失业率的升幅,但长远而言,则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障碍。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