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社訊】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在去年的聯合國會大會上承諾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碳中和概念股隨之受到資本市場熱捧,面對新興建立的、龐大的中國碳交易市場,中國金融機構如何在自身運營層面和資產層面為實現「碳中和」作出貢獻?海通國際(00665-HK)作出了回答。
海通國際當日聯合中英金融機構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試點項目課題組發佈《中國金融機構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和方法》報告,希望通過該報告為中國金融機構減排提供參考。
報告中提出中國金融機構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的倡議。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說,中國金融部門實現「碳中和」的成本可控。根據海通國際的估算,中國金融部門的碳排放總量不足全國總量的0.3%,若通過購買碳信用實現「碳中和」,年度成本應該到2030年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相對於其收入和利潤水平,中國金融部門實現「碳中和」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海通國際於去年宣佈將於2025年前實現「碳中和」,並提出金融機構在自身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的三步走策略,包括通過採取綠色辦公、節能減耗等措施,降低自身的碳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購買可再生能源證書來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在節能減碳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採用碳信用(碳證書和碳排放配額等)的方式抵消剩餘的碳排放量。
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佈《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全國性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今年6月底將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批納入交易範圍的包括2225家發電企業,市場規模預計超千億。
對此,孫明春說,6月上線的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主要集中於高排放行業,其他行業一時還無法上線,金融機構暫時還不能參與,需要研究增加這個市場金融屬性,相信未來會把其他高排放行業都會加進來。
面對未來龐大的碳交易市場,海通國際ESG分析師夏韻認為,金融機構還應致力於實現資產層面的碳中和,通過加強投融資活動中的氣候風險管理,更直接地幫助和推動其他部門盡早實現碳中和,這些綠色投融資活動包括發放綠色貸款;發行或承銷綠色債券;IPO項目來支持綠色減碳相關的融資;設立「碳中和」或低碳技術主題的ETF、基金(股票、債券、碳信用等)或開發相關投資產品等。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和ESG分析師夏韻出席當天的視頻記者會,並回答記者的提問,部分節錄如下:
Q: 金融機構能在「碳中和」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
A: 我們是在金融中介運營層面上提出實現「碳中和」,這是最基本的一步。金融機構應該發揮作為金融中介、交易中介等特殊的身份和角色,起到表率作用,帶動其他一些有條件提前實現「碳中和」的行業,尤其是服務業,提前實現「碳中和」。更重要的是通過金融工具來推動高排放行業實現「碳中和」,在融資成本方面形成激勵機制,高排放的企業融資成本更高,減排的企業則更低。
Q: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需要往這個方向努力,但是有些高碳排放行業在整個「碳中和」轉型過程中可能有一定的風險,以致於公司估值有波動,金融機構應該如何理解和估算這樣的風險?
A:有些行業的資產叫擱淺資產,意味著將來因為「碳中和」進程,可能這些資產會失去他們的價值。如果要實現「碳中和」的話,我們的能源結構中可能未來85%至90%以上都要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的比例會非常小,也可能沒有。化石能源公司在財務方面可能要面臨很大壓力,金融機構可能就要思考如何應對資產減值和債務違約的風險。這些挑戰不光是公司層面,也會影響員工的就業機會。
這樣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中間在2030年要實現「碳達峰」。中國經濟在中速增長的過程,GDP總量還在上升,如果不給出時間,可能造成的經濟或社會影響都很大。我們可能在未來10年碳排放量還會繼續上漲,可能總的碳排放量還要漲5%,就是考慮到企業轉型的難度,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實現產業和技術的轉型。
Q:金融行業經常需要跨國、跨區域工作,金融機構如何進行平衡工作需求和低碳目標?
A: 我們要盡可能利用現有手段減少出差旅行,可以利用視頻會議,到現場的調查很多可以利用大數據的方式做到。如果我們把技術手段用起來,可以減少出差旅行。但是如果必須要去,盡可能做到產出最大化,減少多次往返。
文:龍曼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