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自2012年成立以来,君实生物就一直保持着低调的作风,直到其成为国内PD-1领域“第一个吃到螃蟹”的本土企业,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乘着中国药政改革的东风,身处创新药发展的大潮,君实生物凭借着自身的研发实力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稳健笃行。
站在黄金赛道上,历经8年多的征程,君实生物上市了一款PD-1产品,并在资本市场上先后于新三板、港股、科创板上市(现为H+A)。近日,君实生物更是宣布与Coherus BioSciences在美加合作开发特瑞普利单抗,产品成功实现出海。据君实生物CEO李宁博士表示,特瑞普利单抗有望成为在海外市场最早实现商业化的国产抗PD-1单抗药物。新康界也有幸线上专访了这位出身于医学世家的药企经理人,在此同各位分享。
JS016(etesevimab,LY-CoV016)是君实生物手握的一款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和抗体药物,由君实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所联合开发。2020年5月,君实生物就JS016与礼来展开了全球合作,其中,君实生物持有该药在大中华地区的所有权利,礼来则负责其在大中华地区以外的临床开发、生产和商业化。
近日,该药的研发也有了相关进展。在海外研发方面,JS016与bamlanivimab双抗体疗法已于2月0日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紧急使用授权,此前该疗法还在意大利获得授权。礼来还宣布BLAZE-1研究的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研究终点,JS016与bamlanivimab双抗体疗法可使COVID-19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70%,相关研究结果也发表在了《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目前,双抗体疗法已在美国和意大利获得授权投入使用,三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当中,大概第二季度礼来方面就会提交该疗法在美国的BLA上市申请。”李宁博士介绍道。
至于该药在海外的市场收益情况,李宁博士则表示,JS016(单用或组合)目前已经达到了两个里程碑,据之前与礼来达成的协议,礼来制药将在相关药物实现规定的里程碑事件后,向君实生物支付最高2.4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外加该产品销售净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
在国内研发方面,李宁博士介绍道,JS016的一期临床研究目前已经结束,相关研发结果会在近期发表。而二期临床是国际多中心研究,正在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菲律宾、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等地紧锣密鼓地招募入组患者。但研究进度与疫情情况直接相关,涉及入组速度和特定患者人群。若是研究条件允许,君实生物希望能够在今年下半年递交该药在中国的上市申请。
此外,从国家战略储备角度来说,君实生物也一直都在积极地准备当中;从供给临床研究样品生产来看,君实生物的临港生产基地还是在满负荷生产。可见,不管疫情如何变化,君实生物都将以最积极有效的方式去进行相关药物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谈到君实生物,PD-1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拓益®)可能是其最受外界关注的明星产品。但对于君实生物自身而言,PD-1只是故事的开始。放眼未来,君实生物希望能打磨出更多如拓益®这样的好产品。
“拓益®已经实现上市销售,并且进入了医保,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个产品的商业化最大化。但毕竟它只是我们29个品种之一,后续公司还需要快速完成其他二十几款产品的研发和临床研究,然后陆续实现产品商业化。”李宁博士回答道。
据了解,君实生物通过源头创新与合作引进,已构建了近30种候选药物组成的丰富管线,包含单抗、双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小分子药物等多种类型,覆盖肿瘤、代谢类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治疗领域,处于已上市销售到早期探索发现的不同研发阶段。
李宁博士补充,“希望下面的二十几款产品都能和我们的第一款产品一样,在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达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能够迅速进入并占领市场。”
当前,业内有一种声音表示出对创新药行业“过热”,存在大量泡沫的担忧。对此,李宁博士有不同的见解:“其实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泡沫不是坏事,这代表这个行业有足够的资本在关注,可以获得持续的前进动力。”
李宁博士继续补充:“以往,大家对医药行业的关注度远不如现在高,而去年的疫情让大家认识到药物研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对创新药企业或者创新药本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当人们对某个行业的前景抱有相当高的期待,投资的热情也会高涨,用传统的观念看即产生了所谓的“泡沫”。而验证泡沫是否存在的标准,则是期待能否实现。等到五年甚至十年后再回头看,可能会发现这个行业不仅不存在泡沫,而且还被低估了。”
资本是一家创新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是人才和好药),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药企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产品立项到研发推进再到进入市场,资本的身影贯穿始终。做创新没有资本投入,那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近几年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如此迅速,实际也是资本赋能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只要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关注度和赋能动力是持续存在的,那么这个行业就会持续地发展下去,泡沫会越来越小。”李宁博士说。
对于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而言,发展目标绝不能仅局限于中国市场。李宁博士说道:“新兴的创新药企业注重创新,特别是以全球first-in-class、best-in-class为突破点的创新。在现在这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一定要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即所谓的真正的新产品,能够去占领国内及国际市场,因为其生存的空间实际是以国际化为主的。”
实际上,现在不管是如君实、百济、信达这种新兴的创新药企业,还是传统的药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将两者相比较,传统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厚实的家底和扎实的研发和商业化基础;而创新药企则更专注于创新研发方面,形成全产业链运营的时间不长。正是由于两者的发展基础不同,因此在国际化方面的发展策略也不一样。
从国内医药企业的行动可以看出,多数传统的医药企业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且在布局创新药,但以国内市场为主;而新兴的创新药企可能因为来自传统药企的压力,且自身机制灵活,所以不仅立足国内市场,更要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迫切一些。
那中国药企应该如何朝着国际化的道路进发呢?李宁博士分享了药企走向国际化的四个先决条件,第一,要有真正的创新产品,即有国际化可能性、可行性的产品,从产品的质量到创新性等方面都要能走得出去;第二,要有能够国际化的团队;第三,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发现合适的国际化伙伴,由于法规、文化、对市场的熟悉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因此不管是国内的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走出去时都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时就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国际化合作伙伴,不管这个伙伴是大是小,重要的是合适;第四,目标市场明确,国际化的市场对象是谁,是欧美市场还是日本市场或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只有市场目标明确才能制定准确的市场策略。
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我国创新药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行业逐渐迎来发展大潮。特别是进入2019年以后,我国一批本土创新药企在闯过“新药研发”这一道关卡之后,纷纷迎来了另一道难关——创新药的商业化问题。
“我觉得商业化这件事情对任何创新药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李宁博士对此表示,不同于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拥有很多经验,且适应了整个中国市场竞争的传统药企,新兴的创新药企在这方面完全是“一张白纸”。
对此,李宁博士认为,下面两点是企业能否实现“好的产品商业化”的前提条件:
第一,产品是否具有优势或特色,特别是疗效方面。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药品特别是抗肿瘤药疗效为王,在产品具有很好的疗效兼顾安全性的基础上,商业化就是平衡高质量产品的优价和患者可及性的过程。把产品的疗效做到极致,从市场开拓的角度看,后续的两个操作会相对容易很多。
第二,规范成熟的国家政策。与商业化团队的组建相比,政策对创新药企业发展的影响可能更大,毫不夸张地说,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国家药品集采及医保政策的制定为例,相对规范的创新药采集采购、医保进入或医院准入机制,能够让产品商业化变得更简单,节省不少人力资源,创新药企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学推广,让医生和患者充分了解新药的特性、使用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毕竟,对创新药企业来说,研发能力才是其独特的优势及立身之本。
以君实生物的商业化为例,李宁博士表示,“我们也在不断地摸索最合适的商业化模式,比如2019年和2020年医保谈判的不同结果,实际上都是公司综合考量的结果,还有商业化团队的规模是否会随着产品进入医保,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思考与摸索的。”
如今,抗体药、基因编辑、细胞治疗新技术等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研发的产品脱颖而出,是每个创新药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对此,李宁博士表示,新技术的出现或应用,实际上一直是生物医药行业所探索追寻的。不过,其也指出,新的技术通路只是做出新产品的方式,而新产品能否达到更好的治愈病人的目的,则要拿到临床上面去验证。比如,双抗和两个单抗的安全有效性需要经过临床研究才知道孰优孰劣。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能使用的技术通路越多,成功的几率也会增加。
当被问及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入时,李宁博士耐心解释道,判断的过程是复杂的,不过基本原则其实大家都知道。首先,产品的整个机理是否符合生物学的基本原则,比如单药本身若没什么效果,则联合用药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产品的靶点也许是非常正确的,但由于人的机体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所以在体外成功不一定到体内也能成功,在动物身上成功了不一定在人体中也能成功......时刻牢记这些基本点,对于靶点的选取、项目的推进会有很大的帮助。
君实生物针对这些技术通路有一套自己的药物研发筛选的基本原则。“除了刚刚提到的基本点,我们还主要强调两点:第一要做到不跟风,第二要有差异化,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李宁博士继续补充道,“有些东西听起来很fancy,但却不一定能从技术、机理上完全说通。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去探索它了,可以继续探寻跟踪,但没必要盲目跟风。总之,在立项的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逐条分析新技术或新产品是否符合上述基本原则。”
近年来,本土企业临床研究的水平正在逐年进步。李宁博士认为,尽管做临床研究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熟能生巧,加之我国也是ICH成员,和其他发达国家采用同一套标准,因此,我们与那些做了上百年临床研究的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在临床研究上有差距,但差距并非想象的那么大,还在不断缩小。
“但是目前更大的问题在于同质化的竞争。”李宁博士提醒,研究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使得一些临床研究的实施受到一定阻碍,甚至导致临床研究的质量下降。
君实生物的多位创始人曾表示,满足于抄袭,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始终坚持创新,才是君实生物的企业基因。正是一直持有这种“源头创新”的理念,君实生物才跑出“创新加速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希望君实生物继续为中国和全球的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来源:新康界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